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承第一段的“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分別說明齊、燕、趙三國滅亡的情況。齊“與贏而不助五國”,燕“以荊卿為計”,趙由於“牧以饞誅”。簡言之,齊國不能援助其他五國,團結抗秦,燕、趙不能堅持鬥爭,又處在秦把各國“革滅殆盡”的時刻,因而結局如用土地賂秦的韓、魏、楚三國一樣。這段論述是進一步發揮第一段的“不賂者以賂者喪”一句。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論述發表的感慨,作者強調指出的是六國必須發憤圖強,敢於鬥爭,並且團結一致,聯合抗秦。這樣,秦國即使想吞並六國,恐怕也難以下咽,可是六國沒有這樣做,它們在強敵麵前屈服了,不敢鬥爭或者不能堅持鬥爭,終於導致全部破滅,這是一個慘痛的曆史教訓,也是後代當國者應該吸取的曆史經驗。
文章的最後一段是作者的意由未盡的感慨。這一段感慨不同於前一段,前一段是針對曆史,這一段是針對現實。整個《六國論》,按說到第四段就結束了。但作者決不是為評論曆史而評論曆史,蘇洵的文章的全部鋒芒幾乎無不處處對準現實。蘇洵自己曾說自己寫文章沒有什麼別的長處,隻是喜歡談論用兵之道,評論古今形勢。他的文集裏所收的作品,主要的也就是政論文。這些政論文辛辣犀利,簡勁有力,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據此可知,文章必須有第五段從古代曆史過渡到現實政治,才顯現它要反映的深刻的主題,這一段雖隻有六句,但作者用筆相當精煉,內容高度概括,將北宋和曆史作對比,從爵位,從實力等方麵點出本文要闡述的主旨,話說得婉轉含蓄,暗示得又明確尖銳,從全文看,也收結得沉著有力。
閱讀《六國論》,我們不能認為作者的觀點是全麵的。要對六國破滅作科學的曆史結論,還必須運用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但是,單就“賂秦”這一點而論,我們不得不承認作者確實抓住了重點。這些問題,作為曆史經驗直到今天還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怎樣欣賞《石鍾山記》中的“笑”
《石鍾山記》這篇遊記是元豐七年,蘇軾由黃州轉謫汝州送子蘇邁赴饒州上任,經江西湖口,遊覽石鍾山後寫的。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遊記,作者借探究石鍾山命名的緣由來闡述自己的見解,批判那種事不目見耳聞,全憑主觀臆斷的作風。全文結構謹嚴,文字洗煉,環環相扣,跌宕起伏。文中精彩之處是三次寫到自己的“笑”。
第一次寫“笑”是:“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空石空焉。餘固笑而不信。”此笑是笑寺僧淺薄,小童稚氣。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怎能以此為石鍾山命名?見小童敲打石頭石空石空的聲音,自覺好笑,根本不信。
第二次寫“笑”是:“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咕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坎鏜 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餘欺也。”此笑是作者夜間親自探訪石鍾山,了解真象,得出看法,心中暢然,自信自歎之笑。
第三次寫“笑”是:“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此笑是笑那些淺陋之人,事不目見耳聞,憑主觀臆斷,自以為是。
這三次寫“笑”,筆墨不多,用心非常,作者以它連綴全文,層層深入地記敘了自己對前人之說,一疑再疑,一駁再駁,實地探求,最終得出真諦。這三次寫“笑”,平字見奇,樸字見色,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物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心境。它嘲諷了淺陋之人的淺薄無知,自以為是。它肯定了前人之說尚有一定的道理,隻是記敘不詳。它教育了後人要記住親自實踐的重要。
當然,今天我們看作者的結論也並不完全正確。但是作者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避艱險,親身探訪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怎樣體味《遊褒禪山記》的理趣美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一生從政為文,懷抱憂國憂民之心,慨然有矯世變俗之誌,以“變風俗,立法度”為己任,曾兩度為宰相,倡導了曆史上著名的“變法”運動,因而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王安石為文不著重於描寫事物,動人以情,而是把敘事寫景和議論巧妙結為一體,借景擬議,寓理於景,因事見理。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在舒州任職時所作。文章的前半部分(一、二自然段)以記遊山為主,用簡潔的筆墨介紹了褒禪山的得名,慧空禪院,道旁仆碑、華山前洞和後洞,後半部分借景擬議,寓理於景。作者認為古人遊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借題發揮,以遊華山後洞為喻,分五層層層深入地發揮,以抒發自己的見解。①層;“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誌”的重要。②層“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說明“力”的重要。③層“有誌與力,而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④層“然力足以至,(火尚足以明,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⑤層“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兩層又從正反兩方麵強調“盡其誌”的重要。說明要“求思之深而無不在。”首先要有“誌”,當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時難以強求,隻有“盡吾誌”,才能做到“無悔”,無“可譏”。
作者以遊“後洞”發表議論以後,又對“仆碑”進行了感歎:“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由此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觀點,照應前麵的文字由於“古書之不存”,而世上以訛傳訛的事情是很多的。因此學者更應該采取謹慎、嚴肅的態度認真探求不能草率。此段感歎使議論更加周密嚴謹,充分顯示王安石散文長於議論,邏輯性強的特點。
綜上所述,王安石的這篇遊記與一般的遊記不同,一般遊記以描寫景,敘寫事情,抒發感情為主,而本文重在說理,因事見理。記遊山為說理作鋪墊,說理又緊扣遊山的經曆,前麵的事和後麵的理緊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談得具體生動,淺顯易懂,我們也從他的描寫和議論中得到新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