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文言文的閱讀與解析(五)(3 / 3)

該文出場人物有五,即信陵君、侯贏、朱亥、魏王和平原君。作者讓他們在交往中彼此映襯,充分展示出各自的鮮明個性。

1.在對待“救趙”一事中以魏王映襯信陵君。秦昭王打敗趙長平軍,坑殺趙40萬降卒後,又進圍趙都城邯鄲。此時,趙國兵力空竭,唯一的希望就是依賴外國援兵。於是,趙惠文王與平原君數遺魏王書,請求緊鄰且有姻親的魏能伸出手來拉趙一把。而魏王竟屈從於秦國的壓力,抱著“持兩端以觀望”的態度,一國之君自私、怯懦如此,目光短淺如此。而魏王所為和性格特點恰恰映襯出信陵君在救趙一事表現出的大智大勇和強烈的愛國精神。他“數請魏王”,用各種理由勸說魏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他聽計於侯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竊取兵符,奪得兵權,扶持弱小,反抗強秦。而其之所以這樣做,又是他深明“唇亡齒寒”之理,明確救鄰即是自救,愛國之情沛然。

2.以侯贏映襯信陵君。侯贏雖為夷門抱關者,但胸有韜略,深藏不露,守貧陰隱,修身潔行數十年。而他為信陵君卻能不惜損害自身聲譽成就信陵君的名聲;他老謀深算,為信陵君想出一條救趙破秦的萬全之策;他對信陵君忠心耿耿,“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侯贏的所為,突出地映襯出信陵君尊賢重士,知人善任的性格特點。

3.以平原君映襯信陵君。同為戰國“四公子”的平原君在邯鄲被圍之時,雖心急如焚,但僅限於接連派使者赴魏,或百般無奈時,提到信陵君的姐姐,以求救兵。信陵君則不然,他急人之困,善納人言,以其大智大勇,竊得兵符,奪得晉鄙兵權,一舉完成破秦救趙大業。,邯鄲圍解之日,平原君“負革闌矢為公子先引”且“不敢自比於人(信陵君)”。兩相比照,平原君把信陵君的賢能和威望襯托得更高。

4.以信陵君映襯朱亥。信陵君聽了侯贏對朱亥的賢能介紹後,“數請之”,而朱亥卻“不複謝”。因而,信陵君深為“怪之”,對朱亥的做法頗不理解。這既表現出兩人由於地位不同而形成的隔閡,同時又以信陵君這樣一位“仁而下士”的君子,襯托出朱亥不以“小禮”回報恩義,而終能舍身相報的高尚品格。

5.以平原君等人映襯侯贏。趙之邯鄲被圍後,平原君“數遺魏王及公子書”,又派使者“冠蓋相屬於魏”,求救兵於魏,何等無奈;信陵君也是“數請魏王”,“說王萬端”,而魏王終不聽,也是無計可施,可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描寫對侯贏於危難之中巧設奇謀起了襯托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映襯手法運用得何其嫻熟,確實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怎樣認識“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時期的八個散文代表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唐宋八大家”這一名稱出自明代散文家茅坤所編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一書。他們在我國散文發展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人。他的一生經曆坎坷。幼年孤苦,刻苦自學,二十五歲中進士,先後曾任過監察禦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政治上,反對苛政和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崇儒家,反對佛教和道教;文學上,主張“文以載道”提倡散體,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成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氣勢雄健,務去陳言,構思新穎,論證周密。代表作有《原道》、《原毀》、《師說》、《進學解》、《雜說》等。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他曾參加王叔文的“永貞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為柳州刺史。他和韓愈是文學摯友,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將,並稱為“韓柳”。他主張“文以明道”,非常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主張文體和文風的改革。柳宗元的散文製作非常豐富,這些文章在思想上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矛盾、人民的痛苦,以及本人的抑鬱情懷。他的散文大體有議論文、傳說、寓言、遊記四類,它們異彩紛呈,各具特點,但總的來說,柳宗元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嚴謹縝密。特別是山水遊記,刻畫入微,寄托深遠,富有詩情畫意。如《永州八記》為世人傳誦。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他繼承了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主張“文”、“道”合一,發展了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提出了“窮而後工”的理論。提倡簡練,反對冗繁;提倡平易自然,反對艱澀險怪的文風。歐陽修的散文效法韓、柳,寫得文從字順,簡潔明暢,平易清新,跌宕多姿。無論敘事懷人,議論抒情,寫景狀物,都紆徐委婉。他是宋初的文壇領袖,影響較大。

蘇洵、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他們的散文各有特點。蘇洵為文長於策論,文筆縱橫馳騁,氣勢雄偉,富於詞彩。《六國論》為其代表作。蘇轍,也以策論見長,其文章翻騰跌宕,汪洋澹泊。“三蘇”之中,蘇軾的成就最大。蘇軾的思想比較複雜,儒、釋、道兼而有之,而以儒家思想為主。文學上,反對形式主義的不良文風,堅持由歐陽修開創的宋代新的古文運動的正確方麵。他推崇韓愈,認為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他非常重視文學的價值,提出:“文章如金玉。”蘇軾的散文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揮灑自如,正如他自己所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雖一日千裏無難。”他的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石鍾山記》、《赤壁賦》等。

王安石,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主張文章以實用為主,強調其“有補於世”的現實作用,在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關係上,內容重於形式。他的散文,無論長篇還是短製,都結構嚴謹,析理透辟,筆力剛勁,語言簡練,瘦硬奇崛。他的代表作品有:《傷仲永》、《遊褒禪山記》、《上司馬諫議書》。

曾鞏,他的文章沉靜雅重,雍容平易,講求行文的法度和布局,文章的章法較為細膩。

“唐宋八大家”掃除了我國散文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使散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