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無法言說的瓦拉納西(2 / 3)

床上鋪著不知多久沒更換的沾滿汙漬的床單和毯子(印度的旅店沒有被子),空氣又悶又臭。在經曆了一天顛簸的巴士,遭遇了不講信用的司機和貌似熱心的向導,被搶項鏈的小偷驚嚇,再住著這個明知上當了的肮髒的房間,在瓦拉納西的第一晚,我差點崩潰。

夜空中通宵響著印度教的梵音。輾轉難眠。黑暗中我默默地流淚。那一刻,我無比地想念我的深圳。

2、天堂的入口

瓦拉納西醒得很早。

早上5點。恒河的氣息便伴隨著朝霧伴隨著空靈的梵音,穿過瓦拉納西曲折街巷與重重樓閣,喚醒四麵八方的人們投入它的懷抱。

恒河是印度的血液和靈魂,要讀懂印度,必先讀懂恒河。恒河,梵語Gariga,即為“由天堂而來”。發源於西藏岡底斯山脈,由喜馬拉雅山頂的高處,向東南奔流800公裏,在孟加拉國與布拉馬普得拉河彙合,再流入印度洋。上流為公元前1500年的阿達瓦吠陀及梵書成立時代的印度文明中心,中流則為古奧義書時代的文明中心。

瓦拉納西是恒河上四個聖城中最著名的城市,在印度教中,被認為是毀滅之神濕婆(Shiva)的管轄之地。按《吠陀》和史詩《羅摩耶那》(Ramayana)的記載,濕婆神曾和妖魔激戰十二年,最後戰勝了妖魔,在河水中灑下甘露,給恒河邊的印度人民帶來了安寧和富足。

瓦拉納西據說已經有6000多年的曆史了,市區迄今保留著2000多座建於不同朝代的廟宇,建築風格各異,有著濃鬱的宗教色彩。在這眾多的廟宇殿閣中,莫臥兒王朝的阿烏倫格澤布清真寺、供奉濕婆神的威斯瓦納特金廟(VishwanathTemple)以及棲息著大量猴子的杜爾加古廟(Durga TempIe)等最為著名,它們盡管已很殘舊,但每年仍可接受數百萬信徒和遊人的參拜。

走在瓦拉納西繁華的街道,我很恍惚。如果沒有周圍雜亂無章的汽車和廣告牌,我一定以為我走在中世紀的城堡。

如同基督徒心目中的耶路撒冷、穆斯林心中的麥加,對印度教徒來說,瓦拉納西就是天堂的墊腳石,是飄泊的身心永遠的歸屬,是永恒的“光之城”。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們不遠千裏來到這裏,有的為等死,有的為重獲新生。

我在清晨5點到達恒河邊。太陽還沒有升起,河邊最大的達薩斯瓦梅朵河壇(Dasashwamedh Ghat)已經擠滿了來自各地的虔誠的印度教徒和遊客。大大小小的廟宇裏聖樂高奏,梵聲繚繞,高僧們手拿佛珠,口誦禱詞。河岸的孩子們,用葉片包著燭火,包著黃花兜售,這是獻給聖河的供養嗎?小販們爭相出售手工藝品;成群的理發師席地而坐,為即將洗“聖水浴”的人修整發式;排列成行的乞丐,紛紛撫摸行人的腳尖,哀求洗過“聖水浴”的善男信女施善行好。河邊還有很多人刷牙洗臉,清洗衣物。

他們希望能洗淨宿世的罪孽,讓自己的靈魂平安進入生命的輪回。

恒河邊,所有的人都是神情肅穆的。男人沐浴過後,或麵向朝陽,靜立水中,作瑜珈姿勢;或盤坐水邊,雙手合十,閉目祈禱。有十幾個女人沐浴前在岸上圍坐一圈,點上彩燭,輕聲念著爛熟於胸的經文;有的蹲在水邊放花燈,祭奉河神;有的和衣浸入水中。沐浴完畢,她們到岸邊木亭裏更衣,然後提上一壺恒河“聖水”,緩緩離去。

從達薩斯瓦梅朵河壇沿著河邊走到上遊,有一個瓦拉納西最大的火葬場名為“Manikarnika Ghat”。這裏堆著成堆成堆的木頭,日夜不斷地焚燒著屍體。周圍的碼頭和房屋被濃煙熏得很黑。石階上,兩具用黃色錦緞包裹著的屍體就靜靜地躺在那,三個木頭堆上正在焚燒著,火光熊熊。旁邊死者的親屬安靜地看著這一切,絲毫沒有中國火葬場那種號啕大哭、生死別離的悲慘場麵。有錢的人,有足夠的柴火可以燒成灰燼,丟到恒河,貧窮的人沒有足夠的柴火,隨便燒燒就扔到河中。信奉印度教的人們相信,凡在這裏死亡並火化的,均可免受輪回之苦,直接升入天堂。千百年來,數不清的印度人就在這裏斬斷和塵世的一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