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外活動 義和團運動(1 / 2)

二、中外活動 義和團運動

清末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民反瓜分、反侵略鬥爭的發展,又是長期以來遍及全國各地的反教會鬥爭的總爆發。

義和團的興起

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長期流行於山東、直隸(約今河北)等地的許多民間秘密結社中的一種。雖然這個秘密結社重在“拳”。而不在“教”,但清政府曆來把它當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難以發展。甲午戰爭後,德國占領膠州灣,強劃山東全省為其勢力範圍;外國教會亦在山東擴展勢力,縱容、包庇不法“教民”(即中國教徒),遇有民教涉訟事件,它們往往出麵幹預,脅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決。群眾對教會積恨成仇,各地反教鬥爭接踵而起(見教案)。義和拳遂成為反對外國侵略勢力的重要組織形式。

1898年10月(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山東冠縣義和拳以閻書勤為首,聯合直隸威縣趙三多等,聚眾燒毀紅桃園教堂,占領犁園屯,震動了魯、直兩省的毗連地區,成為義和拳反帝鬥爭興起的訊號。次年10月,朱紅燈、本明和尚為首的義和拳在平原縣杠子李莊、森羅殿等處,與地方營隊戰鬥,促進山東許多州縣反侵略鬥爭的迅速發展。12月,直隸南部棗強縣以王慶一為首的義和拳開展反教會鬥爭;冀州開元寺武修和尚亦率眾焚毀景州蘇古莊等處教堂。山東、直隸兩省毗連地區的反教鬥爭連成一片。

山東義和拳開展反教會鬥爭後,當地傳教士要求清政府嚴加鎮壓。山東巡撫張汝梅則建議清政府改義和拳為團練,以便控製,並將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毓賢繼任山東巡撫後,企圖瓦解分化義和拳,采取“分別良莠”的辦法,對參加義和拳的一般群眾稱為良民,默許他們設廠練拳,對武裝反抗的人則誣蔑為“匪徒”,捉拿懲辦。張汝梅、毓賢的計劃雖未達到預期目的,卻有利於義和拳的發展。山東各地大刀會、紅拳會以及其他秘密結社的成員和一般群眾紛紛參加義和團,使其成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滅洋”團體。

義和團的主要參加者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貧困和愚昧使他們的反抗鬥爭隻能沿襲過去農民起義利用秘密結社的辦法,采取設立神壇的方式發展組織,操練拳術,吸引群眾。義和團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門。其中乾字號(以黃布為標記)和坎字號(以紅布為標記)力量最大(有些地方出現“中”字號)。但各個字號之上以及每個字號本身都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集中的領導。義和團的基層組織是壇、又稱壇場或拳廠,是敬神、練拳、聚會、議事的場所。有的地方幾個或更多的壇口之上有總壇口,它們之間也無統屬關係。義和團的首領一般稱為大師兄、二師兄、三師兄,也有稱總大師兄和祖師的。各壇口往往各自進行分散的鬥爭,但當需要聯合行動時,即使數百裏外,義和團勇士也派人接應。義和團參加者絕大部分是農民,其次是手工業者、舊式交通運輸工人、和尚道士、散兵遊勇,也有少數封建知識分子、中小地主和官吏,還有地痞、流氓卷入。義和團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用畫符念咒、請神附身等“術法”動員群眾,廣泛宣傳“持符念咒、神靈附體”來鼓舞鬥誌。他們信奉的神祗除佛、道以外,還有小說、戲曲、民間故事中的神怪和人物。義和團散發“扶清滅洋”是義和團的口號各種傳單、揭帖,以樸素的語言和歌謠形式,進行驅逐侵略者、保衛國家的宣傳。同時這些傳單、揭帖中也帶有迷信落後意識和盲目排外的情緒。

早在1898年反教會鬥爭興起時,義和團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個口號在初期曾吸引廣大群眾參加,壯大了義和團的聲勢,但同時也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模糊認識,以至後來因此受統治者的欺騙利用,最後被出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