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1994年全國高考題中有一題,要求對“帝每麵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的譯句進行選擇,此題就側重於考詞類活用,如果學生能準確地了解“每”、“麵”的活用情況,此題也不難做。
4.注意有無偏義複詞與古今異義的詞語
94年高考試題中:《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個偏義複詞,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屬於偏義複詞的是:
A.為人當須辨清善惡
B.處事切忌不明是非
C.刺諸縣短長
D.每宴饗費千金
從試題命名角度看,考察的是偏義複詞,若能正確理解句意,此題也不難。C項中“刺諸縣短長”,既然是“刺”,因而隻能刺短,而不可能刺長,據此可斷定為C。
可見,要正確選擇譯句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我們具有深厚紮實的古文功底,也需要做題時的細心。
怎樣把握文言文中的關鍵句段
文言文中的關鍵句段從兩方麵理解:一是就局部而言,針對提的問題抓關鍵句;一是就全篇而言,抓能反映主旨的關鍵句段。
怎樣把握關鍵句段呢?
1.著眼全篇,探明主旨,抓表達觀點的句段。如《五人墓碑記》,不少學生認為該文的主題是歌頌,表彰“五人”的英勇事跡,因為無論從標題還是內容似乎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其實細致分析全篇內容,深意並非在此,而在第四段中幾個關鍵句子裏:“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五人之力也。”很顯然,在此作者把“大閹”“投繯”歸功於平民百姓的力量,而不僅僅局限於“五人”。因此“明死生之大,匹夫有重於社稷”才是作者要表達的主題。再如《莊暴見孟子》記載的是孟子見齊王一事。全文的關鍵句在哪裏?猛一看不用說是“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一句,它談了與齊王討論音樂的問題,讀完全篇,細究孟子思想,可以看出孟子是巧借音樂之題來發其政治主張的。所以孟子兩次提到的“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的句子才是關鍵。儒家認為詩樂可以治國修身,齊王如果喜歡的是雅樂(即先王之樂),則小而言之可以修身,大而言之可以治國。孟子偷換概念向齊王闡發了“與民同樂”的仁政思想。
可見,著眼全篇,不要隻抓材料的局部如標題、開頭,文章的表麵內容等,而要從各個方麵包括作家思想、時代背景等。關鍵句段如同“綱”,把握它,全篇主旨,一目了然。
2.就局部講,針對提的問題,準確地領會文言材料。例如87年高考題:
(1)羿和逢蒙是什麼關係?
(2)子濯孺子,庚公之斯,尹公之他這三個人是什麼關係?
縱觀全文,隻要抓文中兩句即可迎刃而解,一是“逢蒙學射於羿……”一是“庚公子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很明顯,他們都是師徒關係。再如:
“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笑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意思是“一家旅店的主人有二妾,一妾美一妾醜,但醜妾卻受到主人的寵愛,陽子不解”。這一段文字哪一句是表達觀點的話,從整個全段看,那就是“行賢而去…哉?”意思是“品行好而又能去掉自己認為品德好的(誇耀),那麼,到何處不受人歡迎呢?”抓住了這一關鍵句,本段文字的中心也就明白了,即恃才而驕傲被人輕視,賢德而謙虛受人歡迎。
此外對文言材料的多誦讀,察語氣,理層次等都是把握文言關鍵句段不可少的方麵,不一一贅述。
怎樣閱讀《詩經》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約於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成,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詩三百篇》,直到漢代以後儒家把它尊為經典,才稱作《詩經》。閱讀《詩經》應該注重對其思想內容的理解與表達形式的把握。
《詩經》的內容,按作品的性質和樂調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指“國風,就是各國土樂。在“國風”中民間抒情詩較多,反映了奴隸和平民反抗壓迫、奴役的願望。如《伐檀》、《碩鼠》兩首詩中對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表示了憤怒的抗議和控訴。“雅”是周王畿樂歌,分為“大雅”、“小雅”其內容主要是周族史詩、政治諷刺詩和宴會酬答詩。“頌”是貴族統治者祭祀鬼神讚美功德的樂歌舞曲。內容多為誇耀祖先功德,炫耀他們自己在軍事和農牧業等方麵的成就。《詩經》中“風”的成就最高,它開創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具有較高的思想意義與藝術價值。因此在閱讀《詩經》時,了解其內容的三大分類就有助於我們對詩歌思想內容與主題的理解。
此外《詩經》在表現形式上,也有以下幾個特點:
1.賦、比、興手法的普遍運用
“賦”就是直陳敘事。“比”就是比喻。如《碩鼠》中把奴隸主比作貪得無厭、不勞而獲的大老鼠,既形象又生動。“興”是托物起興,即借用別的事物來引發要歌詠的內容,它既有引起下文的發端作用,又有比喻或象征事理的作用,如《伐檀》中每章開頭由伐檀起興,“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既描寫了伐木者勞動的艱辛,又引出奴隸們對不勞而獲的奴隸主貴族的責問和諷刺,表現了被剝削的奴隸們內心的憤恨不平。
2.靈活多變的句式
《詩經》中大都是四言詩(也有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的句子夾雜其中,但為數很少。)四言詩的節奏短促,每句二拍,似乎單調。但靈活多變的句式有並列式、主謂分列式、感歎式、問答式、排比式、設問式等等,造成了各種各樣的語氣,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3.豐富的詞彙和多樣的修辭手法
《詩經》在孔子時代也被用作語言教科書,這是因為它具有各種各樣表現力極強的詞彙,疊字(洋洋、采采、皓皓)雙聲疊韻詞的運用增強了詩的音樂美和形象性。詩中還常用多種修辭手法,如借代、映襯、對比、摹狀、呼告(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等等,體現出詩歌語言藝術的高超,真可謂“一言窮理”,“兩字窮形。”
4.重章疊句的形式
《詩經》在章法上大都采用了重章疊句的形式即每章字句基本相同,隻換少數詞語,反複詠歌,如《伐檀》、《碩鼠》就采用了這種章法,體現出古代民歌的特色。
5.多種方式的押韻
《詩經》中押韻自由,所以押韻的方式很多。最基本的有隔句押韻,即偶句押韻,奇句不押韻;句句押韻;奇句與偶句交插押韻,即奇句與奇句押韻,偶句與偶句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