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主要從工業區位的角度論述產業集群現象。韋伯認為企業選擇是否集聚取決於對集群收益和成本的對比。韋伯所認為的集群的經濟性與馬歇爾的外部規模經濟有類似之處。韋伯指出,企業的集聚能夠催產專門性的服務設施,如專門的機器修理廠、大規模的勞動市場、公用設施、道路等。此外,上下遊企業的集中會使許多企業靠近原材料供應地,這些因素導致了集群的經濟性。韋伯將影響工業區位的經濟因素稱為區位因子。區位因子的合理組合使得企業成本和運費最小化,企業按照這一原則選擇將其廠房建在生產和流通上最節省成本的位置,眾多企業的自由選擇最終會導致產業集群的形成。

總體來說,早期產業集群理論強調外在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對產業集群形成的影響,並且論述了產業集群對工業化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

新經濟地理學的先驅克魯格曼將運輸成本納入到區域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框架中。克魯格曼運用“核心-外圍”模型分析產業集群形成原因。在該模型中,核心區是製造業地區,外圍是農業地區。在工業生產具有報酬遞增、農業生產規模報酬不變的假定下,工業生產將隨著時間推移趨向空間上的集聚。如果資源是不可流動的,那麼工業生產將聚集在大市場附近,從而使運輸成本最小。“核心-外圍”模型預測了一個國家內部經濟地理模式的漸進演化過程,即具有初始優勢的區位會逐漸吸引企業的聚集,並最終獲得壟斷性競爭優勢。新經濟地理學隨後不斷發展出新的模型。總體來說,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主要有5個組成部分:(1)企業層麵上存在規模報酬遞增;(2)不完全競爭;(3)貿易成本取決於交易雙方地理位置上的距離;(4)企業的位置是內生的;(5)地方性需求是內生的。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往往會存在多個均衡,即哪個區域會成為中心、哪個區域會成為外圍不僅僅由傳統上的資源稟賦、技術等因素決定,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如曆史偶然性等。

新經濟地理學為解釋產業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其主要貢獻在於建構了清晰、嚴謹、精致的模型,為經濟活動的空間研究提供了一個符合主流經濟學標準的分析框架,使產業集群與區域增長再度成為主流經濟學關注的中心。但是新經濟地理學未能深入到產業集群內部探討產業集群演進的微觀機製,並且新經濟地理學主要是證明集聚經濟的存在,而較少地從一個動態角度研究工業如何從一個地區發展到另一個以前沒有該工業的地區的內在機製。因而從新經濟地理學角度很難理解發展中國家農村產業集群的形成機製。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通訊成本和交通成本往往非常高,而且信息和資本主要集中在城市。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在這些國家的農村地區基本上不可能形成產業集群。但是,許多實證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存在著許多的產業集群,尤其是在亞洲國家,農村產業集群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而,簡單套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解釋中國農村地區產業集群的形成機製往往很容易陷入邏輯悖論中。

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波特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產業集群對國家競爭優勢的影響作了比較分析。波特認為國家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於產業的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主要來源於該國內部的產業集群。波特進一步用“鑽石模型”分析了企業間的相互依賴是如何影響集群經濟中的創新和增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