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閱讀韓愈的散文
提起唐宋散文,人們便會立即想起“唐宋八大家”,想起“八大家”之首韓愈。確實,是韓愈倡導了“古文運動”,一掃六朝浮豔的文風,給唐朝的散文園地帶來了新的活力,使我國的散文發展在諸子百家和司馬遷之後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韓愈散文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他在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文道合一”的文學主張以及潛含於文學主張中的政治觀點,表現在他對散文文體的更新,講求語言的自然、質樸、奇句單行,不拘格式。因此,我們對韓愈散文的閱讀,必須要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才能讀好他的散文。
韓愈散文的“文道合一”,從文學的政治功能來看,就是主張文學應為政治服務。韓愈生活的年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政治局麵動蕩不安,道德淪喪,世風日下,大批具有濟世思想的文人紛紛要求改革弊政,提出許多辦法。韓愈則主張大力宣揚儒家道德,來挽救頹勢。因此,弘揚儒家思想成為韓愈散文的必不可少的思想內容,即使像《師說》這篇以談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重要性為中心的文章,也表現了他對孔子及其學說的崇拜與推崇。如“聖人無常師。孔子師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又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可見,在韓愈的心目中,孔子是個不恥下問的聖人,而對孔子的學說了解程度又常常作為他對人評價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韓愈散文的“文道合一”,從文學的社會功能來看,就是主張文學應為反映現實反映進步思想的工具。他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平則鳴”這種思想使他的散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戰鬥性。如《師說》,表麵上看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借此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有著非常鮮明的針砭時弊的作用。
韓愈散文的“文道合一”,無論哪一種作文目的,強調的都是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和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是大不相同的。駢體文講究形式完美,因此注重雕章琢句,強調詞藻華麗,而內容上大都脫離現實或空洞無物。韓愈的散文不僅在文章的內容上較駢體文有很大的突破,更在形式上開創了一代擺脫陳言俗套,隨著語言的自然音節,自由書寫的文風。這無疑擴大了散文的運用範圍,也使他的散文,無論什麼內容,都能寫得曲折,明快、流暢而感情飽滿。他的《師說》,語言雖無駢體文的語言華麗,卻能準確地概括出老師的職能作用,透徹地闡明他從師觀點;語句雖無駢體文的語句工整,卻能通過正反對比,反複論證,同樣使他的文章具有很強的論辯力量。
前人對於文學創作與欣賞雖有“文無定法”之說,但我們認為,了解韓愈的文學主張,應該作為閱讀韓文的前提,隻有如此,閱讀時才能事半功倍。
怎樣借鑒韓愈的《師說》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意思是說:教師的職責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問的。這句話將教師的職責概括得非常周嚴,它包括了思想教育、知識教育等內容和“啟發引導”等教育方法。韓愈的提法是前無古人的,韓愈之前從沒有人提得如此具體和明確。這種提法在今天看來也是科學的。
接著,韓愈在師說中提出擇師的標準,他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就是說:不要去計較個人的地位高低和年齡的大小,誰有學問,我們就向誰學習,拜他為師。這個擇師標準,也是韓愈的獨到見解。到現在,這個見解也還有旺盛的生命力。
“聖人無常師”是要人們廣泛向內行學習;“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不僅進一步闡明了從師的準則,而且打破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抨擊了當時崇尚門第、不重真才實學的社會弊端,具有強烈的戰鬥性。
從《師說》中的教師職責和從師標準來說,韓愈的觀點不僅在當時有著積極意義,在今天來看,也仍然有進步性,值得我們借鑒。
但在《師說》中,韓愈推薦的儒家之“道”就應該認真對待了。尤其是作者極力頌揚“古之聖人”,把古代“聖人”吹得高不可攀,卻又極力貶低“今之眾人”,說他們“愚益愚”。這種上智下愚的封建社會觀念是落後的,是不足取的。
無論如何,《師說》是古文名篇,其立論有獨到見解,論據充分有力,論證層次分明,語言論辯性強,應認真閱讀。
怎樣閱讀歐陽修的作品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三蘇、王安石和曾鞏均團結在歐陽修的周圍,形成唐宋八大散文家的六家,以他們輝煌的創作實績,開創了宋代散文明白曉暢,通俗平易的藝術風格。
歐陽修詩、文、詞都有創作,主要文學成就在散文方麵。《與高司諫書》,《朋黨論》,《醉翁亭記》,《伶官傳序》,《秋聲賦》等,篇篇佳構,章章範本,曆來為人傳誦。
《伶官傳序》選入高中課本。
全文分為四段。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文章總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說明本文所要總結的是國家盛衰的大道理,而問題的關鍵不在天命,而在人事——人的思想和行為。開頭高屋建瓴,旗幟鮮明,有氣勢魄力。“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承上啟下。“得”與“失”,與上句的“盛”與“衰”,兩兩照應,規定了下文引用史實的重點與範圍。這一段提綱挈領,振起全篇。
第二段,引述史實。寫晉王臨終之言,不僅交代了有關史實,而且傳達了人物的感情語氣,為下文寫莊宗報仇雪恨、發憤圖強張本;莊宗用兵,主要寫負矢出征情況,突出他實踐父訓,莊重嚴肅之情。行文簡括而又具體形象,這一段,表麵上未寫“得”和“失”問題,而實際上,是通過事實具體寫“所以得天下”的道理,而且又是末段“憂勞可以興國”結論的根據。運筆從容舒宕,前後關聯照應,論述縝密。
第三段,寫莊宗由盛而衰的得失成敗之跡。上段寫晉王有三件遺恨之事,本段以“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交代照應,且寫出莊宗武功之盛,剪裁得當。寫莊宗的敗亡,也非常簡括,卻渲染出濃重的氣氛,讓讀者具體地感受到由盛而衰的急速和敗亡時的狼狽不堪。本段略盛而詳衰,便於下文總結教訓,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