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善居住環境質量
廣義的環境是指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的全體。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活動的載體,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構成人類生活的基本物質因素。這裏所說的環境是指自然環境。人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不斷循環運動、各類現象彼此緊密聯係的環境中,因此環境必定廣泛地影響和製約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實際上,環境質量的提高是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良好的生存環境,不僅為生活質量的改善提供了充裕的物質資料,更為生活質量主體--人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而健康的身體是人的全麵發展所必需的。很難想象,一個汙水隨處可見、垃圾遍地堆積的地區的生活質量會很高。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而追求環境質量,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大潮流。
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使人們充分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綠水、青山、清新的空氣、明媚的陽光,而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豐厚的休閑資源。杭州的城市環境不錯,尤其是綠化方麵處於全國中上等水平,但杭州的空氣質量和氣候還不夠理想。生態環境的外部性使各地區的環境相互聯係、相互影響、交互作用成為一個有機體,所以生態環境需要共建。要改善杭州的空氣質量,需要杭州市區和周邊縣市的共同努力和統一規劃。首先,調整杭州市區的工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降低汙染物排放量。一些城市的實踐證明,因地製宜地優化工業結構,可削減排汙量10%~20%。第二,合理、適宜地調整城市的工業結構,改善該地區的生態結構、促進良性循環。對那些技術落後、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汙染環境、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勒令關閉,或者通過強製性對汙染排放高收費這一經濟杠杆來限製排汙量。第三,改善城市能源結構,積極開發並使用清潔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進行供熱、供氣。第四,綜合防治汽車尾氣及揚塵汙染,嚴格按照機動車排放標準執行,禁止排量超標的車輛上路。第五,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化係統,這不僅可以美化環境,而且對改善城市大氣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第六,鼓勵公眾參與監督,發揮非政府組織(NGO)的作用,形成強大的環境保護社會壓力。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定期公布社區或城市空氣質量、企業汙染排放情況,公布主要汙染者的信息,鼓勵新聞媒體予以曝光,給予其輿論壓力。同時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支持居民參加公益性環境保護事業。
2完善社會保障體係
廣義的社會保障係統是社會向人民提供生活條件以及社會保障、社會秩序、社會公平方麵的製度環境,強調的是自然、經濟、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這裏所說的是狹義的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給予保障的社會製度。社會保障不僅是保障基本生活,它還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手段,以利於實現社會公正。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誌。就內容和範圍而言,它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優待撫恤四大塊。社會保險是對未來風險的預防,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傷殘保險等。社會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設施和福利服務。社會救濟是對現實貧困的救助。優待撫恤是補償性的特殊保障。這幾項是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的。人們生活質量是社會保障的前提和基礎,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社會保障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前提。而社會保障體係是社會的“安全網”,它不僅保障了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起到了穩定機製的作用,而且還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手段,以利於實現社會公正。社會保障產生的效應增強了生活質量主體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平衡感、社會公平感和政治上的向心力。這些主觀感受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評價。
政府應采取措施在養老、失業、醫療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這四個與生活質量密切聯係的方麵有所完善。我們應建立一個比較有效的社會養老保障製度,這將有利於社會經濟持續、協調、穩定發展,有利於人們生活的穩定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建立完善的失業保障體係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防止社會動蕩和失業者陷入危境,可保證勞動力市場的正常運行,為人們解決後顧之憂。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第一,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社會保障意識和其認知。第二,建立多種形式的保障製度,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範圍,為社會成員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社會保障。第三,進行稅製改革,全麵籌集保障基金。政府可以考慮全麵開征社會保障稅,或者考慮將個人所得稅、高消費領域的消費稅辟為社會保障稅,這既能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多渠道來源,又能作為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補償性措施。第四,控製保障基金的提取比例、積累幅度,確保其保值增值。第五,理順社會保障管理機製,建立統一協調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切實加強對保障基金的管理。第六,要加快立法,努力實現社會保障的規範化和法製化,尤其應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