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1 / 3)

休閑需要教育。雖然休閑的主要形式是休憩、娛樂等,以取得身心的放鬆與愉悅。但身心的放鬆並不等於大腦的休息,人們哪怕在睡覺時大腦都處於時刻轉動之中。休閑的教育成分有兩類,一類是人被動地受教育,即人們在休閑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地接受著各種文化、受各種休閑項目的熏陶;另一類則是人們有意識地進行教育類休閑項目,通過休閑娛樂而主動地學習某方麵的知識。博物館休閑項目、畫展休閑項目、文化講座休閑項目等即為後者。在這裏,我們著重介紹博物館休閑項目。

(一)博物館休閑項目

1博物館休閑教育的內涵

隨著人們休閑時間與心靈需求的增加,博物館正逐漸成為大眾休閑的最佳選擇。博物館以建築物和藏品等“物”的獨特存在方式展現人類的文明與智慧,為不同興趣、不同年齡和不同職業的人提供曆史的精髓。

如今博物館順應大眾休閑文化的潮流,做著優化組合內部資源、在傳統功能上增添新功能的嚐試,以適應公眾在休閑時代裏的消費趨勢。其中以博物館休閑教育功能為最典型的革新內容。

西方學者認為,為實踐20世紀90年代博物館“全方位教育”的理念,現代博物館開始把教育功能的焦點從傳統教育向休閑教育轉移。在我國也有不少博物館研究員們將博物館的“休閑教育”視為國民素質教育的新領域。中國台灣博物館研究專家桂雅文曾在《愛上博物館》一書中對博物館的休閑教育功能有這樣的定義:“博物館是基於提供全人類集體、個人的發展與其他公立教育機製上的合作以及教育靈感與美感的充實等目的而存在的。”桂雅文.愛上博物館.

“教育”與“休閑”本是博物館功能中不同的兩端,但卻是彼此交融、互動,整合這兩項資源既是博物館應對自身發展的抉擇,也是社會對博物館功能所做的選擇。由此可見,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中“寓教於樂”的休閑因子是與生俱來的,這便為博物館休閑教育的誕生提供了必然性與可行性論證。

在此,我們引用我國學者王露的觀點,對博物館休閑教育的內涵定義為通過博物館特殊的公眾消費模式培養人們對休閑行為的選擇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具體而言包括培養休閑行為價值判斷的能力、選擇和評估休閑活動的能力、決定個體目標和休閑行為標準的能力、合理運用閑暇時間重要性的理解能力等四項標準;其外延十分廣泛,涉及智商、情商、審美、技藝、體育、社交能力等方麵內容。博物館休閑教育的最高目標是鼓勵人們通過創造性的休閑方式來實現自己的追求與理念,達到自我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相契合的境界。

2我國博物館經營現狀

截止到2002年,我國已有2000多座博物館,大部分分布在東部沿海和中部省份,大致可以分為綜合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社會曆史博物館、民族民俗博物館、人物博物館、文化教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科技與產業博物館、收藏博物館、園囿博物館等11種類型。其中70%是綜合類和曆史文化類博物館。

相比國外發達國家的博物館,由於曆史現實的原因,我國博物館還存在著產業化、經營、市場競爭意識淡薄,管理落後,功能單一,缺乏精品等問題。目前,我國博物館門庭冷落,1991-2000年,全國文物係統的博物館由1075座增至1392座,但年參觀總人數卻從14358萬人次減至8340萬人次,下降了41.9%。中國統計年鑒編委會.2002可見,在迅速變化的社會與文化消費態勢麵前能不能作出適時調整,能不能適應休閑經濟時代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能不能與休閑業緊密合作以及怎樣借助休閑經濟大潮打開市場、拓展觀眾源,都將關係到博物館今後的可持續發展。

深入分析博物館經營現狀,不難發現以下幾點是造成博物館發展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第一,由於博物館是國家的事業單位,其經營理念、展出內容、管理經費都由主管部門決定,計劃性強,以至於市場意識缺失,脫離休閑經濟市場發展的軌道。缺乏主動開發休閑旅遊的積極性,即使有主觀願望也缺乏適合的人才,難以突破事業單位的模式,完成跨學科、跨行業的休閑旅遊開發;缺乏休閑旅遊產品開發所需的經費,使得博物館無法改善其展陳內容與展陳形式,展陳內容多年不變、沒有特色,展陳手段落後,與時代發展脫節;缺乏對休閑市場的深入研究,與休閑產品開發商、旅遊開發商以及其他休閑旅遊部門缺乏交流與合作,從而不能提供吸引社區居民和旅遊者的休閑旅遊產品,尤其不能適應旅遊者休閑娛樂的需求。

第二,從客觀方麵講,一方麵由於我國國民沒有形成參觀博物館的傳統,博物館缺乏廣泛的市場基礎;另一方麵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信息爆炸、新生事物不斷湧現,競爭對手之多之強今非昔比。

因此,博物館一直被置於文化產業的邊緣,博物館在休閑教育中也沒有發揮出巨大作用。

3博物館休閑教育的模式王露.博物館的休閑教育研究.東方博物,

在博物館休閑教育的理念逐漸普泛化的同時,作為理念實驗場所的博物館開始思考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即體現人文關懷的休閑教育在博物館裏的實踐。如何在具體實踐中順應時代潮流構建一種嶄新的價值取向,如何在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同時以海納百川之胸襟去認同世界文化的共性?對此類問題的終極追問為博物館休閑教育範式的樹立提供了張力與維度。休閑教育以給生活提供意義為最終目標,符合國人現代性追求的基本訴求;而博物館也正是在對休閑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功能層次,給自身的生命力賦予了一種常青的意義。

透視國內外各類博物館實踐休閑教育的具體操作過程,可以發現國內與國外的博物館在實踐休閑教育的模式上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國內博物館主要通過陳列展覽宣傳本地曆史、文化、經濟、科技的發展概況,並且努力建構與遊客交流的平台,拓展與觀眾互動的空間,開設各種能激發興趣的、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寓教於樂,寓教於遊,讓觀眾在獲取博物館相關的信息過程中掌握社會、時代發展的脈搏,從而達到使觀眾群不斷鞏固、擴大的目的。而國外博物館的休閑教育研究則傳承了源自大希臘時代博物館愛國主義的精神,通過與學校形式各異的交流與合作,從小培養起國民的“博物館情結”。博物館作為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社會角色已深深根植於人們的觀念與行為之中。

例如美國的博物館都將教育功能寫入“建館宗旨”中,把博物館塑造成社會的“道德儲存庫”;西歐與亞太地區的博物館專設教育服務辦公室,負責休閑式教育的日常事物;歐美規模較大的博物館會與大學聯合創辦學術基金、獎學金及培養研究生。

基於宗旨、受眾麵及休閑教育本質方麵的共同點,國內外博物館休閑教育的實施在差異中依然閃爍著相同的因子。“文化的寶庫”、“科學的大本營”、“教育的實驗場”、“專家的資料庫”等精辟定位常常附注於博物館的定義之後,甚至成為其別稱。這正是國內外博物館為自身編織的美麗桂冠,而休閑教育應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材料。

現擇取教育“標的群”的差異一項對博物館休閑教育的模式進行分類,以期管中窺豹。(1)為學校提供附加教育服務

發達國家對采取非程序性教育方式的休閑教育十分重視,無論是美國的學院模式與北歐的民眾學院模式,還是日本的公民館模式與新加坡的社區中心模式,都將社會資源納入教育資源係統加以有效利用。誠然,學校與博物館之類的社會公益機構的聯係正是休閑教育實施的基本條件和保障。當“標的群”有與博物館接觸的意願,並渴求通過磨合性的碰撞來發展自身休閑能力的時候,博物館的休閑教育功能就凸現出來了。

有學者說,休閑教育要先分析社區的資源,然後確定活動的參與者,還要評估個人活動成功的可能性。據此,我們也可以概括出博物館休閑教育的三項實施指標,即自身的資源、觀眾群及兩者之間的關聯,其目的就是利用自身的獨特資源吸引觀眾,使兩者間產生向心力與摩擦力,從而使得觀眾從休閑教育中受益。首先,藏品作為博物館的獨特資源在休閑教育中的功效不可小覷,它能幫助觀眾直接用感觀感知作為人類總體思維產物的曆史,用訴諸視覺的物體述說物體的“事”。其次,既然該模式中的觀眾群被特定為學校裏的學生,那麼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利用藏品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實現休閑教育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這需分兩步走:一是通過使學生透徹、深入地了解博物館內藏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來實現完善學生認知能力的要求;二是在了解藏品的基礎上進行行之有效的升華與延展來實現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訴求。

以全國首個湖泊類專題博物館--西湖博物館為例,它充分利用了主題式博物館的自身資源,積極為學校提供附加教育服務,將自己定位成學生寓教於樂的“第二課堂”。“西湖博物館與人們的休閑生活”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參觀頻率、興趣與收獲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並呈上升趨勢。西湖博物館利用沙盤、模型、圖版等傳統展示模式以及環幕(立體)電影、幻燈投影、電子觸摸屏等高科技產品,營造出一個動靜相宜、亦真亦幻的文化場景,促使學生在領略西湖的曆史變遷和人文景觀的過程中實現認知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在西湖博物館的計劃中,今後還將進一步加強和學校的聯係與合作,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務,如與高校聯係,通過培訓使大學生成為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或為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提出相關的課題調研機會;同時與中小學合作,建立教育基地,通過開設主題講座、知識競賽、觀看教育片等方式,塑型教育的精神與品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情趣。由此可見,西湖博物館自身的文化屬性、象征與符號意義包容了人們已知並視為永世留存的文化與自然物,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現象和行為。“人是懸掛在由他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行動,文化就是這些意義之網”的休閑教育理念的真諦由此得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