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你幸福嗎?也許你會覺得自己不幸福,然後用盡自己的一生去尋找幸福。

最後,你卻驚訝的發現——幸福原來一直在你的身邊。

有人覺得,幸福就是擁有金錢、美色等東西,就是擁有權力和地位等等,但是,當你真的得到那些東西的時候,你真的會幸福嗎?

其實,很多人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證明了——那些並不是幸福。

幸福就是當下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幸福就是我們以平和心態去麵對現在以及以後的每一件事。

我們不必為昨天遺憾,因為昨天已經過去,我們也不必為明天苦惱,因為明天還沒有到來。

隻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去麵對今天,我們就會發現——幸福就是今天在我們身邊的一切。

活在當下就是禪。

1、名利隻是過眼雲煙

說起範蠡來大家肯定不陌生,他是一個讓人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大家對於他先派西施去吳國使美人計迷惑吳王夫差,在越國複果以後功成身退的故事應該說是耳熟能詳的,而且他最後走的時候還帶走了大美女西施,更加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但是關於他之後做生意很厲害,被稱為陶朱公的故事知道的就少了,知道他三聚三散的故事的人就更少了,以下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範蠡三局三散的故事。

首先說一聚一散,這個大家知道的比較清楚了,就是範蠡苦心輔佐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二十年的時間苦心謀劃,最終使越國打敗了吳國。然後範蠡毅然的辭書一封,放棄了越王勾踐給他的高官厚祿,隻帶了他自己的金銀珠寶和大美女西施隱居的故事。

二聚二散是指範蠡離開越國、到了齊國以後再發生的故事。他在那段時間裏麵更改了姓名,耕於海畔,父子治產,沒過幾年就累積了數十萬的財產。齊國的人知道這件事時候很仰慕他的才能,而且由於他的人品也很好,所以被齊國的人們認為是賢人,於是就請他做齊國的宰相。範蠡知道這個消息以後沒有很開心,反而感歎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慕尊名,不詳。於是他就歸還了齊國的相印,把自己的數十萬財產分給齊國的鄉親和他的朋友,與他的家人閑行而去,達到了二聚二散。

所謂的三聚三散,是指當他到了一個叫陶的地方的時候,觀察到這裏是一個交通要道,就用他的聰明才智分析出這裏有很好的貿易前景,可以很快致富,所以就自稱陶朱公並且留在了這個地方。他們父子在陶這個地方裏又從農耕畜牧開始,抓住時機從事商品貿易,薄利多銷,時間不長就又積聚起了一大筆財富。再後來,他老婆給她生了二兒子和小兒子,他的二兒子長大以後因為殺人而被關在楚國,範蠡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十分難過,但是又在心裏麵覺得隱隱有一絲救他兒子的希望,於是對他的家人說: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於是他讓他的小兒子帶上黃金千兩去就他的二兒子,裝了整整一牛車。但是很可惜,由於他大兒子的失誤,他的二兒子最後並沒有被救出來,但是他也達到了三聚三散的境界。

這就是範蠡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傳奇式人物,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白手起家,創造出驚人了財富和取得驚人的成就,無疑是漫漫曆史長河中讓人景仰的一個英雄人物。

哲理小語:

範蠡帶著一顆平和的心,始終在名利麵前保持清醒,這是他一輩子可以得到幸福和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人生在世,功名利祿和家財萬貫都隻不過是過眼雲煙,隻有在這些誘惑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有可能獲得幸福。

然而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進退,所以在曆史上才有了很多鳥盡弓藏和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

我們應該學範蠡那樣,保持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這樣才能最終得到幸福,要記住——活在當下就是禪。

2、澆花息訟

潘安是我國古代曆史上出了名的美男子,我們常常用貌比潘安來形容一個男子英俊,潘安這個名字經過了千百年以後已經成為了美男子的代名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潘安他其實叫做潘嶽,字安仁,潘安隻是民間對他的俗稱。更少有人知道他曾經是一個成功的縣令,還在我國古代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了一個被稱為澆花息訟的美談。

相傳,潘安在做河陽縣縣令的時候,在自己的花園裏麵栽了一行行桃樹、李樹,還在他家的花園裏挖了一口井,名字叫做——澆花井。他非常喜歡養花,常常在自己那個美麗的花園裏麵澆花,而且經常給他養的花樹修剪花枝,並為花澆水施肥之類的,讓他花園裏的花都長得更加美好。

在他當縣令的期間內,為了平息民間一些為了芝麻綠豆的事情所發生的爭議,他專門做了很多個尖底的水桶,並且把它們放在大堂上,讓那些為了一些小事而爭吵的原被告雙方協力澆水,通過這樣的活動讓他們彼此都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也讓他們明白他們互相之間的爭吵是一件多麼沒有價值的事情。

他首會先發給原告一根扁擔,然後發給被告一個特製的尖底水桶,讓原被告他們到花園的那口澆花井裏麵打水,然後再協力澆花。原告由於隻有一根扁擔,沒有辦法自己完成澆花的重任,所以隻能和被告互相配合,被告也由於隻有一隻尖底的水桶,所以也很難把水桶從井裏運到花樹中,所以隻能依靠原告,依靠他們兩個人共同的力量把水運到花園裏麵的花樹下。就這樣,原被告分享著自己擁有的扁擔和水桶,通力合作,隻有這樣才能完成縣太爺交給他們的任務。

每一對原被告在剛開始的時候,還配合得不是很好,總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但是沒多久以後,他們就可以配合得很熟練了,並且能夠比較順利的把水打道花園的花樹那裏澆花。

在澆了很久的花以後,原被告都非常的疲憊,而且因為兩個人有了相互間的配合的原因,他們之間也有了一些默契,覺得對方也不是那麼的討厭了,於是一些矛盾就化解在無形中了,大家都覺得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爭吵很不值得,於是紛紛都化幹戈為玉帛了。

久而久之,大家都相處得更加和諧了,大家對於潘縣令的智慧都非常的佩服,而且大家還給潘縣令家裏的那口澆花井取了另外一個名字——潘安井。

潘安潘縣令這個澆花息訟的故事也得以流傳千古。

哲理小語:

人與人之間在相處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小的摩擦,如果對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的話,大家都會獲得很累。

很多時候,一些小事根本沒有必要爭論錯與對,大家一人讓一步,生活就會過得好多了。

潘安無疑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讓兩個有爭執的原被告有機會在一起合作,加深一下對對方的了解,讓他們培養出一些默契,讓他們看對方不再那麼不順眼。再利用勞動來告訴他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很重要的事在等著他們去做,在這裏爭吵完全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根本就不值得。於是,爭執就沒有了,大家都能夠互相體諒。

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著一種平和的心態,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對待生活中的一些事,這樣你就會少了很多煩惱,而且會增強你的幸福感。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心平氣和,我們的社會就真能成為和諧社會了。

3、學者的人格魅力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印度學專家,而且曾經是北京大學的副校長,他是一個很平和的老人,擁有無比的人格魅力,深受學子們的敬佩與愛戴,在北大的校園裏麵至今流傳著這麼一個關於季羨林先生的故事。

有一年金秋九月,正是北京大學開學的時候,一個外地的農村學子背著他碩大的行囊到北京大學來報到。因為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去報名太麻煩了,所以那個農村學子不一會兒就被累得氣喘籲籲,於是他就把自己的行囊放在路邊休息一下。他忽然產生了一個托個人來幫自己看行李的想法,但是遲遲不能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因為他看了半天,發現過來的不是學生就是學生的家長,大家都行色匆匆的為報到的事情而忙碌,沒有人有時間幫別人看行李。

這個農村的學子因此而無比的鬱悶,正當他想認命的背著自己的行囊去報到的時候,路邊走來了一個老大爺。這位老大爺走路比較慢,看起來比較悠閑,不像是要趕路的樣子,於是這個農村學子就帶著試一試的心情去拜托這位老大爺幫自己看一下行李,沒有想到老大爺很爽快的答應了,這個農村學子就高高興興的放下行囊輕裝上陣——辦入學手續去了。

由於北大入學的學生很多,所以那個農村學子足足花了兩個小時才辦完了入學手續,回到當初他把行李托給老大爺保管的那個地方的時候。不出意料的,他看到老大爺還在盡職盡責的幫助自己看包,他非常的感動,激動的對老大爺說了很多感謝的話,那位老大爺謙虛了幾句,然後就笑著走了。

直到第二天早上開學典禮上,那個農村學子才驚訝的發現原來昨天幫自己看包的那個老大爺就是北大的副校長——季羨林教授。那個農村學子深深的為季羨林教授的人品所折服了,季羨林教授那種平和的生活態度在以後的日子裏一直影響著他。

這就是發生在北大校園裏麵的一件真實的事,從這個故事裏麵我們可以看出季羨林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平易近人的品格。

季羨林教授是一個心境非常平和的人,他非常反感類似於學術泰鬥學貫中西之類的稱號,他總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他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是:人的一切要合乎自然大化,順其自然,不大喜大悲,最主要的是要多做點有益的事。

季羨林教授就是這麼一個平和的人,但是正因為他的平和,敬仰他的人反而更加多了。

哲理小語:

人生在世,會有很多稱號,但是歸根結底,都是自己。

一個人如果總是躺在光榮上睡大覺,自己稍微有了一點點成就就沾沾自喜,覺得老子天下第一,那麼這個人是不會得到大家的敬重的。反而,一個人如果心態平和,對人謙虛有禮,那麼人們會更加的佩服他。

事情往往都是這樣:飽滿的麥穗都是謙虛的低著頭的,而那些沒有什麼真材實料的麥穗卻會高昂著自己的頭。一瓶醋不顯現什麼,但是半瓶醋卻直晃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學會謙虛,學會平和,這樣才能達到一個頂峰。

4、被情緒逼死的犯人

波蘭有一個叫諾爾格蘭的心理學家很想做一項心理研究,這個心理研究被他叫死刑實驗,顧名思義,就是研究與死亡有關的實驗,單是因為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僅有一次,所以他的這個實驗一直都找不到可以實驗的人。

由於苦於沒有實驗的對象,所以這個實驗一直沒有做成。這個情況一直到了1981年才有了轉變,那個時候,波蘭出了個報複殺人犯,名叫費多羅夫,由於他的行為十分的惡劣,所以法院判了他死刑。諾爾格蘭覺得這是一個獲準試驗的機會,於是就對法院和政府當局寫了申請,請求獲準在這個犯人身上做實驗,並且寫信給費多羅夫,希望他能夠答應自己進行這個實驗。在征得了這個犯人的同意之後,這個實驗就被法院和政府當局獲準施行了。諾爾格蘭聽到了這個消息以後驚喜萬分,他終於有機會進行他準備了很久的死亡實驗了!

這個實驗是實驗心理方麵的數據的,主要看心理對人有什麼影響,為了做這方麵的研究,諾爾格蘭已經做了很多的準備,而且做了很多的假設,就等著試驗來驗證他的這些研究了。

諾爾格蘭開始了他的試驗,他先告訴犯人費多羅夫死刑開始,然後把犯人綁在椅子上,然後把犯人的眼睛完全蒙上,讓他看不見諾爾格蘭和他的助手所做的一切,讓黑暗使費多羅夫的感覺更加的強烈和敏感。然後諾爾格蘭在犯人費多羅夫的手上劃了一道,告訴犯人諾爾格蘭已經把他的動脈給劃破了,並且用滴水的聲音摹仿滴血的聲音給犯人聽,然後告訴費多羅夫他的血在慢慢滴下來。

犯人費多羅夫在聽到自己的血不停的往下滴的時候心情很緊張,三分鍾後,諾爾格蘭讓助手把滴血的聲音漸緩,讓犯人費多羅夫覺得自己的血已經快要流盡了,所以費多羅夫的呼吸開始慢慢減弱,心跳也慢慢的變緩了。

最後,費多羅夫的心停止了跳動。

經過法醫鑒定,犯人費多羅夫已經死亡了。

其實犯人費多羅夫的動脈並沒有被諾爾格蘭割斷,他的手上其實隻是被割了一個小口子,他的血也沒有流掉多少,根本達不到那種讓他死亡的程度,他其實是死於情緒壓力。

他自己認為自己的血已經流光了,而人的血流光了之後人就會死了,所以就給自己了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嚴重的幹擾了費多羅夫的中樞神經係統和心肺功能的信息傳遞,最後給犯人費多羅夫造成了窒息死亡。

這個犯人是被自己的情緒給逼死的。

哲理小語:

從這個著名的試驗裏麵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情緒對自己的影響有多麼大,最嚴重的時候他甚至能夠逼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