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1.什麼原因引起的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是急性膽管完全梗阻和化膿性感染所致,它是膽道感染疾病中的嚴重類型,亦稱急性重症型膽管炎,此病在我國較多見。
2.疾病引起身體的器官組織什麼變化
基本病理變化是膽管完全梗阻和膽管內化膿性感染。
梗阻部位可在肝外,亦可在肝內,梗阻後管腔擴張,腔內壓力升高。正常膽管內膽汁中無細菌生長,自腸道逆行進入的致病細菌亦可隨膽汁排出,但當梗阻後,滯留在膽管內的致病細菌趁機繁殖生長。梗阻和感染如風火相加,使病情急驟加劇,膽管壁充血、水腫、增厚,黏膜形成潰瘍,管腔內漸漸充滿膿性膽汁或膿液。當膽管內壓升高時,膽管內細菌和毒素即可滲透至腹腔淋巴管和胸導管內;如再升高,管腔內膿性膽汁和細菌即可逆行入肝竇,造成肝急性化膿性感染,肝細胞混濁、腫脹、壞死,肝實質充血腫大,並發多發性膽源性細菌性肝膿腫。
3.疾病有什麼表現
大多數病人有膽道疾病病史。一般起病急驟,突發劍突下或右上腹頂部脹痛或絞痛,繼而寒戰、高熱、惡心、嘔吐。病情常發展迅猛,有時在尚未出現黃疸前已發生神誌淡漠、嗜睡、昏迷等症狀。
檢查病人體溫常高達40℃以上,脈速達每分鍾120~140次,血壓降低,呼吸淺快。劍突下有壓痛和肌肉緊張,肝腫大,肝區有叩擊痛,有時可觸及腫大的膽囊。化驗檢查發現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升高,許多病人出現代謝性酸中毒,血氧分壓明顯下降。
4.怎樣知道得了這個病
對本病的診斷,主要是在三聯症(即腹痛、發燒、黃疸三者同時出現)的基礎上,又出現休克和神經精神症狀,具備這五聯症(即腹痛、發燒、黃疸、休克和精神表現失常五者同時出現)即可診斷。但應注意到,即使不完全具備五聯症,臨床上也不能除外本病的可能,需嚴密動態觀察,綜合分析,及時作出判斷。此外亦應注意到肝內型膽管炎的診斷,因其症狀常不典型;梗阻部位較高,腹痛可能較輕,黃疸亦不重,無腹膜刺激征象,但全身感染症狀較明顯,這些都應加以注意。
5.怎樣治療
治療原則是緊急手術解除膽道梗阻並減壓引流。手術前短期積極準備,包括輸液以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給予有效足量的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及時使用、多巴胺等擴張血管藥物,防治急性呼吸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等。
膽囊病變多係繼發者,一般不作急症切除,可留待二期手術處理。因為手術越複雜,時間越長,病人生命越危險。
腸道寄生蟲和細菌感染是我國膽石症的主要病因。因此,預防和治療這兩類疾病必將顯著地降低膽石症的發病率,同時也就預防了膽囊炎的發作。
三、把住“病從口入”關,預防膽囊炎、膽石症
我國的膽囊炎、膽石症,20世紀80年代以前,以腸道寄生蟲病和細菌感染為主要病因。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膽囊炎、膽石症的發病,與飲食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因此,為了預防膽囊炎、膽石症,必須管住我們的口,把住“病從口入”關,具體措施包括:
(一)饑飽有度
保持熱能均衡分配,饑飽不宜過度,不要偏食,切忌暴飲暴食,大吃大喝,改變晚餐豐盛和入睡前吃夜宵的習慣,特別是不要不吃早餐。因為夜間空腹時間長,如果不吃早餐,膽汁在膽囊中積存的時間就更長,而肝髒分泌膽汁就會相對減少,膽汁成分變化,其中膽酸含量減少,膽固醇沉積增加,長此以往,易形成膽固醇結石。
(二)少食甜食
主食應以穀類為主,粗細搭配,粗糧中可適量增加玉米、蓧麥麵、燕麥等成分,保持糖類供熱能占總熱能的55%以上。
專家提醒
飲食中要適當控製糖類物質攝取,控製總熱量和糖類比例。尤其注意少食甜糕點。粗製澱粉的含糖量低,應多以此為糖分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澱粉類)物質,每天控製在250主食,如玉米麵、全麥粉、蕎麥麵、高粱米等。
(三)多吃豆類
增加豆類食品,提高蛋白質利用率,以幹豆計算,平均每日應攝入30克以上,或豆腐幹45克或豆腐75~150克。
(四)多吃果蔬
蔬菜水果有“四寶”: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多種抗氧化物質,而且在代謝中呈堿性,能中和動物性食物代謝造成的酸性物質,對維持人體健康起著特殊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蔬菜水果是預防大多數腫瘤的首選和最有效的食物,對預防心血管疾病也有肯定的作用,尤其以紅、黃、綠等深色蔬菜水果的作用更為明顯。
蔬菜的攝入量應達到每日400~500克,其中一半為深色葉菜,如菠菜、西蘭花菜、豆苗等。每日可吃1~2個水果,作加餐食用較合適,也就是在兩次正餐中間(如上午10時或下午3時)或睡前一小時吃,以避免一次性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導致胰腺負擔過重或血糖升高,不提倡餐前或餐後立即吃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