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文言文的閱讀與解析(三)(1 / 3)

怎樣鑒別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風格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詩壇的著名作家。他們所處的時期大致相同(李杜二人相差十一歲),但是,他們二人的詩風迥異。

李白(701—762),字太白,少年時代受到過傳統的文化教育,青年時期在四川受到了道家、縱橫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的思想很複雜。25歲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來到中原,結識了許多文朋詩友。後在別人的推薦下,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老詩人賀知章一見,歎為“謫仙人”。但玄宗隻把他當作文學弄臣,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性格,使他被迫離開了京城。安史之亂之後,由於受到牽連而被流放夜郎,不久遇赦。61歲時,請纓殺敵,不久,病死於安徽當塗。

李白的一生始終如一的關心政治,關心國事。而唐朝統治集團的黑暗和腐朽使他時時遭到打擊,對當時的黑暗腐朽的政治給予無情的揭露和鞭撻,構成了李白詩歌的主要內容。天寶年間,唐玄宗貪圖享樂,李林甫弄權,結黨營私,排斥異己。“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就是當時現實的寫照。對於叛軍分裂國家,虐殺人民的罪行,李白十分憤慨:“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李白的許多詩歌中,都表現了詩人對人民命運的關心和憂慮。在《丁都護歌》、《宿五鬆下荀媼家》中,他反映了勞動人民悲慘窮困的生活,表現了對人民的真摯感情。在《長幹行》、《子夜吳歌》中,他又對婦女的愛情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命運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李白性格豪放,抒寫對個性自由的追求,也是李白詩歌的主要內容。李白熱切地向往著沒有羈絆、桎梏的生活,但是,在李白所處的那個時代,封建等級製度象磐石一樣壓在人們頭上。正因如此,追求自由和蔑視等級製度的反抗精神,和他的作品是緊密的聯係在一起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鬆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身將客星隱,心與浮雲閑。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這些詩句,都體現了李白對權貴的蔑視。李白還有一部分歌唱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那奔騰的黃河,崎嶇的蜀道,落自九天的瀑布,都成了作者李白歌頌的對象。

李白是屈原之後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經常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來抒發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早已膾炙人口。李白描寫對象,不是簡單的摹擬,而且滲透著詩人的感情色彩。李白的詩歌,善於運用豐富的想象,奇幻的神話傳說和遊仙詩的形式,表現他的願望以及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李白詩歌的語言最大特點就是明朗自然,他摒棄雕琢和辭藻的堆砌。他的詩歌,不是作細致的客觀描繪,而是作直接爽快的抒發;不是周旋掩飾,而是噴薄而出,奔騰直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是他詩歌語言的寫照。

杜甫(712—770),字子美。青年時期,他南遊吳越,北遊齊趙,過著“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來到長安,取進無門,困頓了十年。安史之亂爆發後,舉家西行,顛沛流離,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大曆三年(768)攜家離川,漂泊鄂、湘一帶,後死於由長沙到嶽陽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誌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長期的流離失所使他接近於人民,體會到人民的情緒和願望,因此,杜甫的詩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杜甫對人民具有無限的同情,苦難的時代,使他得以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他的詩歌感情真摯地描寫人民的疾苦:“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衣一婦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揭露了階級對立。在自己“床頭屋漏無幹處”的情況下,他卻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疾呼。杜甫的詩表現了對統治階級和叛軍的強烈憎恨。詩人在他的千古名篇《三吏》、《三別》、《兵車行》等詩中,對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窮兵黷武進行了強烈的控訴。在《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詩中,反映了統治者的荒淫無恥,窮奢極欲。杜甫是個愛國者,憂國憂民是杜詩的又一個重要特征,為了國家和民族,寧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為國破而掉淚,又會因勝利而狂歌。他的詩真實地再現了唐代的曆史,被後世公認為“詩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詩多取材於人民生活,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像“三吏”、“三別”、《羌村》都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範例。杜甫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之中。杜甫詩歌的第三個特點,就是運用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如《石壕吏》中的老婦的答複官吏的話語,表現了老婦人的痛苦心情,而“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一細節暗示了老婦竟被征去服役的慘劇。杜詩的風格,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是“沉鬱頓挫”,悲歌慷慨,感情深沉。他善於向樂府民歌學習,使形式和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杜甫創作非常艱苦,“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創作的目標。

怎樣理解宋詞中的“豪放派”和“婉約派”

宋代詞家輩出,但卻有兩種風格迥異的流派,一派是以柳永為代表的“婉約派”;一派是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

柳永(987?—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他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他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麵前舉薦他,仁宗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柳永在受此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的生活。

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門寫詞的作家。他精通音律,尤其熟悉民間流行的樂曲。他成功地運用鋪敘的手法,大大提高了詞的藝術表現能力,教坊樂工每得新腔,都請他填寫歌詞,傳唱一時,以至“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

柳永詞的內容以抒發漂泊江湖、羈旅失意的情懷和描寫都市風光、妓女生活為主,語言俚俗,接近口語,音律諧婉,深受市民歡迎。所作慢詞篇幅長而層次分明,善於鋪敘點染,狀難狀之景,抒難抒之情而出於自然。代表作《雨霖鈴》寫別離之情,從開頭未別時冷落的秋景寫起,到最後以從此難期再見結束。全詞或景中見情,或以情帶景,層層深入,盡情鋪展,充分表達了和愛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別緒,並把仕途上失意,不得已離京遠行的抑鬱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情調纏綿而傷感。該詞比較概括地體現了婉約詞的特點。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並列唐宋八大家。少時博通經史,才氣俊發。仁宗嘉佑二年中進士,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讚賞,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