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不陽光?我們活著的一生,除了頭頂上的陽光,給我們帶來生命、光明、綠色、希望之外,其實,人與人之間,也是充滿著燦爛陽光的。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輪能夠發出熱量和光明的太陽。正是這光和熱,我們這才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你和你周圍的人,你周圍的人和更多的人所構成的社會,彼此之間,都存在著這種陽光的親密聯係。別人的陽光,溫暖了你,同樣,你自己的陽光,也照亮了別人。隻有這樣,世界,才有生氣;人類,才有精彩。
德國的文學大師歌德,活到他八十多歲的暮年時,“他的偉大思想和偉大的性格特征,好像一座山峰,雖然在遠處,但在白天裏陽光的照耀下,輪廓仍是鮮明的。在風和景明的日子裏,我陪他乘馬車出遊,他穿著棕色上衣,戴著藍布帽,把淺灰大衣鋪在膝蓋上。他的麵孔曬成棕色,顯得健康,藹如清風。他的雋妙語言的聲音流播原野,比車輪滾滾聲還更洪亮。”這就是說,歌德到了晚年,他那睿智,經過時光的砥礪而精粹;他那心境,經過人生的曆練而徹悟,所以,那些貼近地生活在他周圍的人,感覺他像陽光照耀下的遠山,明亮、清晰、鮮明、親切。愛克曼動情地寫到這位冬日陽光下的大師:“我們談著一些偉大的和美好的事物,他向我展示出他性格中最高貴的品質,他的精神點燃了我的精神。”
我們,或許並不能比擬傑出的文學大師,而且也不會在曆史的流程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自我量力做不到的事情,並不等於不是努力的方向。能做多少是多少,做到一點是一點。也許,熱,有高有低;光,有強有弱,然而,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對老年人來說,我們做了應做的一切,盡到責任;我們像樹木的年輪一樣,承前啟後。剩下來,我們也應該像歌德一樣,將這冬日的陽光,更灑脫,更慷慨地付與這個世界,貢獻給所有愛我們的人,讓整個社會和諧安詳,充滿陽光。
無論如何,到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桑榆之年,伏櫪之際,有過美麗而又激情的春日陽光,有過熱烈而輝煌的夏日陽光,有過飽滿而又豐足的秋日陽光,現在,到了熱烈又明亮,溫馨又親切的冬日陽光之下,經曆過春天的新綠,夏天的熱烈,秋天的成熟,這些“早生華發”的一代,自然也會欣欣然與大家同樂於冬日的收獲。雖然,冬日的陽光,離北半球比較遠,但冬天也是北半球人對陽光倍感親切和溫暖的季節。因此,和大家在一起擁抱陽光的明亮,感受陽光的溫馨,便是最佳的生活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