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1 / 3)

一、國家公園的概念

國家公園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GeogeCatlin)提出的,他指出國家公園是指一國政府對某些在天然狀態下具有獨特代表性的自然環境區劃出一定範圍而建立的公園,屬於國家所有並由國家直接管轄;旨在保護自然生態係統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狀態,同時又作為科學研究、科學普及教育和提供公眾遊樂、了解和欣賞大自然神奇景觀的場所。

1969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指出,“一個國家公園,是這樣一片比較廣大的區域。它有一個或多個生態係統,通常沒有或很少受到人類占據及開發的影響,這裏的物種具有科學的、教育的或遊憩的特定作用,或者這裏存在著具有高度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在這裏,國家最高管理機構一旦有可能就采取措施,在整個範圍內阻止或取締人類的占據和開發並切實尊重這裏的生態、地貌或美學實體,以此證明國家公園的設立;到此觀光必須以遊憩、教育及文化陶冶為目的,並得到批準。”韓海榮.森林資源與環境導論.

目前,有關國家公園的定義和標準各國不一,但國家公園所具有的價值和功能一致,都是以生態保護、科研和遊憩為主要經營目的。

二、國家公園的起源

國家公園理念開始於17世紀中葉,但發展緩慢,直到19世紀,才得到蓬勃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一些浪漫主義作家對自然美的發現,並且廣泛傳播;二是當時大量的科學發現,如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等;三是對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的殘酷殺害的反省。

世界上最早開始建設國家公園的國家是美國,1864年6月24,美國前總統林肯簽署了一項法案,將約塞米蒂和馬裏波薩巨樹森林劃為永久公共所有,並贈予加利福尼亞州政府進行管理,命名為州立公園(StatePark)。1872年3月1日,美國國會頒布了一項關於在懷俄明州與蒙大拿州交界處建立黃石國家公園的法令《黃石公園法案》,至此,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宣告成立,即美國開創了國家公園運動的先驅。加拿大於1885年開始在西部劃定了3個國家公園(冰川國家公園、班夫國家公園、沃特頓湖國家公園)。同時,澳大利亞設立了6個,新西蘭設立了6個。19世紀,幾乎全部國家公園都是在美國和英聯邦範圍內出現的。周年興,黃震芳.國家公園運動的教訓,趨勢及其啟示.山地學報。

繼黃石公園之後,美國的國家公園很快發展起來。在美國國家公園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人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藝術家喬治·卡特林是國家公園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早在美國建立第一個國家公園的40年前,他便提出了國家公園的概念及構想。美國自然保護先驅約翰·繆爾對國家公園的建立和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約翰·繆爾的基本思想是把大自然的美景、保護自然遺產的價值和保護自然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倡導建立國家公園是體現其自然哲學的中心。他的國家公園理論的實現,使他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享有“國家公園之父”的美譽。美國國家公園發展還得到許多政治家的支持。20世紀初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就是其中的代表。羅斯福在任期內,不僅批準了5個國家公園,包括著名的約瑟米堤國家公園,還批準建立了53個野生動物保護區、16個國家紀念保護區,並使森林保護區擴大了一倍。羅斯福有一句名言:“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為了長遠。”這不僅表明了他對保護大自然的高度重視,也使他成為在20世紀80年代所確立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一位先驅者。陳蘋蘋.美國國家公園的經驗及其啟示.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經過長期的努力,美國陸續建立了眾多的國家公園,並逐漸擴展,形成了包括20個分類、397個單位的國家公園體係,覆蓋了3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三、國外國家公園的管理

不可否認,國外國家公園的發展狀況比我國的發展現狀來得好,而之所以這些國家能夠擁有現在的發展規模和優勢,主要在於這些國家往往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管理體製。

(一)管理模式

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製度、經濟水平、曆史文化等因素存在差異,因此,不同國家在選擇國家公園的管理模式時也會偏向於不同的方法,但總體上而言,主要可以分為中央集權製、地方自治型和綜合管理製三類。第一,以美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製。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模式屬於典型的中央集權製,實踐中實行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製度。這屬於國家所有、國家管理、單一管理、目的明確的垂直管理係統。實踐中,國家公園管理局的設立及所采取的管理方案均遵守聯邦法律。除了美國之外,泰國、挪威等國也均采取中央集權製的管理模式。第二,以德國為代表的地方自治型。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中央政府隻負責政策的發布、法律法規的建立等方麵工作,而具體的管理則由地方政府負責,澳大利亞也屬於這種地方管理模式。第三,以日本為代表的綜合管理模式。綜合管理模式同時采用了上述兩種管理體製的特點,即國家政府部門進行協管,而地方政府則予以配合。除日本外,英國、加拿大等國也采用此種方法。

(二)管理原則

美國作為國家公園的發源地,其管理體製和管理方法上均比較完善,同時,在100多年的管理經驗下,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原則,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保護原則和滿足公眾體驗的原則,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1保護原則

保護自然生態資源是對國家公園進行管理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滿足遊客觀光旅遊、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當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管理當局最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製定了一係列具體措施來做到這點,比如,國家公園管理部門會進行有效的遊客管理,通過限製遊客數量、管理遊客行為、控製遊玩時間等來對資源起到保護作用。當然,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也始終遵循保護資源的原則,比如禁止修建不必要的娛樂性設施、不允許修建索道等以避免對環境的破壞。

2滿足公眾體驗的原則

雖然保護環境是管理當局最為關心的問題,但國家公園之所以被開發,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滿足遊客探索自然、領略自然風光的需求。而為了讓盡可能多的遊客能夠享受到這種旅遊體驗,美國國家公園的開發大部分不以盈利為目的。由於多數的日常開支來自政府撥款或者公眾的捐款,因此,很多國家公園的票價非常低廉,再加上一些每年都有的優惠活動,就使得無論何種公眾,不管其貧賤與否,都能享受到國家公園為其帶來的自然體驗。

四、國家公園的開發問題

(一)設施過於高檔

國家公園最早的建立初衷是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供遊客遊玩,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例如美國在成立國家公園署的使命書中,陳述了國家公園雙重和矛盾的使命:保護優美的風景,保護自然和曆史遺產及其野生動物,同時以不損害後代享用的利用方式和態度為國民提供遊憩機會。但當各地的國家公園開始開發時,人們卻漸漸遺忘了這個目的,人為過度改造與修建嚴重破壞了國家公園的原始生態。早期的國家公園內的遊憩、住宿設施往往是原始型的,後來為了獲得大量的經濟收入,設施不斷高檔和豪華,開發者們往往在公園內建設高檔的餐飲、娛樂、住宿設施,這些都對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直到1970年以後,隨著環境保護法的頒布這種現象才有所改善。

(二)破壞生物鏈

國家公園之所以能吸引遊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擁有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一些罕見的野生動物。但很多公園經營人員為了讓遊客能觀賞到更多的野生動物,私自對一些處於生物鏈上端的捕食動物進行捕殺,有的則進行大量的人工喂養,從而嚴重破壞了生物鏈的自然狀態,造成惡性循環。對於一些植物公園,管理者為了增加某些觀賞性高的植物,任意使用農藥對害蟲進行防治,這也導致生態係統的嚴重失衡。在野生動物管理方麵,美國各國家公園往往為了保護觀賞性較高的野生動物而對捕食動物進行大量捕殺,雖然初衷是為了提高國家公園的觀賞性和吸引遊客的能力,但這種違反自然規則的做法還是嚴重破壞了自然的正常生態鏈狀態。

例如,黃石公園內為了保護灰熊而大肆捕殺狼(黃石最後的狼在1924年被捕殺),原來鼓勵此事的生物學家,經過了數十年的光陰,才了解他們所犯的錯誤。1973年,灰狼終於受到了《瀕危物種保護法案》的保護,但此時,黃石已無狼可以保護。經過漫長而激烈的爭議,1995年1月,14隻在加拿大亞佰塔省捕獲的狼被送往黃石,到1998年底,黃石至少已有了120隻狼,經過了數世紀不公平地把狼當作魔鬼動物後,人們才把它們當作落基山的“永久居民”來進行保護,捕食動物的大量被捕殺往往對國家公園內的生態係統造成極大的不穩定。除了以上這種殺害捕食動物的做法外,國家公園的管理人員為了壯大觀賞性動物的數量,還大量進行人工喂養。為了增加觀賞性魚類的數量,還引進了外來物種或人工增加誘餌。對野火的管理往往不顧生態原則,效仿其他地區進行撲滅,破壞了國家公園內原野幹擾的存在。森林撫育則是大量的引進觀賞性物種。森林病蟲害的防治也大量使用殺蟲劑而使生態係統失衡。國家公園的這種任意性的資源管理措施就是在旅遊和風景兩大目的的基礎上進行的。②周年興,黃震方.國家公園運動的教訓、趨勢及其啟示.山地學報,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