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文言文的閱讀與解析(二)(1 / 3)

怎樣閱讀“楚辭”

“楚辭”本來的意義就是楚人的歌辭,而作為一種文體,最主要的便因為它是楚聲的文學,是繼《詩經》三百篇之後的一種新詩體。“楚辭”的作家以屈原為代表,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等25篇。

閱讀屈原的作品,首先要對屈原的生活時代有所了解,對詩歌作品所反映的政治生活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從總體上加以把握與理解。屈原出身於楚國的一個沒落貴族,他生活在戰國後期,楚國由盛變衰的時代。他雖有高尚的品質,幹練的才能,遠大的政治理想,希望能使祖國獨立富強,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但受到奸佞小人的讒言,逐漸失去楚懷王的信任,兩度被放逐,最後含恨投江自殺。屈原的詩歌記錄了他一生同舊貴族腐朽勢力鬥爭的曆史,抒發了他的政治思想,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眷念故土,苦悶悲憤的情感。《離騷》是詩人集中表達上述思想情感的最集中最優秀的詩篇。屈原的其他作品也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詩人的政治生活內容,如《九章》中的《涉江》具體描寫詩人流放中的艱苦生活和頑強鬥爭,堅毅不屈的精神:“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裏所表達的強烈的政治性,強烈的抒情意味與《離騷》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閱讀屈原的“楚辭”要掌握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語言特色。屈原的詩歌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詩人往往馳騁想象,揉合神話傳說,曆史人物和自然現象編織幻想的境界。如《離騷》中關於神遊一段的描寫,詩人朝發蒼梧,夕至縣圃……上叩天閽,下求佚天,想象豐富奇特,境界恍惚迷離,場麵宏偉壯麗,有力地表現了詩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應該注意的是詩人采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不是追求新奇,而是表達詩人的政治懷抱和思想情感的需要,在屈原浪漫主義的詩篇中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現實內容,具有深刻的現實性。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應結合詩人的政治遭遇和當時的時代生活來理解,把握詩人浪漫主義表現手法中的深刻思想內涵。

此外,對“楚辭”中常用的比喻、象征、比興、誇張的手法也要了解。“楚辭”中常將花、草、樹木、善鳥、惡禽等來比喻各種不同人物和品行,如《離騷》中,將鴆鳥代表醜惡的專講壞話的形象,將雄鳩代表舉止輕佻的形象,將鳳凰代表善美的形象。

“楚辭”的語言和修辭上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中運用大量的楚地方言口語,用得最普遍的是“兮”字,這一語詞的運用增強了詩中詠歎抒情氣氛,增強了朗讀的效果,此外,像“馮”、“羌”、“諑”、“亻宅亻祭”、“汨”、“搴”等等或為楚國特有的詞彙,或有特殊的詞義。這些語言上的特點我們在閱讀中也需要掌握,以便於對“楚辭”的閱讀與理解。

怎樣讀《孔雀東南飛》

漢樂府民歌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的作用。它不僅繼承發展了周代詩歌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對後代詩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它的新穎的藝術手法,它的獨創的詩歌語言形式,也成了後來詩歌創作的學習榜樣。若就敘事詩而言,《孔雀東南飛》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下麵,我們就漢樂府民歌的特點,來說一說怎樣閱讀《孔雀東南飛》這個問題。

1.閱讀作品要結合當時的曆史背景和社會環境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漢樂府民歌的特點,由於詩歌產生的年代和今天相距甚遠,我們對於作品中“事”的認識,“哀樂”的感知,就必須要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社會狀況,不然閱讀就會流於片麵和膚淺。

《孔雀東南飛》,僅以作品來看,我們隻能看到焦母的乖戾與專橫,劉氏父兄的勢利與無情,劉蘭芝的誓死不二嫁的忠貞品性以及焦仲卿的軟弱卻不乏反抗的性格,焦、劉二人的婚姻悲劇也隻不過是個別家庭的不幸。但是,如果了解漢代的曆史概貌:儒術獨尊地位的確立,封建禮教開始猖蹶,中國婦女的地位日趨低下這一背景,便會發現焦劉二人的婚姻悲劇實際上是由那個社會造成的,具有很強的普遍性,這樣我們便可看出封建禮教的罪惡,焦劉二人反抗精神的難能可貴,對作品的主題的認識自然會深刻得多。

2.閱讀作品要了解漢樂府民歌和《詩經》的淵源關係

漢樂府民歌的創作除了承繼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外,還采用了《詩經》中常用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孔雀東南飛》開頭一句“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是托物起興;“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是借物作比;“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是敘事鋪陳(賦)。我們了解這種淵源關係,便能理解作品結構的安排的技巧和內容表達的言外之意,就不會感到《孔雀東南飛》開頭的突兀和文中鋪陳之處的累贅。

3.閱讀作品要注意語言描寫在詩歌中的重要作用

《孔雀東南飛》這首敘事詩,它的情節的展開,人物形象的刻畫主要是通過語言描寫來完成的。如文章開頭部分劉蘭芝對焦仲卿的訴述,就揭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交待了故事的緣起,同時也表現了劉蘭芝的性格。“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前三句寫劉蘭芝的勤勞能幹,後一句用一“故”字點出婆媳矛盾的症結所在:婆母的有意刁難。這樣,通過語言描寫,就把故事的緣起,人物的基本性格交待清楚了,既節省了筆墨,又便於故事的敘述,情節的展開,顯得簡潔明快。有些人物,雖然隻有三言兩語,寫得也非常傳神。如“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寫焦母的專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寫劉兄的勢利。可見,了解對話在詩歌中的重要作用,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意義很大。

4.閱讀作品要注意行動描寫的作用

《孔雀東南飛》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雖說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完成,但行動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如劉蘭芝“嚴妝”一段:“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王當。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段行動描寫,不僅對劉蘭芝的美麗作了必要的補敘,也有力地突出了她的那種堅忍剛毅,從容不迫的性格。而“事事四五通”這一異乎尋常的動作,又反映了劉蘭芝此時不想離去卻又不得不離去的那種微妙心理,讀來倍加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