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了解我國史書的體例
我國的史書以編寫體例分,有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三種;以所記史實是幾個曆史時期、朝代或僅記一個時期、朝代而分為通史和斷代史。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班固的《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從司馬遷的《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書,描繪了我國近五千年的文明史。
編年體,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按年、月、日編排史實。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後附魯悼公四年(前463年)事一條,並敘及悼公十四年晉國韓、魏、趙三家滅知伯的事,前後記敘了春秋時期250多年的史事。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相傳是為孔子《春秋》作傳的。孔子修的《春秋》,隻是最簡括的曆史大事記,寫一件事往往隻用一句話,後人很難看懂它。《左傳》卻把事件經過加以詳盡的描述,使故事首尾完整,曲折有致。
作為一部曆史著作,《左傳》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列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而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
《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敘事委婉詳盡,情節富於故事性和戲劇性;人物描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語言生動活潑,簡潔精妙,達到了著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描寫戰事尤是它的特長。
《左傳》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僅在曆史著作的撰寫方 麵作出了光輝的榜樣,還為散文的敘事、議論和小說、戲劇的題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劉知幾在《史通·雜說上》中稱《左傳》為“著述罕聞,古今卓絕”,可見其重要性。
國別體,是分國排編史實。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是《國語》,共21卷。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後五百餘年的史事。和按年代編寫、不分國別的《左傳》不同,《國語》是先分別不同國家,再在一國之內按年代敘述的。前者叫編年史,後者稱國別史。
《國語》載錄八國史事,不是自始至終有係統的敘述,而隻是有重點地記載若幹事件。其中以《晉語》最詳,占了全書近一半篇幅。《周語》記載西周穆王到東周敬王的史實也較完整。《魯語》、《楚語》次之。《鄭語》隻寫到西周末。《齊語》僅記載了管仲相桓公的政績。《吳語》、《越語》也隻是記兩國爭霸的經過。《國語》全書內容雖詳略不均,但從全書看,對從西周到春秋時期諸侯的朝聘、會盟,各國間的戰爭,締和以及相互並吞的情況,都有較多的反映,仍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國語》和《左傳》的又一區別點,是《左傳》長於記事,《國語》重在記言。總的說,《國語》反映的社會生活麵較窄,記敘較瑣碎,語言也嫌平淡,文學價值不如《左傳》。
和《國語》編史的類別相同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策》。
《戰國策》全書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共三十三篇。記事上自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載錄了春秋以後到楚、漢興起前二百四十餘年的史實。
《戰國策》的作者不詳,書原來的編排也很亂,是西漢的劉向重新加以綜合整理、編輯修訂,定名為《戰國策》的。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是記載戰國時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相互辯論時所發表的政治見解和提出的鬥爭策略,以及他們錯綜複雜的政治活動。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很高。它的文章長於論事,無論是個人陳述或雙方辨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寫得活潑恣肆、有聲有色。它標誌著我國古代曆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予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的影響。
怎樣認知“前四史”
所謂“前四史”是指我國二十四部史書中的前四部史書。它包括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範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誌》。
1.班固與《漢書》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青年時入洛陽太學,得以博覽群書,九流百家無不窮究。回鄉後致力於父親班彪續寫《史記》的未竟之業,被人告發私論國史,因而下獄。經弟班超上書辯白得釋,並召為蘭台令史,奉詔進行前所著書。經二十多年努力,修成《漢書》。公元89年,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後竇憲因擅權獲罪,班固也受牽連死於獄中。所撰《漢書》的八表和《天文誌》部分未完工,由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奉和帝命續修完成。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敘述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曆史,體例大略仿《史記》,惟改“書”為“誌”,廢“世家”入“列傳”,並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誌,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準則。全書計十二帝紀、八表、十誌、七十列傳,共一百篇。
班固寫《漢書》是奉詔而作,因此,他的立場基本上是站在封建統治階級方麵。在思想內容上,缺乏《史記》那樣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評價曆史人物和事件以儒家思想為依據,但能尊重曆史事實,不失為信史。
《漢書》語言嚴謹、整齊,帶有駢偶成分,在描寫人物、敘述史事方麵有較高的藝術成就,著名的《蘇武傳》寫得可歌可泣,突出表現了《漢書》的文學成就。
2.範曄與《後漢書》
範曄(398—445),南朝宋時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博涉經史,好為文章。
範曄采集東漢以來各家有關後漢(東漢)史事的著作,刪繁補略,編成紀傳九十篇,擬再作十誌,因參與統治階級內部皇位之爭被誅死,未及寫成。梁時劉昭取晉人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誌補入範書,就成為現在刊行的《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