正文 第三章 文言文基礎知識(四)(2 / 3)

文言文中表謙敬副詞的有兩類:一類是對自己表示謙恭,如竊、辱、敢、猥等;一類是對人表示尊敬,如謹、敬、幸、請等。它們在句中使用時,同學們常常分不清是表謙敬的副詞還是實詞,如上段的“請”和“辱”如不注意比較,很易混淆。

怎樣區別它們呢?

首先,從語法位置上去區別。謙敬副詞是用在動詞前做狀語的。如“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廉頗藺相如列傳》)意思是“我私下聽說趙王喜愛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句中的“竊”用在動詞“聞”前,表示自謙,含有“不敢公開直說隻是私下認為”之意,因此是副詞。如果把它當作實詞“偷竊”,句意就不通。像開頭例2中的“請”。和例4中的“辱”,都是處在修飾動詞的位置,而例1中的“請”和例3中的“辱”,後麵都帶了賓語或補語。掌握了這一點區別也就不難。

其次,聯係上下文,從意義上去區別。謙敬副詞,僅表示自謙或對別人的敬意,沒有實在意義。在句中如去掉它,意思仍很完整。而實詞意義比較實在。例如:

1.敢犒從者。(《肴殳之戰》)

——(我)冒昧地前來用這些禮物來犒勞您的部下。

2.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鴻門宴》)

——讓我張良捧著白璧一對。

例1的“敢”表示自謙,句中沒有實在意義,隻表示“冒昧地”意味,因此是謙敬副詞。例2中的“謹”,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是謙敬副詞。如去掉它,句意仍完整。開頭的四個例句從這個角度也可分辨。

怎樣把握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些詞語經常組合在一起,不僅結構比較固定,所表示的意義也比較固定,在使用過程中,這種結構所處的語言環境也大致相同。這就是我們講的固定結構。

具體地說,固定結構指的是兩個以上的虛詞(或實詞、短語)經常組合在一起,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已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結構形式。如《王忠肅公翱事》:“若輩得無苦貧乎?”句中“得無……乎”就是一種固定結構,在文言文中出現時都表疑問測度語氣,意為“恐怕(莫不是,該不會)……吧”。

但是,我們如果不了解固定結構這一形式就不能準確地把握句意。如“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若要譯成“項王沒有回答”,就不確切了。其實這裏的“有以”是一個固定結構,相當於“有什麼可以用來”。

那麼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怎樣把握呢?下麵不妨對常見的固定結構的形式進行歸類:

1.關於表問句的固定結構

例如:

(1)“奈……何”、“如……何”、“若……何”。

這裏的“奈”“如”“若”是動詞,三組中的“何”都是疑問代詞,組成固定結構,表詢問的辦法。可譯為“把……怎麼樣”“對…怎麼辦”等。如:

1.則較苦為之也,將奈之何?(《與妻書》)

——(夫妻離散的生活)是比死還要痛苦的啊,對這種生活該怎麼辦呢?

2.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2)“如何”、“奈何”、“若何”、“何如”、“何若”。

這一組固定結構可直接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等。如:

1.奈何取之盡錙銖。(《阿房宮賦》)

——為什麼掠奪時連一錙一銖都不放過?

2.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現在的情況怎麼樣?

(3)“可得…歟(乎)”

“可”與“得”同義。譯為“可以…嗎?”如:“王之所大欲,可得聞歟?”(《齊桓晉文之事章》)意思是“大王最想得到的東西,我可以知道嗎?

(4)“何所”

“何所”表詢問語氣。可譯為“所…的是什麼”。如:“問女何所思。”(《木蘭詩》)意思是“問女兒所思考的是什麼”。

以上四組都是表疑問的固定結構。以下三組則是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5)“何……為”

“何”,疑問代詞作前置賓語;“為”,句末語氣助詞。可譯為“為什麼要…呢?”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意為:“現在人家正象菜刀和砧板,我們正象等著被切的魚和肉,為什麼要告辭呢?”

(6)“寧…乎”“安…哉”“豈…耶(邪)”

這三組反問語氣強烈。“哉”“乎”“耶”與語氣副詞“安”“寧”“豈”相照應。可譯為“難道(哪裏)…嗎(呢啊)”。例如:

1.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王難道會因為這一塊寶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

2.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陳涉世家》)

——小小的燕雀怎麼懂得鴻鵠的遠大的誌向啊?

(7)“不亦…乎”“得無…乎”“無乃…乎”

這一組固定結構表委婉的反問語氣,可譯為“不是…嗎”“恐怕(莫非)…吧”。如:“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意為:“象這樣尋劍,不是也太糊塗了嗎?”

2.表比較選擇的固定結構

(1)“孰若”、“孰與”

這一組是表示比較的句式,常和“與其”連用。可譯為“與…比,誰(哪)…”。如:

1.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與其坐著等死,哪如奮起拯救。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與城北徐公比,哪個美?

(2)“不若”“莫若”“未若”

這種固定結構可譯為“不如”。如“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赤壁之戰》)意為“不如派心腹之人主動同江東結盟。”

3.表陳述的固定結構

(1)“有所”“無所”

這裏的“所”是“所”字結構,作“有”或“無”的賓語,按具體情況譯出。如:

1.皇上有所詢問。(《譚嗣同》)

——皇上有什麼詢問的事。

2.敬亭亦無所不安也。(《柳敬亭傳》)

——柳敬亭也沒有什麼不安的心情。

(2)有以”、“無以”

這一組是“有所以”、“無所以”的省略,可譯為“有(沒有)什麼可以拿來……”。如開頭例舉的“項王未有以應”應譯為“項王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回答。”再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勸學》)意為“如果不積累一步二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遠的地方。”

(3)“以……為”“以為”

“以…為”可譯為“把(用)…當作(做)…”。“以為”相當於動詞“認為”或“以之為”的省略,即“把它當作”。如“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意為“把摧殘梅樹損傷梅樹當作職業來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