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了解我國古代的科舉製度
我國的科舉製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製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
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係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漢代實行征辟和薦舉製。征是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後向上薦舉,如張衡曾被舉為孝廉和連辟公府。舉孝廉者往往被任為“郎”,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路。“孝廉”的原意是能盡孝道,做事正直,舉孝廉名義上以封建倫理為標準,實際上往往互相吹捧,弄虛作假。
魏晉實行九品中正製。漢代以來,封建王朝為選拔統治人才,建立了察舉的製度。魏晉南北朝時,在察舉的基礎上,各州郡設立了由中央派充的中正官負責品評當地人物的優劣高低,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這便是九品,以此作為選人授官的依據。名列高品的可作大官,低品的隻能作小官。魏在司馬懿當政後,以家世為重,任用世族豪門擔任各級大中正,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此製在隋代被廢除,改行科舉製。
隋代廢除九品中正後,改以“進士科”為選拔官員的考試科目之一。唐承隋製,宋代以後逐步成為科舉製度中的唯一科目。進士科重文辭,參加該科考試被認為是致身通顯的重要途徑。考試以詩賦為主,詩賦的題目和用韻都有一定的規定。唐代應舉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被稱為進士;明清則指貢士經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
明朝時,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製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的提督學政蒞臨主考,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
鄉試:即省級考試,每三年一次(常在八月),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考試,一般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闈。由皇帝派主考官、同考官主持,巡撫或總督監臨,考中的稱為舉人,舉人除可參加會試外尚可入仕,任府學、州學、縣學的學官或任知縣,考試內容有時務、八股文、試帖詩等。
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考期一般在鄉試後的第二年的二月(後改在三月),在禮部舉行,又稱禮闈、春闈。各省舉人皆可應考,會試後一般還要複試。考試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和試帖詩,取中的稱“貢士”。
殿試:又名廷試,是皇帝對會試取錄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殿試考策問,大多就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問題發問,由應試者作文對答,取中後統稱為進士。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一甲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後複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學校教育,科舉製度即廢除。
怎樣識別中學文言文中的官職
我們同學在學習文言文時,常常接觸到一些古代的官職名稱,由於時代久遠,對它們了解不清,影響了對文言的全麵把握,現將文言文中出現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官職作一介紹。
少府,秦朝的九卿之一,掌管山海地洋的稅收,供皇帝享用。東漢時掌管宮中服禦諸物、衣服、珍膳等,到了唐期是縣尉的別稱,因縣令稱明府,縣尉的職位低於縣令,所以稱之少府。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太守,太守是戰國時對郡守的尊稱,管理一郡政事,隋唐時,改郡為州,太守也就變為刺史,宋朝時稱為“知府”或“知州”,“知”是主持的意思。如《赤壁之戰》:“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太史,周朝稱太史為史官之長,秦朝稱為太史令,掌握天文曆法,古代的史官和曆官是不太分的,所以司馬遷為太史令,負責修史的任務。
司馬,戰國時,掌管軍政、軍賦的官叫司馬。左司馬是掌管軍政的副官。唐朝時,司馬是州郡長官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九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吏部,官署名,主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之事。韓愈被稱為韓吏部,因為他曾任吏部侍郎。
經略,原為邊防軍事長官,宋代稱經略安撫使,掌管一路的軍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時設經略,地位高於總督。《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
宰,古代奴隸主家中掌管家務的叫宰。春秋時,宰是掌管王家內外事務,或在王左右侍從的人。卿大夫的家臣也叫做宰,後來的宰相是一個國家事務的總理大臣,職位很高。
相,春秋時齊景公始設相位,稱為宰相、丞相,為百官之長。漢代有時稱相國,它們都是諸侯國的屬官。漢建立以後,蕭何是統一的漢朝的相國。同時,漢初分封的諸侯國,由中央派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可汗,我國古代蒙古、鮮卑、突厥等少數民族的最高統治者,相當於漢族的“皇帝”。《木蘭詩》:“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
大夫,一般任官職的人的稱號。古代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秦漢以後大夫是中央政府中的要職。到隋唐後,大夫是高級官員的稱號。到了明清,文職稱大夫,武職的稱將軍。
牧,也就是州牧,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位在郡守之上。劉備曾任豫州牧。
尉,春秋時有軍尉,執掌軍事。秦漢時,太尉執掌軍事,廷尉執掌刑法。《石鍾山記》:“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這裏蘇邁是任德興縣尉。
怎樣理解古代的“尚右”和“虛左”
我國古代左、右兩字所表示的地位尊卑有時不同,那麼,古代的“左”“右”到底誰為上呢?
《漢語大辭典》的解釋是:“左為古人平居及遇吉事所尚方位,用兵則居次方位。”
《老子》言:“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原來,“左”“右”誰為上是與古代的禮儀習俗、典章製度緊密相關的。在喜慶活動中,“左”為貴,凶傷吊唁中,“右”為貴。
秦漢時的典籍對此有記載。《禮記》載:“孔子輿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鄭玄注:“喪尚 右,右,陰也;吉尚左,左,陽也。”《禮記》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孔子的姐姐病故,孔子及其弟子站立右邊吊唁是表示尊敬,他人不必仿效。
《前漢書·公孫弘傳》載:“守成上文,遭遇右武。”顏師古注:“右,亦上也。”意思是守成(治國)以文治為上,作戰則重視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