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文言文的閱讀與解析(四)(1 / 3)

怎樣鑒賞《荊軻刺秦王》的藝術手法

課文《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燕策》,它記敘了荊軻刺殺秦王未遂反被秦王殺死的悲壯故事,生動地再現了一個深沉剛毅、勇於自我犧牲的悲劇性英雄形象。

《荊軻刺秦王》作為《戰國策》中優秀篇目,它采用的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麵:

1.巧妙的鋪墊

荊軻的悲劇結局,可以說是出人預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是作者在記敘中含而不露地做了巧妙的鋪墊。鋪墊具體表現在以下三處:

一處是在“準備刺秦王”的情節裏,作為“刺秦的”信物——樊於期的首級和“督亢之地圖”都準備好了,“刺秦”的武器——徐夫人之匕首也準備好了,唯獨“刺秦”的助手還成問題。“刺秦”的助手應該是最重要的條件,荊軻希望有一個自己真正了解的人配合行動,雖然有個秦武陽,但荊軻不了解他。就在荊軻等待自己信任的人同行而未等到之時,太子丹嘲諷荊軻並要“先遣秦武陽”。士可殺不可辱,荊軻隻得勉強攜秦武陽同赴秦。這種勉強配合,第一次為荊軻的悲劇結局作了鋪墊。

第二處是易水送別時的悲壯氣氛描寫。荊軻出發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以送大活人,暗示了荊軻此去的悲劇結局。這是文章的第二次鋪墊。

第三處是在“刺秦王”時,秦武陽“色變振恐”,反要荊軻安慰他,而且秦王和群臣對秦武陽的神態變化起了疑心,荊軻又不能不去敷衍並穩住秦王。這既失去了助手,又分散了精力,並且秦王也產生了警覺的心理,為刺秦王失敗的悲劇作了最後一次鋪墊。

三次鋪墊,使故事的悲劇結局具備了堅實的可信性,而且,突出了荊軻的性格特征。第一次鋪墊,突出荊軻深謀遠慮,做事踏實;第二次鋪墊,突出荊軻沉毅剛烈;第三次鋪墊,突出了荊軻大智大勇。

2.映襯烘托

本文在刻畫人物形象時,成功地運用了映襯烘托手法,使得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再現。

有比較才有映襯烘托。荊軻與太子丹比較,就有兩次,一次是荊軻建議用樊於期的首級作為“信物”,太子丹“不忍”,即不同意荊軻的做法;當荊軻以情以理打動了樊於期並使樊於期自刎時,太子丹“伏屍而哭,極哀”。兩相比較,突出了太子丹的優柔寡斷,荊軻的果敢勇決,兩種性格相互映襯烘托,形成鮮明的藝術效果。另一次是配備助手,荊軻因自己信任的人“居遠未來”而有所待,太子丹卻認為荊軻有悔意而嘲弄之,通過比較,映襯烘托出荊軻的辦事周密謹慎卻又忠心耿耿、剛直不阿,同時映襯烘托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辦事草率。

荊軻和秦武陽比較。荊軻和秦武陽廷見秦王,“秦武陽色變振恐”,而荊軻則是“顧笑武陽,前為致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嚐見天子,故振恐,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這一段描寫有聲有色,異常精彩,前文介紹: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也該是個勇士。但在秦王麵前,卻顯得膽小如鼠,至於色變振恐;而荊軻卻臨危不亂,鎮靜自若,既壯了秦武陽的膽,又天衣無縫地掩飾了漏洞,解除了秦王心理戒備。這裏用秦武陽烘托映襯出秦王的威嚴凶暴,更是映襯出荊軻的沉著機智和超人的膽識、非凡的氣度。反過來說,荊軻的思想性格,也映襯烘托出秦武陽是徒有虛名、沒見過世麵的猥瑣的形象。

荊軻和秦王及群臣比較,荊軻廷刺秦王,是圖窮匕見,追秦王而殺之,“自知事不就”仍“倚柱而笑”;秦王則“恐急”,拔劍則“不可立拔”,“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殺了荊軻後,“秦王目眩良久”;而“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在這一生動的場麵中,秦王的惶急和群臣的驚愕,秦王的目眩和群臣的“盡失其度”,無不映襯烘托荊軻的縱橫決蕩的氣魄,勇於犧牲的精神,一往無前的氣勢以及他忠心耿耿、義無反顧的品格。

怎樣閱讀荀子的《勸學》

荀子是我國戰國後期儒家學派的大師。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是特別重視教育作用的,所以《勸學篇》是《荀子》三十二篇的第一篇。在《勸學》一文裏,荀子較為係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學習荀子的《勸學》,就必須了解荀子說理散文的特點。

1.荀子的散文長於議論。而且論題集中,層次井然,論證嚴密而有說服力。如《勸學》就緊扣“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分三個段落論述了學習的重大意義,學習的重要作用,和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2.形象而豐富多彩的妙喻。《勸學》文字思緒飛揚,比喻層出不窮,給人一種辭采繽紛、應接不暇的賞心悅目之感。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比喻淺近貼切。有正麵設喻,有正反設喻,有反複設喻,而且是連珠般地跳出,豐富、形象、生動。

3.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勸學》中運用了正比、反比錯綜相間,排比句式,對偶句式,整飭而不呆板,既富於形象性又充滿節奏感,令人詠誦之際不能不為荀子的想象之豐富,知識之淵博而折服。所以,讀一讀《勸學》即從純文學鑒賞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藝術”享受。

怎樣閱讀《孟子》

孟子,名軻,是孔子以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孟子》一書是記孟子言行的書。閱讀《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所反映的總體思想。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義。它是孔子學說的發展。孟子主張以“仁”為政,以“義”為本。孟子在《告子》中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魚我所欲也》一篇則著重論述羞惡之心,即“義”。文中先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生與義不可兼得,接著從正麵說明和反麵逆證人之所欲有甚於生者(義),所惡有甚於死者(不義)。而後提出人皆有是心(羞惡之心),唯賢者不失本心,最後以對比的方式指出許多人為私利而拋棄原則,接受萬鍾厚祿,這就是失去本心,從而表達了孟子舍生取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