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識別詞和散曲
詞和散曲都是配合音樂的長短句,但是它們兩者是不同的。
1.從發展的時代看
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朝,盛行於宋朝。詞來源於民間,原本隻是配樂的歌詞,萌芽時就被稱為“曲子詞”,唐宋時,了解音樂的文人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因此,寫詞又叫依聲,或叫填詞。詞是發展的。詞在民間初創階級,體式尚不怎樣嚴格,到了詩人手裏,便從章句、聲韻上去考究,使得形式漸漸固定下來。詞興起時期,大多是描寫男女間的悲歡離合,特別是晚唐時期,一些文人寫了寄情聲色的豔詞。詞發展到北宋蘇軾,發生了轉變,蘇軾拓寬了詞的領域,突破了詞為“豔科”的成見,詞由兩條道路向前發展,形成了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詞風。
散曲產生於金元時期。詞發展到南宋後期,由於詞人脫離了現實生活,隻是片麵追求文詞的工整華麗,音律的和美,便日漸衰落。而民間詞經過長期的醞釀,同時吸收了一些民間興起的曲詞和少數民族的樂曲,逐漸發展而成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散曲。散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
2.從樂曲上看
填詞的依據是詞調,詞調也叫詞牌,有的來自民間,或來自西域音樂,或是樂工歌妓詞人創造的,詞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如“更漏子”、“江城子”、“破陣子”、“漁家傲”等。“詞牌”的內容和詞的內容是沒有關係的,詞牌下另有詞的題目。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詞有詞調,曲有曲調。曲調又叫曲牌,曲牌有的和詞牌相同,如“念奴嬌”,大多數詞牌和曲牌是不一樣的。如“山坡羊”、“水仙子”、“耍孩兒”、“脫布衫”,這些都是曲牌所特有的名稱。再有和詞牌不同的是,每一個曲牌都屬於一定的宮調。北曲共有六宮十一調:
六宮:正宮、中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
十一調: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商調、越調、般涉調、高平調、宮調、角調、商角調。
散曲的曲牌也可有自己的題目。如張養浩的《〔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3.從分類上看
詞,按照字數的多少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以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從分段上看,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詞的一段叫做闋,又叫片。單調的詞不分段,就是小令。雙調是最常見的形式。
散曲包括小令、套數和帶過曲。小令是獨立的隻曲,它沒有雙調或者三疊、四疊的調。小令的句子也是長短不齊,幾乎每句都押韻。套數是成套的曲子,是由兩首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相聯而成的組曲。“帶過曲”是同宮調裏經常連唱的兩支曲調。
4.從聲韻上看
詞是講究押韻的,有的詞調是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有的中間換韻,既可押平韻,又可以押仄韻。詞的押韻大致依照詩韻。曲韻也是講究押韻的,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但散曲可以重韻,即能押相同的字。曲韻是根據當時的實際語音用韻的。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就反映了當時的實際語音。
怎樣區分“經、史、子、集”
高中語文第四冊選用的呂叔湘先生的《錯字小議》中曾提到“經、史、子、集”。“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圖書分類的名稱。這種名稱和順序由《隋書·經籍誌》所確定,後代沿用。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這種四部分類法中影響最大的一種。
“經”部收儒家經典,“史”部收史學著作,“子”部收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集”部收文學作品。這裏要提及的是《左傳》雖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書,但因為它是為《春秋》作傳,而《春秋》則是孔子所著,屬儒家經典,所以《左傳》收入經部。
要區分經、史、子、集,不能不提到《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由許多古籍彙編而成的一部大型叢書。清朝乾隆皇帝為了達到使文人學士埋頭著作,無暇反抗清統治的目的,於1772年下令開館編此大叢書,到1782年才完成。參加這項工作的人很多,由紀昀、陸費墀總負責,著名學者戴震、姚鼐等也擔任編纂。《四庫全書》共收集古今著作3503種,按照經、史、子、集的次序編為79 337卷,共36 078冊,本唐玄宗在兩都分四庫貯上述四類書之說,定名為《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