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所以”
它有兩種用法:一表原因,譯為“……的緣故”等;一表手段和目的,譯為“用來…的(人、方法、工具等)。例如:
1.此所以為治平之民慮也。(《治平篇》)
——這就是我為安定生活中的老百姓憂慮的原因。
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
——我知道用來抵禦您的方法了。
以上的歸類,隻是便於同學們的理解,還有一些可自己整理。應注意,固定結構一般不要拆開來理解。
怎樣辨析文言文中的近義詞
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詞語中有不少的近義詞。所謂近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如:
窺鏡自視,又弗如遠甚。(《戰國策·齊策》
吾嚐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漁父見而問之。(《史記·屈原列傳》)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曹劌論戰》)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淮南子·修務》)
以上幾句中加點的“視”、“望”、“見”、“察”、“觀”、“睥睨”是一組近義詞,都有“看”的意思,但意義卻各有所側重。“視”表示看的動作;“見”表示看的結果;“望”表示往遠處看;“觀”表示有目的看;“察”表示看得仔細;“睥睨”卻是表示斜著眼睛看。
由上可見,近義詞雖然意義有所相同或相近,但它們之間也還存在細微差別。辨析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有助於正確掌握、深入理解詞義,達到準確運用詞語,表達思想的目的,因而不可小視。
如何辨別近義詞呢?可從下麵幾個方麵加以比較。
1.所指內容不同
“士”、“卒”、“兵”是一組近義詞,都有“士兵”之意,但它們所指內容卻各不相同。上古時代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這裏的“士”指武士,而“卒”指步兵。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兵”開始時指兵器,後來引申為拿武器作戰的人。“士”古代還可表一定的階層,“兵”、“卒”則不能;“兵”可指“兵器”,“士”、“卒”則不能;“卒”有“死”之意,但“士”、“兵”則沒有。可見盡管是近義詞,所指內容卻並不相同。
2.範圍不同
有些詞使用範圍有一定區別,可據此加以區分。如“殺”和“弑”都有“殺死”之意,但使用範圍則明顯不同。“殺”隻用於地位高的人殺死地位低的人,而“弑”卻用於地位低的人殺死地位高的人。如:
1.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鴻門宴》)
2.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夕之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3.程度不同
有些詞詞義較輕,有些詞詞義較重。辨析時也可從這方麵入手。如“貧”和“窮”。這是一對近義詞,都有“貧困”之意,但兩者在表示貧困程度上卻不同:“貧”一般僅指財物少,物質上貧困。《戰國策·齊策》:“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這裏的“貧”就是如此,“窮”不僅指物質上的貧困,主要指精神上的貧困。《指南錄後序》:“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可見“窮”詞義比“貧”要重。
4.褒貶色彩不同
“征”、“伐”、“侵”、“襲”是一組近義詞,都指軍事上的進攻,如何區別它們?可根據其色彩的不同加以區分。“征”一般指“有道”攻擊“無道”的,因而是褒義詞;如《左傳》“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伐”是公開討伐,不存在“有道”、“無道”問題,是中性詞;左傳:“齊桓公伐楚。”“侵”指不宣而戰,“襲”指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因而都屬貶義。《左傳》:“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具卒乘,將襲鄭。”
當然辨析近義詞不隻僅限於以上幾種方法,辨析時盡可能多角度思考,力求找出差別。近義詞既然存在一定差別,使用時就不能掉以輕心,要慎重比較選擇,盡可能做到準確,無誤。
怎樣學習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文言詞語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虛詞,現代漢語中的虛詞是指無實在的詞彙意義,隻具備一定語法意義的詞,其作用隻是配合實詞造句表意;而文言虛詞卻有著一定的實在意義,在文言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文言虛詞掌握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對文句理解的成敗,因而不可等閑視之。
如何學習文言虛詞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明確古代文言虛詞的範疇
古代文言虛詞除了現代漢語中所述的虛詞外,還包括現代漢語中的一部分實詞,如代詞等,還包括一些文言複音虛詞。了解其範疇,對於我們更好地把握文言虛詞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注意虛詞的詞性變化
文言虛詞中有許多詞詞性易發生變化,如“為”字,它可以充當動詞,也可以作為介詞,還可以作為句末語氣詞。請看下邊三例:
1.巨是凡人,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吾誓與城為殉。(《梅花嶺記》)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此三句中例1句“為”與後麵的“所”組成句式,表被動,例2句中的“為”作動詞,當“成為”講,例3句中的“為”充當句末語氣詞。文言虛詞中像這樣的詞性靈活多變的有很多,因此在學習文言虛詞時,要謹慎地加以辨別。
3.確定詞義,辨明用法
文言虛詞中許多詞詞義豐富,用法複雜,在學習文言虛詞時,要力求對每個虛詞詞義及用法特征有所了解。如“之”字,學習時要明確,詞性上,可作動詞、助詞、代詞;詞義上,作代詞時,語言環境不同,指代內容也不同,作助詞時,位置不同,用法也不同。隻有對每個虛詞詞義及用法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判斷時才不至於出錯。
4.注意辨析同類詞的區別
文言虛詞中有不少詞可充當同類詞,如“其”和“之”,都可作代詞,但它們在作同類詞時,並不能互換,因為這些詞之間有一定的差別。像“其”字可用在句首,而“之”則不能;“其”用在句中時,一般必須和後麵的動詞組成主謂詞組作全句的賓語,而“之”則可直接放在動詞後,作賓語。所以,對同類虛詞要細加辨析,弄清差別。
5.注意一些詞語的兼代義
文言虛詞中有些詞具有兼代性質,學習時對這些兼代性質的詞要注意歸納,並注意該詞兼代哪些詞。文言虛詞中,常見的兼詞有以下幾個:1.諸:相當於“之於”、“之乎”;2.盍:相當於“何不”;3.旃:相當於“之焉”;4.叵:相當於“不可”。
6.注意歸納整理
將常見的文言詞語歸類。歸類時以詞為單位,列出其含義及用法,在每條含義及用法後附上例句;或者將同類詞放在一起。如代詞,比較異同,從而更好掌握詞語。
學習文言虛詞的方法不一而足,學習時不可千篇一律,可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