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見德裏
我是在印度新年——蒂瓦立節(Diwali)的第一天進入德裏。
這是第一次在國外坐夜行的火車。從菩提伽耶下午2點出發,經過半天一夜才能到達德裏。我和晶晶特意預訂了兩個上鋪,用小鐵鏈子把背包全都拴在臥鋪的鐵架上。之前就有路上有路上遇到的旅遊者告訴我們,在印度坐夜班火車,一定要十分小心行李,穿在腳上的鞋都有可能被扒去。
火車上不時有小販販賣食物,隻見小販提著一個桶子,裏麵放著炒熟的米,客人購買時,小販就用報紙卷成桶狀,把炒米放進紙袋中。再撤些佐料。用黑黑的手指攪一攪拿給客人吃。另一位小販賣的是大香瓜,已削好皮切成一半,瓜裏的籽也已去掉洗幹淨了,一條一條的香瓜插在籃子裏,拿給客人吃的時候再撒上一些香料和調味品,墊上一張紙拿給客人,我看著我旁邊的旅客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自己卻不敢輕易嚐試。我隻敢買3盧比一杯的熱奶茶,好在奶茶有充足的能量,使我坐長途車卻不覺得饑餓。
列車穿過夜裏的田野,窗口透出稀落的燈光,像一條細長的閃著光亮的龍。我很少坐火車,偶爾的幾次坐夜裏的火車,總喜歡看兩邊的田野,幾乎沒有燈,眼睛在這樣的黑暗中感覺很舒服,沒有日問的蒼白和刺激。隻有在經過城市的時候才會被遠處恍惚的霓虹燈光刺痛眼睛,幾分鍾後又會再次陷入黑暗的包圍。
這時候,會安靜地,想很多東西,很多感覺就在這樣的時候破土而出。比如青春,比如歲月,比如愛情,比如回憶,比如遺忘……最後在黎明的曙光來臨之前沉沉睡去。
清晨7:30,這輛破舊的火車徐徐開進了新德裏火車站。天剛朦朦亮。和印度其他城市的火車站一樣,地上到處都躺著無家可歸的人。
“德裏”一詞來自波斯文,意為“山岡”或者“流沙”,這些說法來自於古代印度語。德裏是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相互交織的一座城市。老德裏如一麵曆史鏡子,展現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裏則是一座裏程碑,讓人們看到了印度現代化的步伐。老德裏曆史悠久,建都約公元前1400年,取名“因陀羅普拉斯特”,意思是“因陀羅神(雷神)之住所”。這裏曆史上曾先後出現過7個德裏城,到公元前1世紀·印度王公拉賈·迪裏重建此城,德裏由此得名。
1911年,英國殖民統治駐印度總督將首都從加爾各答遷至德裏,在舊城以南3公裏處興建新德裏,到1929年完成新德裏係列建築,從1931年起,新德裏開始成為首府,1947年印度獨立後宣布為首都。
而新德裏和老德裏的界限,是以印度門為標誌。
印度門以北是老德裏,據說是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講述的因陀羅城的所在地。現在有著破舊的房屋、狹窄的街道和精心保存的眾多古跡。著名的強德尼·丘克大道(Chandni Chowk),從紅堡的正門路過賈瑪清真寺一直往西麵延伸。說是大道,其實隻有50米寬,是1639年和紅堡、賈瑪清真寺一起修建的,曆時9年,直到1648年沙賈汗將首都從阿格拉遷到德裏。
印度門以南則是新德裏了。新德裏是英國殖民者的城建傑作,而康諾特廣場(ConnaughtPlace)則是英屬印度政府首席建築師Robert T.Russell結合印度文化別具匠心為新德裏設計出的城市中心。它形似一個大車輪,七條幹道如車輻般會集於此,在這個輪輻的軸心聚集著新德裏主要的商業、金融、航空等機構,辦事方便,也集中了一批價格不菲的旅館,吃不慣印度食物的遊客可以到這一帶,這裏有一些味道不錯的中國和日本料理,也有賣咖喱雞肉漢堡的麥當勞。
除了可樂和薯條,我才發現,麥當勞不是各個國家都一樣。我最喜歡的麥辣雞翅是肯定沒有的,漢堡包也基本是素食,而且是咖喱味道。還有一些印度式的包裹了土豆和蔬菜的薄餅。
也許印度人還是更願意維持自己的傳統,和中國的大城市有無數的麥當勞不同,德裏就一家。麥當勞進入印度應該不是為了利潤,隻是象征性地占領這個古老的國度。
在菩提伽耶時候,Namdol就強烈推薦我們去住德裏的西藏村。西藏村位於老德裏的馬玖卡提那(MajnuKa Tila),火車站以北。西藏村是個典型的居住區,巷子比較狹窄,臨路的兩旁都開著小商店,從小超市、衣服、手工藝品到網吧,一應俱全。Namdol推薦住和平飯店(Peace House)。Peace House是一個6層的小樓,非常幹淨,有隨時可以衝涼的熱水器。200盧比的標準間和國內的酒店差不多,完全不同於印度客棧的狹小和髒亂。
尤其重要的是,從進入印度到這裏,我才第一次蓋上雪白鬆軟的棉被。那個夜晚的夢,無比的香甜。
印度的蒂瓦立節(Diwali)相當於中國的春節,是印度慶典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國放假5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所以又稱萬燈節或屠妖節,原意是光明的慶典“The FestivalofLigrits”。
在蒂瓦立節慶的一個月前,商家就開始賣甜點、糖果和節慶相關的物品;在蒂瓦立那天,全家要穿新衣戴新帽,長輩發糖果給晚輩。點燈,到寺廟上香禱告,添香油錢,如同中國年。直到半夜3點,全家要洗完淨身浴才能上床。家家戶戶、商店和寺廟都點亮燈飾、蠟燭及傳統油燈來慶祝天神戰勝了惡魔,光明打敗了黑暗。
由於是過節,又放了假,市中心人頭湧動。我們去逛了賈瑪清真寺旁的幾條老街,街上熙來攘往的人車不斷,再加上腳踏車、人力車、機器三輪車和一些牛、羊等動物,真是擁擠不堪。德裏的市區道路上總能遇見了牛和大象。牛臥在快行道,悠然自得。大象慢步在慢行道,倒是沒走錯地方。若在新德裏遇上堵車,八成是神牛又在快行線上“笑傲江湖”了。
2、德裏紅堡
“如果說世上有天堂,那天堂就在這裏”。這句話說的就是德裏的紅堡。
曾經作為莫臥兒王朝皇宮的德裏的紅堡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古建築。1639年,印度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帝王沙賈汗用了9年時間建起了這座長915米、寬518米的皇宮。直到1648年才從阿格拉遷都於此。和阿格拉的紅堡一樣,因為它的城牆和內部主要建築都是由紅砂石砌成,所以人們稱它為“德裏紅堡”。
紅堡的整個建築設置呈八角形,亭台樓閣都是用紅砂石和大理石造成,沒有用到一塊木料或是鐵釘。紅堡分內宮和外宮兩部分。外宮主要是勤政殿,是當年皇帝召見文武百官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內宮包括色宮、樞密殿、寢宮、珍珠清真寺、祈禱室、浴室、花園等等。
當年的紅堡金碧輝煌,地上是手工精織的地毯,壁上鑲的是各式寶石,天花板由白銀鑄就,並且還嵌著各種金雕圖案。堡內最豪華的白大理石宮殿叫樞密宮,是國王與大臣商議國家大事之地,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三麵是方形組成的拱門,一麵為透雕方形窗戶。外形像一座雕飾華美的涼亭。最為珍貴的是樞密宮中的孔雀禦座。據說,這一禦座是用黃金精製而成,上部鑲有鑽石、翡翠、青玉等寶石,下部鑲有黃玉,背部是一棵琺琅鑲成的大樹,樹上有一隻美麗的寶石孔雀。可惜,這無價之寶於1739年被波斯國王掠走,後被熔毀。我們現在隻能看到曾經放置孔雀禦座的一個大理石台子,上麵也鑲嵌著繁複精致的寶石花紋。王座上方的牆上還能看到當年沙賈汗國王下令雕刻的波斯文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