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閱讀與分析文言文
要提高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對一篇文章真正做到正確理解和深入掌握,應著重從七個方麵下功夫:
1.弄通句讀。一般可以用以下幾個方法:
(1)根據名詞定句讀。因為名詞常作主語或賓語。
(2)根據修辭格定句讀。例如對偶、反複、頂針等修辭格的起止,常是斷句的地方。
(3)根據總說分承或分承總說定句讀。
(4)根據對話定句讀。一問一答常是句讀處。
(5)根據虛詞位置定句讀。文言虛詞“蓋”、“夫”、“竊”、“請”、“敬”等常用在句首;“於”、“以”、“而”常用在句中;“矣”、“也”、“焉”、“於”、“耶”、“哉”、“歟”等常用在句末。可據此句讀。
2.辨明文體。準確地辨明一篇文章的體裁,對更好地把握中心、理清結構和剖析手法,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把與韻文相對的散文分別歸入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大類,並簡要辨明它們的一般規律。
(1)記敘文包括曆史故事、寓言故事、名人軼事、筆記小說、人物傳記、山水遊記以及寫人記事的雜記。分析閱讀它們的方法,基本同於現代文閱讀。
(2)文言文中的議論文,在題目的形式上,大多標有“論”、“說”、“辨”、“疏”、“表”、“策”等;在內容上,共同特點都是通過論證的方式表達作者在政治、倫理、學術思想等方麵的見解和主張。分析或閱讀方法基本同於現代文分析或閱讀。
(3)說明文。凡屬采用說明方式解說實體事物或剖析事理的文章,都可歸於說明文。閱讀方法同於現代文閱讀。
3.理清結構
不同文體,其結構方式不同。記敘文,常以事件的發展過程安排層次;議論文,常以議論問題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安排層次;說明文,一般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安排層次。這些也都和現代文閱讀相一致。
4.把握中心
文章的中心,是作者對現實生活認識評價的反映。不同文體,反映現實的方式不同。
(1)記敘文,主要通過文章中的事件、人物的言行以及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表現中心。
(2)議論文,通過對論據及論證的分析,結合作者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
(3)說明文,中心主要體現在文章的寫作目的上,個別說明文還涉及作者對所說明事件的態度。
5.剖析手法
文章的體裁不同,表現中心的方式不同,因而分析手法也應有所不同。記敘文著重分析其表達方式、記敘順序、記敘六要素,表現手法等;議論文著重分析論點、論據、論證和議論方法、論證結構等;說明文著重分析說明順序、說明方法、所說明事物的特征等。
6.批判繼承,也就是肯定進步性,了解局限性,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7.搞好翻譯。(見下文)
怎樣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總體說要做到三個字:“信”、“達”、“雅”。信,指勾通古今,忠於原文;達,指譯得完整、準確,不走樣;雅,要求語言規範,表達完美。
翻譯的過程:首先通讀原文,領會大意,再逐字逐句地鑽研,辨明詞義、句式,把握文章內容,然後才能進行翻譯。
翻譯的方法,從大的方麵說有兩種:一是直譯,即按照原文的詞語和句式逐一對譯,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和句式,做到字字落實。如《鴻門宴》中原句“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可譯成“坐了片刻,沛公起身到廁所去,順便招手叫樊噲出來”。高中生翻譯文言文,應該主要訓練直譯。另一是意譯,因為文言文中有些句子難以直譯或不能直譯,例如文中的比喻句、省略句或者倒裝句,用直譯很難解決問題,必須用意譯。意譯就是指可以改變原文的詞數、語序和句式,根據原文的意思靈活地翻譯。這是高中生練習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的輔助手段。
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又應該采用這樣的具體辦法:
1.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或者年號、人名、地名、官名、某些典章製度等等,在譯文中可保留不譯。
2.增補法
根據現代漢語習慣或表達需要作必要的增補,這包括:增補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或者介詞;增補有關的內容,如《雁蕩山》中“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這“奇秀”後一定得補上“的山”來翻譯。
3.替換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言詞語有的在詞義或感情色彩上起了變化,準確地譯出原意,就要用恰當的現代漢語的詞語替換。
4.調整法
對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定語後置、賓語前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現象,譯成現代漢語必須調整其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
5.刪減法
有的複合語氣詞或同義複詞及同義複句,在不影響表達的情況下,可刪減。
怎樣讀文言文的注釋
文言文中的注釋,大都列於文章的後麵或課文的下麵,它為我們讀懂文言文提供了有利條件。課本中的注釋,包括給生字、異讀字或多音字注音,補充某些知識,也包括解釋詞義和詞語的用法,其中的釋義是大量而且複雜的。
總的來說,釋義的注釋可以分為三類:
1.用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方法進行釋義
如《莊暴見孟子》中“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一句,注釋為“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孰,哪一個、哪一種”。可見,文中五個“樂”,第一和第三個是被解釋為“欣賞音樂”,當作動詞理解的,而其餘三個被釋為“快樂”,用的是本義。注釋先譯句,並注了個別詞。
2.用直接說明的方法進行釋義
如《肴殳之戰》中“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一句,課本中注為“寡君,寡德之君,自謙之辭,指鄭君。子,尊稱對方之辭。步師,引軍。出於敝邑,到弊國去,指到鄭國去”。
3.用現代漢語和直接說明相結合的方法釋義
例如《記王忠肅公翱事》中“而翁長銓”一句,注為“你的父親做吏部的長官,而通爾,你,你的。銓,銓選。吏部的任務是按照規定任免、考核、選拔官吏”。這裏是先譯句注釋詞義句意,再解釋重點詞語,後補充某些知識。
讀注釋與譯句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如果是翻譯釋義的,可直接作為譯句,如果是說明釋義或翻譯說明兼有的釋義,就不能作為譯句放在翻譯的語段裏。
讀注釋還要靈活地把握一些術語及其含意,如某同某;某,此處作某,又作某;某,本作某等等,一般都包含著不同的意思,要靈活理解,靈活地運用。
學會讀注釋、研究注釋,對讀懂課文尤其是文言文,提高自學能力,都有很大的好處。
怎樣正確斷句
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現代文一般都有標點,而文言文一般無標點,因此就需要在閱讀時給文言文加注標點,也就是斷句。因為標點加注的位置不同,其含義往往也不同。因此,能否正確斷句就成為檢驗閱讀文言文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