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文言文的閱讀與解析(五)(2 / 3)

此外,樊噲“此迫也!臣請入,與之同命”的語言,表現出他對劉邦忠心耿耿,“撞”軍門這個細節,則表現出他的勇猛。項伯“翼蔽沛公”的細節,表現他為一己私利不怕出賣主子的卑劣以及他輕信寡謀的性格特征。

課文中這類描寫很多,不能一一列舉。但隻要我們認真體味,多方聯係,對我們提高讀與寫的能力,一定會大有幫助。

怎樣分析《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選材和結構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文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的先河。它既是一部紀傳體的曆史巨著,也是一部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戰鬥性的傳記文學名著。在《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中作者敘寫了一係列的曆史人物。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即是一例。

寫人物傳記,特別是幾個同時代同國家的重要人物一起寫,材料參雜,頭緒紛繁,人物的事跡還要時分時合,交錯出現,難度很大。而司馬遷獨具匠心,避免一般的概括和敘述,對材料進行精心的取舍和安排。《廉頗藺相如列傳》是節選原傳的第一部分,藺相如的主要事跡集中在這裏,所以,作者對藺相如寫得較詳,材料較多,廉頗事跡在後麵還有敘述,相對寫得較略,材料較少。文中作者選取了最有典型意義的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歡”。為什麼要選取這三件典型的事情來寫呢?就在於它集中反映了人物之間激烈的矛盾衝突,揭示了人物的性格,表現了人物的精神。如“完璧歸趙”中矛盾衝突迭起,緊繞著秦王的“奪璧”和藺相如的“保璧”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藺相如義正辭嚴,機智勇敢地與秦王周旋,終於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秦王辱趙王,激起了矛盾衝突,藺相如威逼秦王, 叱退秦臣,同秦國君針鋒相對,大智大勇,戰勝秦國君臣。“將相交歡”廉頗自恃功高鄙視藺相如的出身低微,“我見相如,必辱之。”與藺產生了矛盾。藺相如顧全大局,不計私怨,一再忍讓,終於感動了廉頗,兩人“卒相與歡”共同對敵。

另外這三件事在內容上緊密相連,環環相扣,正因為藺相如熱愛祖國所以才能自告奮勇送璧到秦國去,並能巧妙地完璧歸趙。歸來後“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由於藺的賢能善辯,趙王赴澠池之會藺才能跟從。“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又因此,廉頗不服“不忍為之下”才產生矛盾。三件事一環扣一環,銜接自然,天衣無縫。

本文在結構安排上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文章開始簡述廉、藺二人出身,這既是對人物出身情況的必要交代,又為後文廉自恃功高鄙視藺的出身埋下了伏筆。接著以寫藺相如為主,兼顧廉頗。對“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中的廉頗計議和藺相如的會上鬥爭渲染得有聲有色。事情寫完簡單作結就轉入第三件事,在將相和歡中,詳寫藺相如的忍讓,略寫廉頗的知過改過。最後隻以“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九個字結束了這一部分。簡潔利落、言簡意賅。

怎樣從《屈原列傳》看屈原的愛國精神

司馬遷是第一個為屈原立傳的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第一篇為屈原立傳的史傳名篇。《屈原列傳》以屈原一生活動的時間為序,記載了屈原的主要生平事跡。史傳突出地反映了屈原高尚的思想品格和強烈的愛國精神。

全篇分四大部分進行記敘,第一部分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的過程。屈原在青年時代,便有很大的抱負,他十分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培養自己的能力。他的記憶力很好,懂得古今治亂的道理,而且有很好的口才,因此二十幾歲時,便得到楚懷王的信任,做到了左徒的官職,“入則與王圖議國事,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內政外交兼管的重要職務。在他擔任左徒期間,他曾計劃改革內政,並出使齊國,訂立了齊楚聯盟。正當他準備施展興國大計之時,便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的強烈嫉恨,於是舊貴族們便聯合起來排擠打擊屈原,破壞懷王對他的信任而逐漸疏遠。第二部分寫屈原由見“黜”而見“遷”。由於懷王聽信讒言罷黜了屈原的職務,懷王三次被秦所騙而最終客死於秦。到了頃襄王時更加昏憒,對屈原進一步迫害,把屈原逐出京都流放荒僻之地。這一部分突出地說明屈原在楚國興衰存亡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屈原的個人遭遇與楚國的命運息息相關。自屈原被罷黜之後,齊楚聯盟破裂,楚挫地削;懷王內感於鄭袖,外欺於張儀,諸侯共擊楚,殺其大將唐昧;懷王信任子蘭,與秦王會,終客死於秦。頃襄王即位後聽信投降派的主張,屈辱於秦,並助秦削齊;然而秦並沒有放慢滅楚的步伐,終於在頃襄王二十一年攻陷郢都,將楚國先王的墳墓毀掉,楚軍全部潰散,頃襄王逃到了陳城,從此楚國力量日漸衰弱。第三部分寫屈原憤而自沉汨羅江的經過。這一部通過記敘屈原“行吟譯畔”時與漁父的兩次對話,揭示屈原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突出了屈原寧願以死來堅持,保持高潔正行,決不同流合汙苟且偷生的高貴品質。第四部分寫屈原死後的影響。縱觀屈原的一生,我們可以用“任—疏—黜—遷—沉”這五個字概括他的生平遭遇。

讀《屈原列傳》給人的感受最深的有兩個方麵;一是屈原的愛國精神,二是正直的品格。愛國精神是貫注屈原的一生,在他受信任擔任國家要職之時,以國家興盛為己任,改革內政,振興楚國,進而理想由楚國來實現中國的統一。當他被“黜”、“ 遷”之時,他始終關心楚國的命運,“眷顧楚國心係懷王,不忘欲反……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複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表達了他對楚國興衰命運的關切,對楚國山川人民的無限思念,至死不願離開的強烈的愛國深情。也正是屈原的這種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涵養鑄造了他的情操和品質,使他把自己命運和國家緊密相聯,為楚國的興衰而敢於和“群小”不屈地鬥爭,始終保持高潔的品格。

怎樣學習《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映襯藝術

司馬遷的《史記》作為文學作品欣賞,其藝術成就是多方麵的。本文就《信陵君竊符救趙》談談其映襯藝術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