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孟子》還要能夠把握其文章的行文風格,和孟子散文的語言特點。《孟子》的散文一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於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概。而排比和重複是構成《孟子》文勢的原因之一。《魚我所欲也》章,批駁寧可不“義”,不擇手段追求“萬鍾”的人,連用“向為……今為”三句排比,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無情地揭露了追求“萬鍾”者的醜惡麵目。今昔對比,反複論證,層層銜旨遙深,從而反襯出“舍生取義”的重要性。結句“此之謂失其本心”,含而不露。全文筆鋒恣肆,說理透辟。宋蘇洵說孟子的散文有“不為 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的風格。二是常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辨論是非,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又加強了說服力。如孟子用魚和熊掌作比,是取其鮮美之意,與下文“義”並沒有邏輯聯係,但一經比喻,卻能使複雜的道理突然簡潔、明了,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易於理解。三是《孟子》的文章語氣極為逼真,如答公孫醜說:“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公孫醜上》);如敘校人欺子產說:“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萬章》上)如此之類很多,大都接近口語,十分生動而有風趣。總之,《孟子》的散文雖然基本上還沒有脫離語錄體,比之《論語》卻有了很大的發展。
怎樣學習《莊暴見孟子》
曆來評論家評述孟子的散文,均以為其特色是觀點鮮明,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辭鋒犀利,富於鼓動性,有雄辯家的氣概。
《莊暴見孟子》雖為《孟子·梁惠王下》節選,卻也很好地顯露了孟子論辯藝術。這篇對話體的議論文,記的是兩次對話。
(一)莊暴與孟子的對話。
這段對話是文章的引子,莊暴對孟子說,齊王告訴他愛好音樂,而自己感到無言以對。但孟子卻恰如獲得至寶,便有了一次向齊王宣傳施政的機會和話題。
(二)孟子與齊王的對話。
孟子與齊王談話分三個部分:
1.第一部分,孟子借莊暴之話,提出論題,且借題發揮,轉換內容。
當孟子問:“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齊王立即“變乎色”且直接告訴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因為齊王知道“先王之樂”是莊重嚴肅的,而“世俗之樂”則是庸俗無聊的;他更知道孟子是主張“先王之樂”的,於是他既有羞愧又有不滿。話不投機半句多,齊王欲腰斬此次談話也。而孟子似乎並不在意齊王如何反應,仍說:“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迎合齊王,小拍一馬,立即引起了齊王的興趣,和融了談話氣氛。孟子又說:“今之樂猶古之樂也。”這裏應注意,孟子用的概念與齊王不同,齊王用的是“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孟子用的是“今之樂”與“古之樂”,這兩組概念貌似相同,但內容不盡相同,因為“今之樂”與“古之樂”都有莊重的與庸俗的。孟子在齊王毫無覺察之中巧變概念內涵,為下文的借題發揮,把音樂理論的話題轉到政治話題上作了準備,談法極其高明。
2.第二部分。孟子的一番“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的虛與周旋的話,果然使齊王情緒好轉且急於知道為什麼“今之樂猶古之樂”,問道:“可得聞與?”而孟子並不再就音樂問題而談,卻連續兩次對齊王發問,“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這兩問看似簡單,其實孟子又在齊王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把齊王的情緒、興趣以及思路誘導到他設計好的,想要說的話題上來了。齊王果然說出“與眾樂樂”的話,那麼,下麵肯定要承認“與民同樂”的觀點,這是順理成章的事。這部分孟子由談音樂而引導齊王到欣賞音樂的話題上,偷換概念,移花接木,且牢牢把握著談話的主動權。
3.第三部分。當齊王不知不覺地說出“不若與眾”四個字之後,完全進入孟子的“伏擊圈”內,談話的條件已齊備,孟子開始露出談鋒,滔滔不絕地“為王言樂”,注意,此時是言“樂”(lè);不再是談音樂了。
下麵,孟子不是從道理上推論,而是精雕細刻地工筆為圖,描繪出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麵:
其一,“君王獨樂”圖。國君追求享樂,不惜勞民傷財,致使百姓生活艱難,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百姓怨聲載道。這種畫麵形成的原因在於國君隻追求自己的窮奢極欲,廣役民夫,廣征民女,致民生凋敝,不堪其苦。“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苛政之弊害也。
其二,“黎庶安樂”圖。國君享樂且考慮到百姓的疾苦。百姓既能活下去,又能夠保住身家性命,見王田獵,聞王車馬之音,奔走相告“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為何有此畫麵?“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兩幅畫麵,表現的是兩種不同政治形勢下的政治結局,從而得出文章的主題思想,為君者要“與民同樂”。
文章收尾一句:“今王與民同樂,則王矣。”指出齊王如欲統一天下,應以仁政為本。
通觀孟子與齊王的談話,孟子的談話技巧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其一,借題發揮,偷換論題,牢牢把握談話的主動權。孟子與齊王談話有“三變”:開始與齊王談音樂,孟子巧換“音樂”之內涵為一變;中間又由音樂轉而談音樂欣賞,概念變;最後由欣賞音樂之歡樂而為政治話題“與民同樂”,概念內涵全部變。一變、二變、再三變,步步引齊王入彀。
其二,善於攻心,投齊王“欲王天下”之所好,使齊王能耐下心來且願意聽其“說教”。一句“齊其庶幾乎”撓到齊王心癢處,然後細心誘導,再滔滔論述,言 辭巧妙,氣勢暢達,不由齊王不聽之。
怎樣讀《庖丁解牛》
莊子和孟子、韓非子以及荀子並稱為“先秦散文四大家”,他的散文曆來就受到較高的評價,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名莊周,是戰國時代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所著《莊子》三十三篇,相傳僅“內篇”為莊子所寫。《莊子》絕大部分篇目是用“寓言”的形式來寫的,所以司馬遷說它“大抵率寓言也”。選入高中課本的《庖丁解牛》,應該也屬“寓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