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段總結全文,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有二、三兩段史實作依據,結論水到渠成。文章最後由莊宗寵幸伶官而身死國滅的教訓出發,推導出更為普遍的意義:“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發人深思,富有啟發。
文章寫得精煉流暢,文短而意深。雖為議論文,卻充滿濃重的抒情色彩。作者引古鑒今,寫的是後唐敗亡的曆史,處處流露的是對宋王朝國事的憂慮和關切。文章多用感歎詞和感歎句,一唱三歎,低昂吞吐,感慨深長。為適應於內容上盛衰、成敗、得失的對比,篇中多用對句,形成鮮明的比照;又多用四字句,一字排出,造成強烈的節奏感。
《伶官傳序》一文較好地表現了歐文精煉含蓄,深入淺出,平易暢達中又含抑揚頓挫的獨特風格。
怎樣讀“三蘇”的散文
“三蘇”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的合稱。洵稱老蘇,軾稱大蘇,轍稱小蘇。“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員,他們的散文作品對中國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蘇洵擅長於寫策論。曾鞏稱讚他的文章:“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他的作品選入高中課本的有《六國論》。該文六個段落,開篇即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開門見山,不枝不蔓。中間幾段,為六國出謀劃策,獻上“封謀臣”、“禮奇才”對敵之策,雖有局限;但突出為國者不應以贈敵求苟安,要力圖自強,勿為敵人積威之所劫,則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結尾處,借古諷今,頗富於啟發性。文筆縱橫恣肆,造句古勁簡切,表現出作者政論文的特有風格。
“三蘇”之中,以蘇軾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沿著歐陽修開辟的平易暢達,文從字順的方向發展,體現了宋代散文平易婉轉的共同特色;同時又有他自己鮮明的個性,表現出一種豪放雄辯,揮灑自如的藝術風格。作品《石鍾山記》選入高中課本。文章對酈道元、李渤兩人關於石鍾山命名由來說法提出懷疑和辯駁,並記敘自己實地考察石鍾山的經過和見聞,以此提出了自己對石鍾山命名的看法,生動地說明隻有實地調查才能弄清事情的真相。文章不落一般遊記的窠臼,另辟以記遊闡發道理的蹊徑;熔記敘、議論、描寫、抒情於一爐,是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蘇軾的另一篇散文《前赤壁賦》,也是抒情寫景的名篇。作者靈活地運用傳統賦體中主客問答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他的思想矛盾,對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轉喜的感情變化過程。這篇賦,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創造出一種情、理、景相結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獨特藝術境界,語言優美,駢散相間,聲韻和美。既如一首意境優美的抒情詩,又如一首探索人生的哲理詩;處處給人以美感。
“三蘇”中的小蘇——蘇轍,散文成就不及老蘇和大蘇;但也不乏佳構之作。且有著蘇家共有的特色,雄放而有風致。他的散文《黃州快哉亭》就極耐讀,篇中極寫形勝與覽古之快意,以之抒發自己不以得失為懷的曠達與開朗的心境。文章雄肆,筆勢紆徐而通暢。
怎樣閱讀《六國論》
《六國論》是史論,主要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但作者蘇洵論古是為了諷今,目的在於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要被外強“積威之所劫”,一味求苟安;而要奮起抵禦外侮以維護其統治。
閱讀本文,首先對文章的曆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分析,一個是作者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曆史時期的情況,借以分析作者立論的根據;一個是作者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曆史背景,以明確作者撰寫此文的現實針砭意義。
在我國曆史上,戰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常進行戰爭。《六國論》中的“六國”就是指的秦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國。戰國初期,偏居西隅,落後弱小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經濟和軍事實力日漸強大;相反,原本強勁的六國卻因封建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對衰落,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隻能紛紛割地求和終至滅亡。對於秦國的進攻,六國也曾竭力抵抗,也曾擊敗秦軍,但是由於政治法度混亂,無法乘勝擴大戰果,隻能坐待秦國恢複之後再來進攻。六國“非兵不利,戰不善”,政治腐敗是“因”,割地賂秦是“果”。蘇洵從“果”論證,不從“因”入手是為其針砭時弊服務的。
北宋建國以後,采用中央專製集權政策,害怕武將擁兵自立,反對中央,這些措施不僅大大減低了宋朝軍隊的戰鬥作用,而且嚴重削弱了抵禦外來侵略的國防力量。自宋開國到蘇洵去世,宋和遼、西夏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無作為,帶來政治、外交上的軟弱,隻能靠割地賠款求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本文的。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實際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長敵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毀滅。所以作者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但事實上不是六國都用土地賂秦,為什麼未“賂秦”的國家也破滅了呢?作者先自問:“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然後又自己作答:“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歸根結底,“賂秦”是致命傷!
在接下來的兩段文章裏,作者又分別就“賂秦”和不“賂秦”的國家,論述了它們各自滅亡的具體原因。
直接用土地賂秦的是韓、魏、楚三國。這三國的前輩經過艱難的創業,有了一點江山,但這些國家的後代隻顧眼前的暫時利益,輕易地把前輩的江山隨便割讓給秦國。但“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因為秦國的侵略欲望是無止境的,諸侯各國奉獻土地一味妥協,隻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這裏,不需要通過作戰,就已經判別勝負了;至於諸侯國因之破滅,也是極其自然的事情,本段是進一步發揮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賂秦而力虧”一句,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