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文言文的閱讀與解析(五)(1 / 3)

怎樣讀《史記》作品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曆史著作,由於它開創了紀傳體史書新體製,也是一部史傳文學著作。司馬遷的人物傳記寫得極有特色,選入高中課本的就有《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救趙》和《屈原列傳》等四篇。

《鴻門宴》,雖隻有1500字左右,但作者卻寫出了一係列性格特征鮮明的人物。這得力於作者的精心構製,獨運匠心。

《鴻門宴》的構製顯示出一種對稱的美。作者精心設計了四組人物進行對比,使人物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如主帥劉邦與項羽。當張良如實地向劉邦報告了項伯的來訪,並為劉邦謀劃了對策,可謂忠心耿耿,足可信賴了。可是劉邦仍不免追問他為什麼和項羽相識,對自己一方的人與敵方的人有瓜葛,是絕不掉以輕心的。他也沒有同意由張良向項伯傳言,而是親見項伯,直接與他打交道。相反,項伯偷偷夜入敵營,既見張良,又見劉邦,事態比張良與項伯有故嚴重的多,但當項伯歸來親自把劉邦的話轉告項羽時,項羽對項伯的行動卻不聞不問。劉邦的精細多疑,項羽的粗率無心,相襯益彰。鴻門宴上,劉邦甜言蜜語抓住項羽的心理特點來哄騙項羽,使自己避免了殺身之禍,得以脫逃;項羽聽了劉邦的謊言後,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無成見。劉邦的投人所好,善於應變,襯出項羽的沽名釣譽,寡謀輕信。如謀士張良與範增。張良為老練多謀,範增為老謀深慮。如部將樊噲與項莊。樊噲為勇猛豪爽,項莊則陽剛果斷不足。如內奸項伯與曹無傷。項伯則心地樸厚善良,因重友誼而泄密,因被劉邦愚弄而做了其政治工具;而曹無傷告密,可能是出於私利。四組人物,互相映襯,躍然於紙上。

《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隻以描寫性格的需要選擇材料和結構篇章,集中選取了三件事表現藺相如智勇雙全的形象,即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這三件事都是關係趙國榮譽、尊嚴和命運的大事,通過它們不僅表現了藺相如的智勇,也感人至深地揭示了他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三件事雖然是按事件發生的先後依次敘寫,但是它們在表現人物性格,布局謀篇上,還存在一種因果關係。因為藺相如的智慧和勇敢,所以在完璧歸趙、澠池會上才挽回了趙國的榮譽、尊嚴。因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澠池會上表現出色的外交才能,所以有了拜上大夫,再拜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的殊榮。因為藺相如短期之內,僅以口舌之勞而位高於廉頗,所以才引發了以勇氣聞於諸侯的上卿趙之良將廉頗的羞恥之感,宣言必辱相如。因為藺相如的先國後私的高風亮節,因為廉頗的勇於改過,更因為兩人共有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才有了將相歡和的“大團圓”結局。

《史記》傳記文學藝術特色是多方麵的,僅從以上兩文就可看出:一、注意選擇矛盾衝突尖銳的場麵,讓人物在鬥爭中和彼此映襯中展示其鮮明的個性。二、善於結構篇章,注意組織生動引人的情節。

三、文筆高妙、圓熟。

怎樣分析《鴻門宴》中人物的性格

《鴻門宴》雖不是純文學作品,但作者記敘的曆史事件卻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的精彩記敘,不僅揭示了這一曆史事件的重大意義,尤其是成功地刻畫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鴻門宴》集中體現了《史記》史傳文學的特點。

怎樣去分析《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呢?

1.利用曆史背景分析人物性格

“鴻門宴”這個曆史事件發生在公元前206年,地點在現在陝西省臨潼市新豐鎮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這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為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卻沒有大兵團作戰的鬥爭。在雙方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即“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土霸上。”如果項羽聽從範增的話,“急擊勿失”,其結果必然是“不知漢之為漢”,劉邦必敗無疑。但是經過“鴻門宴”的鬥智鬥勇,劉邦卻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而項羽卻由優勢轉為劣勢,並由此導致最終的失敗。

在這一背景下,為了奪取勝利果實,劉邦可以一反常態:“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可以拉攏項伯:“奉厄酒為壽,約為婚姻”,且可以花言巧語欺騙項羽:“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等等,表現出劉邦的狡詐善辯的性格;而聽取張良的建議,使用樊噲闖營,誅殺曹無傷,又表現了劉邦知人善任的性格特點。

而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項羽沽名輕敵,優柔寡斷。不殺劉邦,表現他沒有政治遠見;聽信項伯而拒絕範增,表現他任人唯親;聽信謊言,供出曹無傷,表現他寡謀輕信。項羽的最終失敗,應該是他悲劇的性格造成的。

2.利用複雜的矛盾衝突分析人物性格

《鴻門宴》展示了錯綜複雜的矛盾,主要有劉邦與項羽之間的矛盾,劉邦內部矛盾,項羽內部矛盾。具體還有:劉邦與曹無傷與範增的矛盾。項伯與範增與項羽的矛盾,項羽與樊噲的矛盾,項莊與劉邦的矛盾等等。在眾多矛盾糾葛衝突中,我們通過各人物的表現,清楚地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曹無傷的告密求榮,張良的足智多謀,項伯的利欲熏心,範增的深謀遠慮,項莊的有勇無謀,樊噲的勇猛豪爽,乃至於項羽的剛愎自用,劉邦的靈活刁詐、知人善任。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無不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3.利用文中的典型細節和人物個性化語言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例如:當張良把項伯透露的消息告訴劉邦時,劉邦先是“大驚”,繼而“默然”,這些典型細節反映出他的機警,感覺到自己力量不如人,將有危險降臨。而此時的劉邦語言“鯫生說我”,把責任推給別人,反映出劉邦的狡詐;而“且為之奈何”,不僅反映劉邦的手足無措,也表現他的虛己待人。

當範增要殺劉邦“數目項王,舉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時,項羽“默然不應”。範增的“目項王”“舉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表明範增言必信、行必果的性格;而項羽“默然不應”這個細節,則體現了項羽輕謀寡信、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範增“若屬皆且為所虜”到“吾屬今為之所虜”的語言描寫,體現了他老謀深算,有深遠的預見性;而項羽一句“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斷送了曹無傷性命,體現了他無謀輕信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