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文言文的閱讀與解析(七)(1 / 3)

怎樣分析《赤壁之戰》的藝術特色

《赤壁之戰》記敘的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一場兼並戰爭。文章所記的是赤壁之戰的全過程,頭緒紛繁,關係複雜,但由於作者能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安排材料,因而脈絡清楚,讀起來一目了然。

作者對與赤壁之戰有關的孫、劉、曹三個方麵,詳寫了孫權方麵。因為事實上,孫權對這揚戰爭的勝敗起著關鍵作用。當時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且挾天子以令天下,意在消滅各地軍閥,一統天下。他剩荊州軍閥劉表去世的機會,揮軍南下,擊敗了當時依附劉表的劉備的軍隊,並吞了劉表兒子劉琮的兵力,沿長江南下,八十萬大軍旄旌直指據守長江下遊的孫權集團,企圖不戰而勝。而孫權繼承父兄所建立的基業,割據江東,擁有十萬之眾。孫權一方是抗曹的主力軍,自然要詳寫,而劉備一方,軍事力量小,僅有一萬人左右(另有友軍劉琦兵力萬人),不是主要抗曹力量,因而略寫。對於曹操方麵,作者多是側麵描寫,記的更為簡略。這樣,以孫權一方為主,兼及其他兩方的寫法,避免了重點不突出的毛病。

對孫權方麵的描述,戰前決策過程寫得詳細,用了兩千多字,因為正確決策是勝利的關鍵。文章開端,即寫孫權采納魯肅的意見,派魯肅拉攏劉備,以“共治曹”。當諸葛亮奉劉備命令向孫權求救,要孫權“協規同心,共破曹操”時,孫權“大悅”。孫權能在戰前預計到曹操的強大,難以對付,事先采取聯合弱者,共同抗曹的措施是正確的。孫劉聯盟,奠定了赤壁之戰勝利的基礎。

當曹操戰書下到東吳時,東吳內部主戰主和兩派爭辯激烈,孫權全麵地、虛心地、反複聽取雙方意見,深思熟慮,毅然定下抗操之策。戰前決策之所以寫的詳細,還因為它是直接教帝王如何虛心吸取臣下意見,如何正確決策的,這與作者的創作意圖是相一致的。

戰爭過程寫得略,隻有三百餘字,因為它隻是對正確決策的一種客觀的印證而已,自然不可贅述。

在決策過程的描述中,魯肅、孔明、張昭、周瑜等人的對話寫得詳,其他寫得略。因為這些人的話絕大部分是對孫權陳說的,它既可以說明孫權在決策過程中如何虛心廣泛聽取臣下以及友方的意見,明辯是非,作出正確決策;又可在這些對話中反映出當時的形勢,顯示怎樣分析形勢,體現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道理。

歸結之,《赤壁之戰》的詳略安排:一是由文章的中心決定的,因為它要揭示的是隻要正確分析形勢,指揮正確,劣勢可以轉化為優勢,弱國可以戰勝強國的戰爭規律;二是作者的創作意圖決定的,司馬光在《赤壁之戰》裏給宋朝皇帝提供了一個學習榜樣——孫權,告訴宋朝皇帝一個曆史經驗——對待強大敵國的威脅,如果處理得當,弱國是可以戰勝強國的,扣合了“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的編書目的。

怎樣理解《〈夢溪筆談〉二則》的科學性

課文《采草藥》和《雁蕩山》都選自《夢溪筆談》。《夢溪筆談》二十六卷,內容涉及數學、天文、氣象、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醫藥以及工程技術等廣泛領域。

書的作者沈括,是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和政治家。他曾擔任過縣級官吏,積極參加過王安石變法革新運動,官至三司使,還出使過遼國,鎮守過西北邊疆。變法失敗後,他連遭貶謫,晚年退居鎮江東郊夢溪園,潛心著作,根據自己實踐經驗,寫下了《夢溪筆談》。這部書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選入教材的這兩篇文章,都是闡述事理的科技說明文,兩篇文章都體現了作者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表現出嚴密的科學性。

在《采草藥》中,作者不囿古代采草藥的成法,明確地提出“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來當”,然後翔實地從草藥使用的部位不同,即從“用根”、“用葉”、“用芽”、“用實”等幾個方麵,說明藥用部位不同,藥材生長形成的時間不同,其采藥不能“限以時月”。接著,作者又從草藥生長的條件不同,即草藥受“地勢”、“物性”、“地氣”和“人力”的不同影響,其生長形成藥材的時間也不可能相同,來闡明采草藥不能“拘以定月”。這種無可置疑的材料,翔實有序的說明,體現了該文的科學性。

《雁蕩山》主要說明雁蕩山長期不為人知的原因。從文章的內容看,是先提出問題(雁蕩山在古代長期不為人知),再分析問題(通過實地考察,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取證,推究雁蕩諸峰形成的原因,說明雁蕩山長期不為人知是它特殊的地形造成的),最後解決問題。說明的過程是先說結果(特殊地形)再分析原因(特殊地形的成因),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順序,體現出文章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