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文言文基礎知識(八)(2 / 3)

《四庫全書》先後有7部抄本,分藏於北京、熱河行宮、奉天、杭州、鎮江、揚州等地,經戰禍,今存4部。紀昀手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00篇,對所收各書作了詳細而謹慎的評價,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全書》編纂過程中曾盡力收集已刊、未刊的書籍,且往往將全書收錄,因此保存了許多文獻資料。

在了解《四庫全書》的同時,我們也應知道,清朝推行文化專製主義,往往借征求書籍的機會大興文字獄。從全國征集的書中被銷毀的有300多種,被刪改的更多,有些目錄上的書已不存在或麵目全非。因此,《四庫全書》在保存古籍的同時,又起了銷毀古書的作用。

怎樣區別古代的應用文

古代的應用文範圍很廣,涉及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奏議類、詔令類、碑誌類、祭文類、贈序類、箴銘類等。

1.奏議類是臣下給皇帝的書信、報告,有奏、議、書、疏、表、狀、封事等。《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疏要表現出對皇帝的忠貞不二,表要在文中敘述內心的心意,表達自己的誌向、感情。如賈誼的《論積貯疏》,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的《諫逐客書》,胡銓的《戊午上高宗封事》。還有對策,是奏議的一個附類,它是由皇帝命題,應舉者回答問題,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材的一種辦法。

2.詔令類是皇帝給臣下的書信、命令。其中包括策書、製書、詔書、戒敕等。各朝的製度也並不一樣,即使名稱相同,使用的範圍也不一定相同,語言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像敕,唐朝的敕就比漢朝的敕要廣,漢代敕是散文,六朝以後的敕有不少是駢文。檄是詔令的一個附類,它被用來曉喻、或者用來聲討罪惡。檄,不一定是皇帝發出的,有時候,也可能是敵國互相聲討。如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明空檄》。

3.碑誌類包括碑銘和墓誌銘。碑銘的範圍較廣,山川古跡,宮室寺觀、神廟家廟、樓亭堂壁,都有刻石為碑以紀念的。如韓愈的《平淮西碑》就是紀功的。此外,還有墓碑,這是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文章最後有銘。封建時代大官僚的墓碑是立在墓前道路上的,所以又叫神道碑。一般的隻樹立墓碣。墓誌銘也是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墓誌銘是埋在墳墓裏的,又稱為埋銘、墓記。它的形狀是兩塊方石,一底一蓋,蓋底刻寫“誌”和“銘”。內容也是兩部分,一部分是誌,這是散文體,記載死者姓名、籍貫、官職及生平事跡;另一部分是銘,這是韻語,很短。如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4.祭文類包括哀辭、祭文、誄等,都是哀悼死者的文章。如曹植的《王仲宣誄》、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等。祭文是在設祭時用來宣讀的,所以篇末大都有“尚饗”二字,就是希望鬼神欲享的意思。

5.贈序類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古人有所謂“贈言”。到唐初,贈言才成為一種文體,叫做“序”。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6.箴銘類是用於頌讚的文章。它包括銘、箴、讚、頌等。銘的作用有二:一用於祝頌,二用於規戒。銘的內容有記功的,如班固的《十八侯銘》;有策勳的,如班固的《封燕然山銘》;有宮室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有器皿銘,如庚信的《團扇銘》。箴往往是自我警戒的格言,基本上是四字韻語,如龔自珍的《八箴》。讚主要用於表彰、讚揚曆史人物,一般也是四字韻語,如陶淵明的《扇上畫讚》,每四句讚一人,共讚了九個人。頌用於歌功頌德,如韓愈的《伯夷頌》。

怎樣識別古代作家文集的命名

我國古代作家流傳下來的文集很多,據統計現存8000種左右。

古代作家的文集,多以詩、詞、賦、散文等文藝作品為主,也有奏議,論說等非文藝性作品。按照傳統的分類方式,可分為總集和別集兩類。

總集,是曆代或同代作家作品的彙編,如漢朝劉向彙編的《楚辭》,清朝康熙時編成的《全唐詩》等。有的則選編或彙編許多作家多種體裁的作品,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的《文選》。

別集,是個人文集,數量最多,命名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常見的命名方式有以下幾種。

1.以作者的名、字或號命名。如以作者本名命名的有《孟浩然集》;以字命名的有《李太白集》;以號命名的有《稼軒長短句》等。

2.以作者的諡號命名的。如歐陽修的《歐陽文忠公全集》,王安石的《王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