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秦漢典籍可知,在送往迎來的禮儀交往中,古人以“左”為尊,在安邦治國、論功排位時則以“右”為尊。這樣看來,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白居易“左遷九江郡司馬”,信陵君“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也就順理成章、言之有據了。
秦漢時乘車尚左,也隻是局限於禮儀往來中的車輛。《曲禮》載:“祥車曠左。”鄭玄注:“祥車,葬之乘車。”孔穎達疏:“祥猶吉也。吉車謂平生時所乘也,死葬時用為魂車。鬼神尚吉,故葬魂乘吉車也。曠,空也。車上貴左,仆在右,空左以擬神也。”而作戰用的兵車情況則不同,帥車是主帥居中自掌旗鼓,禦者在左,警衛在右。《肴殳之戰》中載:“子墨衰 ,梁弘禦戎,萊駒為右”就是這種情況。一般的兵車則是禦者居中,左邊甲士一人持弓,右邊甲士一人持矛。《左傳·宣公十二年》記:“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艸取。”杜預注:“艸取,矢之善者。”孔穎達疏:“兵車自非主帥,皆射者在左”就說明了這一點。
怎樣理解古代的“東”“西”誰為尊
西漢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麵稱帝,以養四海。”《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勸孫權抗曹,激之曰:“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麵而事之。”由此可見,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所以帝王接見群臣都麵向南而坐,大臣則麵朝北叩拜帝王,故而《易·說卦》載:“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史記·項羽本記》中記鴻門宴的座次是“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主帥項羽麵東而坐,可見古時又以麵向東為尊。
“東麵”“南麵”誰為尊?
這與古代的宮室有關。古代宮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築物的內部空間分為堂、室、屋。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後麵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是東房和西房。堂後有牆和室房隔開,室和房各有戶和堂相通。古書上所說的戶通常指室的戶。室戶偏東,戶西相應的位置有一個窗口叫牖。室還有一個朝北的窗口叫向。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戶牖之間朝南的方向為尊,所以古書上常說“南麵。”室內的坐位則以朝東的方向為尊。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武安侯田蟲分“嚐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向,自坐東向,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以此可見當時室中坐席以東向為尊,其次南向。田蟲分以為自己是丞相,不可因兄長的緣故而私自枉屈了丞相的尊嚴,故而自坐東向。明末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 “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清代學者淩廷堪在《禮經釋例》中解釋得更清楚“室中以東向為尊。”
鴻門宴是在項羽的營房裏舉行的。室內最尊的座位是在西牆前鋪席,坐在席上麵向東。項羽是主帥,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故而兩人“東向坐”。
自此可見,“東麵”、“南麵”誰為尊,主要是視活動場所而定。在廷堂上,是“南麵”為尊,在室中則是“東向”為尊。
怎樣認知“四書”“五經”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代以《孟子》升經,又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此後,長期成為封建社會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
《大學》,約為秦漢之際儒家作品,一說是曾子作。提出了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後理學家講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
《中庸》,相傳戰國時子思作。內容肯定“中庸”(儒家倫理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義;庸有平常、常道、用等義。認 為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提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的說法,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論語》,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 ,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與談論,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孟子》,戰國時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一說是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漢書·藝文誌》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是研究孟子及思孟學派的主要材料。
“五經”即五部儒家經典。始稱於漢武帝時,包括《詩》、《書》、《禮》、《易》、《春秋》。其中保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曆史資料。長期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教科書,還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根據。
《詩》,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隻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音樂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詩經》對我國二千多年來的文學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而且是極其珍貴的古代史料。
《書》亦稱《尚書》。“尚”即“上”,上代以來之書,故名。是中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尚書》中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禮》即《禮記》,亦稱《小戴記》或《小戴禮記》,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西漢戴聖編纂,今本為東漢鄭玄注本,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文物製度的參考書。
《易》即《周易》,亦稱《易經》,簡稱《易》。“易”有變易(研究事物變化)、簡易(扼簡馭繁)、不易(永恒不變)三義,相傳係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傳》兩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說明,作為占卦之用。《傳》是對《經》最早的解說,包含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舊傳是孔子作。《周易》通過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提出“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等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
《春秋》,編年體春秋史。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春秋》文字簡短,相傳寓有褒貶之意,後世稱為“春秋筆法”。解釋《春秋》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其中最為後世推崇的是《左氏春秋》或曰《春秋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