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讓你驚訝的你自己(一)(1 / 3)

眼疾?手快?

試著這樣做:

拿一張新的一元錢鈔票按橫向對折。你用食指和拇指夾住這對折鈔票的一頭,再請另一個人把食指和拇指放在鈔票的兩邊,你一鬆手他就得把鈔票夾住,試試看,辦得到嗎?

別著急,是沒有人能贏了你的。你試幾次就知道了,接鈔票的人總是動作過於遲緩,這就是手不及眼快的一個例子。

原來如此:

如果我們把抓東西這個動作具體分解成“慢鏡頭”,就是眼睛看見鈔票落下來的視覺先反映到大腦裏,大腦再發出命令讓手指接住。雖然這個過程不到一秒鍾,但還是太慢了,等手指接到命令去抓住下落的鈔票時,鈔票早已落到地上了。在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及時抓住下落的鈔票的,這就是你自己要一身兼任二職,一手拿票鈔,另一手去接鈔票才可能做到。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本體感覺(對自己身體動作的感覺)會自動調節兩手的動作去抓鈔票。當你一手拿鈔票,另一手準備去接時,手一鬆,大腦會立即命令另一隻手去接住。這裏不需要用眼睛看見之後再去接鈔票,不信你可以自己閉著眼睛試試看。

你也可以是大力士

試著這樣做:

如果有人說,他能用呼出的氣把10公斤重的東西升上一定的高度,你一定會認為他是在吹牛,哪會有這樣的事呢,根本不可能。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小遊戲,來證明呼出的氣是完全可以舉起10公斤重物的,你也能做到這一點,不信,你自己試一試!

在桌子上放一個結實的長方形紙袋或是一個塑料袋,大小能放進兩本厚書就行。再在上麵放上一大堆書——拿你能找到的最厚、最重的書。這時,你可以開始往袋裏吹氣了。要注意,吹氣口應該很小,這樣吹起來比較容易一些,不需要費很大的力氣。吹氣要慢一些,吹得要勻一些。你會發現你吹出來的氣,進到袋裏以後,隨著袋子慢慢地鼓漲,輕而易舉地就把上麵一大堆書舉起來了。這時,你會興奮起來——原來我呼出來的氣有這樣大的力氣呀!

原來如此:

其實,隻要這個紙袋或塑料袋的尺寸是10厘米×20厘米(200平方厘米),你隻要吹出稍微比一個大氣壓大一點的氣,就可以使袋子得到一個20公斤的力。因此,很容易舉起10公斤的重物。

孔雀開屏

試著這樣做:

在硬紙板上畫一個“u”字形的圖,剪下,倒過來,作為扇麵。將竹筷子前端劈開一些,作為扇柄,把扇麵插入扇柄。用膠水在扇麵兩側貼白紙,剪成倒過來的“u”字形。扇子的一麵畫孔雀,另一麵畫孔雀開屏時的羽毛。試一試,快搓扇柄,看到畫麵的孔雀開屏了。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如此:

道理很簡單,人的眼睛看東西具有一個特性,當東西消失後,視覺並不立即消失,還要保留0.1秒鍾,這種現象叫做“視覺暫留”。做遊戲時,孔雀和羽毛的視覺不斷重複出現,連續起來就成為孔雀開屏的圖案了。我們看的動畫片,就是根據這個原理繪製成的。

你為什麼管不住自己的手?

試著這樣做:

取一枚曲別針,把它弄直後,彎成“v”字形。再把它放在一把水果刀的刀背上,把刀舉到桌麵上,讓V形細鐵絲的兩腿輕輕地擱在桌子上,你能讓細鐵絲保持不動嗎?注意,拿刀的手不要放在桌上或靠著別的東西。

這個遊戲妙就妙在刀上的細鐵絲好象走路似地動個不停,而且你越想讓手穩住不動,鐵絲在刀背上“走”得越快。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如此:

原來人手上的肌肉常處於收縮和放鬆交替變化的狀態。這種交替變化形成一種平時很難覺察出來的輕微顫動,而那個“會走路”的細鐵絲實際上把這種輕微顫動放大了。你越想使勁控製讓手不動,你的肌肉就越賣力做功,各部分肌肉處於緊張和鬆弛狀態的差別也就越大,手的顫動也就越明顯。

被卡住的硬幣

試著這樣做:

把兩手的無名指指尖對在一起,其他手指握攏,手指關節靠在一起,請別人在你的無名指之間放一枚硬幣。試試看,你能讓手指分開硬幣落地嗎?手指滑動開不算。你會發現,平時看起來很靈巧的無名指,竟然一動也不能動,硬幣也掉不下來。

原來如此:

人手的構造很特殊,無名指不能單獨行動,非受其他手指的牽製不可。韌帶把無名指與其他手指連在一起,尤其是中指對無名指的牽製最大。中指不能動彈,無名指也動彈不了,硬幣當然就被兩手手指卡住掉不下來了。有的人手的韌帶長,使無名指能自由地運動。鋼琴家們的手的韌帶往往較長,他們的中指被限製的時候,無名指仍然可以動彈。但是當食指、中指和小指的關節都挨在一起時,即使是鋼琴家,也無法讓無名指分開使硬幣落地。

手指能不停地被拉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