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斷句呢?一般說來,可通讀全文辯明語義,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複閱讀是斷句的前提和基礎,當然這隻是一種方法,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其它一些方法斷句。
1.根據虛詞位置標點
古代虛詞在句中起語法作用,它附著於句子,因此,可根據虛詞在文中的位置給文章斷句。虛詞在文中的位置大致有三種:一是處於句中的,如“也”、“乎”等;一是處於句首的,如“蓋”、“夫”等;一是處於句末的,如“矣”、“耳”、“哉”等。
2.根據對話的標誌標點
文言文中,有些對話的標誌,如“曰”、“雲”、“言”等,可作為斷句的標誌。如:“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嚐君,願寄食門下。孟嚐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嚐君笑而受之,曰:‘諾。’”
在這裏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因前邊已有一次問答,後麵有時往往據前省略說話人和“曰”字,對這種情況,斷句時要仔細推敲,不可掉以輕心。
3.根據對偶、對稱、排比、頂真等修辭特點斷句。
對偶、對稱、排比、頂真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辭方法,古人作文尤其講究句式的整齊勻稱,因而可根據古人作文的這一特點為文章斷句。如:
“秦孝公據肴殳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4.根據句子結構關係斷句
句子結構之間存在多種關係,如分總、總分、並列等,根據這些關係可以準確為文章標點。如: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這一段文字中的“有君子之道四焉”是總說,下麵是分說,故用冒號斷開,分說中的四條是並列關係,因而用逗號。
當然文章所敘的人與事等也可作為斷句的依據,要正確給文章斷句,需多種方法綜合運用,斷句時要根據文章的實際,不可千篇一律,照抄照搬。
怎樣把握文言詞語的解釋和翻譯
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對一些詞語作了解釋,有的同學在翻譯時不分情況的一字不漏的照搬,造成了譯句不順或語意不明的現象。怎樣處理好文言詞語的解釋和翻譯呢?
有的文言詞語解釋和翻譯可相同。例如:
1.徑造廬訪成。(《促織》)
——直接到家拜訪成名。造:到;訪:拜訪。
2.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誰送給它的越多,它侵略誰就越急。彌,愈,更加。
文言文中大部分普通詞語屬於這一種情況。翻譯時候,有的可照搬,如例1;有的可換用現代漢語中意思相同的詞,如例2。
有的文言詞語的解釋與翻譯不同。例如:
1.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
——(他)廢棄了前代帝王的學說,燒毀了各種學派記載言論的著作。言:言論,學說。
2.即今之亻累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現在一起躺在墓中的就是他們。亻累然:聚集重疊的樣子。
3.金就礪則利。(《勸學》)
——刀劍放到磨刀石一磨就鋒利。就:湊近靠攏。
例1中的“言”字解釋不能作“焚”的賓語。因此譯成“記載言論的著作”。例2中的“亻累然”如譯成“聚集重疊的樣子,太口羅嗦。例3中的“就”隻有譯成“放到…磨”才順暢,否則語意不明。這一類情況比較複雜,像借代,委婉說法,比喻,習用語、詞類活用等,在翻譯時都應以現代漢語為標準。
有的文言詞語可具體解釋,但在句中譯不出或不必譯出。例如:
1.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
——讓我張良捧著白璧一對,敬獻大王。
2.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同上)
——現在項莊(在營中)拔劍起舞,他的目的是想尋機刺殺沛公。
例1的“謹”是敬詞,無義;“足下”表第二人稱敬詞,相當於“您”可不譯。例2的“者”表停頓,助詞。
“也”語氣助詞,表示解釋,都譯不出。這一種情況大多是文言虛詞。
有的文言詞語可具體解釋,但在句中翻譯較靈活。例如:
1.屈原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
——屈原寫作《離騷》這部作品,大概是由於(他內心長期鬱積的)怨憤而引起的。
2.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五人墓碑記》)
——我們複社的一些德行高尚堪為讀書人表率的人,一齊為他聲張正義。
例1的“蓋”,連接上下句表原因的連詞,可譯為“大概是”、“大概是由於”,“大概是因為”等。例2的“先”指時間在前的或位置靠前的,譯時靈活地作“表率”。
以上四種情況應視具體情況靈活地把握。
怎樣選擇正確的譯句
選擇正確的譯句是近幾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中必考題型。這是因為通過考察譯句,可全麵了解學生對古代漢語常用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不同詞義、句式等。如對“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一句翻譯正確的是:〔D〕
A.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函穀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與發生意外的事情。
B.特地派遣將領把守函穀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與發生意外的事情。
C.特地派遣將領把守山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出與發生意外的事情。
D.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山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與發生意外的事故。
這題既考察了學生對多義詞“故”的理解;又考察了學生對文化常識掌握的情況,象“關”字;同時也考察學生對偏義複詞的掌握,如“出入”。可見選擇正確譯句對考察學生知識能力的重要性。
既然考察譯句已成為高考的必考題型,如何才能選擇正確的譯句,在高考中不失分呢?
1.句意的正確理解,除了借助於對篇和段的大意作整體把握外,還須依賴於對句中關鍵詞語的理解。如1995年全國高考題中的“或妄嗔怒”,對這個句子所作的理解有兩種:或者狂妄地發怒;或者胡亂地發怒。對這個句子的正確理解,實際上取決於一個“妄”字。而這個“妄”字在古漢語中隻有“胡亂”之意,根本沒有“狂妄”之意,因此,對這個字的古義如能牢固地掌握,答案自然會選得準確。
2.注意特殊句式
1995年高考試題文言文閱讀的第16題,為“何由濟乎?”選擇正確的譯文,就屬考句式。從句型上看,這是一個疑問句,疑問句中有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後是一個介詞,所以應屬介賓倒置,按現代漢語的語序,應為“由何濟乎?”弄清了句子的特征,此題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