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文言文基礎知識(八)(3 / 3)

3.以作者的官銜命名的,如杜甫的《杜工部集》。

4.以作者的郡籍、住地或居室的名稱命名。如柳宗元的《河東先生集》、韓愈的《昌黎先生集》、杜牧的《樊川文集》等。

5.以編集成冊時作者所在的皇帝的年號命名。如蘇洵的《嘉礻右集》,曾鞏的《元豐類稿》則分別是以宋仁宗、宋神宗的年號命名的。

此外,還有一些較特殊的命名方式,如陸遊的《劍南詩稿》則是為了紀念他在劍南從軍的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曆而命名的。

這裏要說明的一點是,古代作家的文集,有許多是後人編輯的,經曆代研究者增補,評注,因此同一作家的文集,往往也因文本不同而名稱不同。如杜甫除《杜工部集》外,還有《杜少陵集評注》及其它名稱的文本,這種現象,在閱讀古代作家文集時要予以注意。

怎樣根據《竇娥冤》理解元雜劇的特點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同時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演變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和以前的戲劇形式相比,它已經起了質的變化。

元雜劇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不僅是文學發展的結果,也具有時代因素:由於蒙古統治者,采取民族歧視的政策,激起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這種鬥爭就迫切地需要具有戰鬥性和群眾性都很強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統治者的文化政策,使中下層文人和人民的關係變得密切,對生活的了解,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社會基礎;宋元城市經濟的發展,也為雜劇的興盛準備了物質條件。例如,元朝時期各大城市中都出現了供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享樂的勾欄瓦肆。同時,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樂曲的傳入,都促成了元雜劇的興盛。

全盛時期的元雜劇中心是大都(現在北京),主要的作家也都是北方人,主要有關漢卿、王實甫、鄭光祖、白樸等。特別是關漢卿,是一位多產作家,一共創作了63個劇本,著名的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單刀會》等。其中《竇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悲劇《竇娥冤》是元雜劇的典範,藉此我們可以了解元雜劇的形式。

元雜劇的基本結構是一本四折加一個楔子(篇幅很小,位置不固定,一般在第一折之前,對故事作簡單的介紹)演完一完整的故事。《竇娥冤》就是一四折戲。也有個別是五折、六折(如高則誠《趙氏孤兒》),還有極個別是多本連演的(如王實甫《西廂記》五本連演)。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時空的限製。從樂曲上看,元雜劇每一折隻能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曲子。如《竇娥冤》第三折,隻用了正宮的“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鮑老兒”、“耍孩兒”、“二煞”、“一煞”、“煞尾”這些曲牌。從角色上,元雜劇演出時,一本四折隻能都由正旦或正末獨唱,其他的角色隻有說白。《竇娥冤》就是一旦本戲,全劇都隻由主角竇娥一人獨唱,其他配角如婆婆、劊子手、竇天章等,自始至終隻有說白。元雜劇的每一本戲都有一主角(正旦或正末),除了主角外,還有副末、貼旦、搽旦、淨孤、卜兒、孛老、徠兒等一些配角。卜兒就是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孛老是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就是扮演官吏的角色。如《竇娥冤》中,竇娥是扮正旦,蔡婆是卜兒、公人是淨。總之,元雜劇的角色安排是有自己的要求。

元雜劇的劇本主要是由曲詞和賓白組成的。曲詞也就是元雜劇中男女主人公的唱詞。唱詞的音樂必須是同一宮調,其主要作用是抒發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各個場景的渲染以及各關目的串連,這曲詞是在詩詞的基礎上形成的新體詩。《竇娥冤》正宮〔滾繡球〕:“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就是主人公竇娥的一曲唱詞,表達了竇娥對天地的控訴。賓白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主要由白話組成。劇本中的人物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範,簡稱為“科”或“介”。如《竇娥冤》第三折,“〔劊子做喝科,雲〕兀那婆子靠後,時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劊子開枷科〕〔正旦雲〕竇娥告監斬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

元雜劇雖有一些缺點,但它確是我國戲劇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