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外活動 三國幹涉還遼(1 / 1)

二、中外活動 三國幹涉還遼

19世紀末俄、德、法三國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聯合幹涉,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的事件。

19世紀末,沙俄為爭霸遠東,開始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中國東北地區成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標。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侵占了中國遼東半島,並在隨後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沙俄得知後,立即聯合德、法兩國對日本施加壓力。1895年4月23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俄、德、法三國駐日公使分別向日本政府遞交了內容相同的聲明,指出:日本割占遼東半島不但“有危及中國首都之虞,同時亦使朝鮮國之獨立成為有名無實”,並“勸告”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占領。在三國的聯合壓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棄對遼東半島之永久占領”,條件是向中國增索賠款三千萬兩。11月8日,清政府派李鴻章與日本駐華公使林董在北京簽訂《中日遼南條約》,規定:1895年11月16日中國將庫平銀三千萬兩交與日本後,日軍即於三個月內從遼東半島撤走。

日本還遼後,三國以幹涉還遼“有功”,向中國索取種種權益。沙俄誘逼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逐步使中國東北地區成為沙俄的勢力範圍。

沙俄侵占帕米爾事件

1892年(光緒十八年)沙俄違約侵占中國西部領土的重要事件。帕米爾位於中國新疆西部,古稱蔥嶺,原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沙俄對中亞的征服和不斷兼並中國西部領土,它的侵略勢力逐漸抵達帕米爾的邊緣。1884年的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中規定:帕米爾地區自烏孜別裏山口起,“俄國界限轉向西南,中國界限一直往南”,據此走向線,中國隻保留帕米爾東部的郎庫裏帕米爾、小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而走向線以西的薩雷茲帕米爾的大部分及阿爾楚爾帕米爾的西北角,則被劃入俄國的版圖。1892年,沙俄經過充分準備後,又撕毀上述條約,派兵侵占了烏孜別裏“一直往南”一線以東直至沙雷闊勒嶺的中國帕米爾地區。清政府曾為此先後派駐俄公使許景澄、駐法參讚慶常與俄方交涉,要求按1884年成約劃分帕米爾邊界,但俄方始終堅持侵略立場,並與英國秘密達成瓜分帕米爾的協議。1894年4月,清政府被迫與俄方互換照會,同意在帕米爾地區維持現狀,互不進兵,同時重申中俄帕米爾邊界問題並未解決,中國並未放棄對帕米爾領土的權利。此後的曆屆中國政府也從來沒有承認過沙俄違約侵占上述地區的合法性。兩國在該地區的邊界至今仍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