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文言文基礎知識(六)(1 / 3)

怎樣理解古人的稱謂

讀古文時,經常見到作者和史載的各種人物的不同稱謂。我國是一個禮儀之國,按傳統習慣。繁文縟禮較多,古人的姓名字號稱謂較複雜,常見的有:

1.名

第一種情況是直稱姓名。有用於自稱的,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有用於作介紹或作傳的,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有用於作者所厭惡之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古人的名還有小名,一般小名在入學時都改了,所以曆史人物的小名流傳下來的不多。但史載人物也有用小名的,如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有“人道寄奴曾住”,“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在文人筆下稱其小名,常以示對其蔑視。

2.字

第二種情況是稱字。古人除姓名外,還有字。名與字在命意上大多是相關聯的。所謂“字以表德”,就是字為名闡義,如諸葛亮,字孔明,孔,大也;明,亮同義。“屈原者,名平”中的“原”含有廣平之義。

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所以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或後麵加“子”字。如孔子的弟子大都以“子”領頭,如“子路,子貢”等。對孔丘、孟軻、莊周則尊為孔子、孟子、莊子等。

古人稱字,出於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如“東陽馬生君則”,“賢士大夫者, 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古代名、字聯說,一般先稱字,後稱名,古人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字為朋輩通稱,古時也對尊輩稱字,如《論語》中,孔子自稱丘,這是謙稱;孔子對其弟子則稱名,如“求,爾何如。”

還有些人在字的前麵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孔子字仲尼,三國時東吳的孫權字仲謀等。

3.號

指人名字以外起的稱號。號大半多為自取。如歐陽修自號“醉翁”,還自號“六一居士”;陸遊自號“放翁”;蘇軾謫居黃州,於“東坡”築室,自號“東坡居士”。自稱也有稱齋名的,如蒲鬆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等。號也有他取的,一般以示敬重之意。如李白因其豪放飄逸,人號李謫仙,稱“謫仙”。有人為表其對某人的尊稱,還以官名,爵名稱之。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杜拾遺;韓愈官至吏部侍郎,世稱韓吏部;文天祥人稱文少保等。

4.封號與諡號

封建社會裏,帝王把某種爵位賜給一些大臣謂之“封”。如宋神宗封王安石為“荊國公”,世稱王安石為“王荊公”。另外,有些大臣死後,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一個稱號這謂之“諡”。如韓愈死後諡“文”,世稱“韓文公”;史可法諡號“忠烈”,人稱“史忠烈公”。有些有名望的學者,生前不求聞達,死後人們欽佩其節操,替他議個“私諡”以示追念。如陶潛死後,被諡為“靖節徵士”,人稱“靖節先生”。

5.廟號

古代帝王死後,朝廷根據他的生前事跡,也給予一種稱號,示其褒貶,亦稱諡號。帝王的諡號由禮官議上,不過封建皇帝在諡號前還有廟號。所謂廟號,就是皇帝死後,要在太廟室奉祀,特立的名號。稱廟號,遠在商朝就開始了,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這就是廟號。如漢高祖、唐太宗就是廟號稱代皇帝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稱謂有時幾項兼稱。如“馬副使鳴馬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這種兼稱,一般是先稱官名,次稱籍貫,後稱姓名字號。古書中記載某皇帝,常僅寫廟號,如漢高祖,其全號應為“太祖高皇帝”(“太祖”為廟號,“高皇帝”為諡號)。

怎樣界分古人對年齡的稱謂

古書中,我們常看到古人對年齡的稱謂。例如孩提、垂髫、齠齔、總角、結發、束發、及笄、弱冠、加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黃發、耄耋、中壽等,如何界分呢?

孩提,還在繈褓中可提抱的幼兒,也作提孩。《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垂髫,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髫,兒童垂下的頭發。《陶淵明集·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齠齔,同髫齔。齠與齔,均指兒童換齒,指童年。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未逾齠齔,已議論天下事。”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紮成兩髫,形狀如角,故稱總角,借指幼年。《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結發,猶束發,指年輕的時候。《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臣結發遊學,四十餘年。”《古詩源》載蘇武詩:“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結發”本指年輕之時,後因此詩作結婚解,也指妻子。俗稱元配為“結發”。

及笄,古代女子十五而笄。笄,古代盤頭發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舊時因稱女子年達十五歲為“及笄”,亦指女子已達到可以出嫁的年齡。

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因以指二十歲。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而立,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舊時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蒲鬆齡《聊齋誌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言年四十能遇事明辨不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舊時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潘嶽《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進階。”

花甲,舊時以幹支紀年,從甲子起,六十年一周,因借指六十歲為花甲。因幹支名號錯綜參互,所以稱花甲。

古稀,亦作“古希。”因杜甫《曲江》詩有“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句,所以後因此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黃發,指年老,亦指老人。《陶淵明集·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耄耋,老。《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

中壽,古代有上壽、中壽、下壽之說。上壽,最高的年壽;中壽,一般的年壽;下壽,相對上壽、中壽而言。古代對此有幾種說法:《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孔穎達疏:“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又《昭公三年》:“三老”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莊子·盜蹠》:“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