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外活動 拒俄事件
20世紀初中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沙俄在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的戰爭中,武裝搶占中國東北三省。次年2月,沙俄提出約款十二條,企圖全麵剝奪中國對東北的主權。3月15日上海士商汪康年、蔣智由等二百人集會,要求清政府“力拒俄約,以保危局”。江蘇、浙江、廣東、山東、邗門、香港等地士商和新加坡華僑紛紛響應,使清政府駐俄公使拒絕在約款上簽字。1903年4月,沙俄仍不從東北撤兵,並提出七項新的侵略要求。4月27日,在上海的江蘇等十八省愛國人士再次集會於張園,除指斥沙俄“吞並”政策外,還指斥推行親俄外交的清政府。29日,東京中國留學生五百多人集會,抗議沙俄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並決定成立拒俄義勇隊。黃興等130餘人簽名參加,要求開赴東北,與侵略軍決一死戰。旋因受到日本政府幹涉,改名為軍國民教育會。在此同時,北京、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學生也紛紛集會,成立愛國組織。10月,沙俄侵略軍再次占領奉天,蔡元培等在上海組織對俄同誌會,發刊《俄事警聞》。1904年3月,日俄戰爭爆發後,對俄同誌會改組為爭存會。11月,再度改組為反對聯俄會。其他各地成立的類似組織有廣東助國拒俄同誌議會、東北抗俄鐵血會等。
清政府一直敵視並鎮壓拒俄運動。1903年5月,署理湖廣總督端方指責上海張園會議與會諸人“議論狂悖”,密電拿辦。同月,再次指責愛國學生“名為拒俄,實則革命”。6月,《蘇報》刊出《嚴拿留學生密諭》,輿論嘩然。清政府的這種態度激化了它同愛國知識分子的矛盾,更多的人由此轉入反清行列,革命書刊劇增。軍國民教育會改組為秘密革命團體,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光複會相繼成立,愛國救亡熱潮遂轉變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抵製美貨運動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中國人民掀起的以要求禁絕美貨為主要內容的愛國運動。
這次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是由於美帝國主義迫害華工。19世紀4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金礦。西部的迅速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美國資產階級采取各種手段“招募”華工。許多中國人漂洋過海前往美國。80年代,旅美華工已達30餘萬人。他們同美國人民一道,對西部的開發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種族主義思想抬頭。從70年代開始不斷發生排斥、迫害乃至殺害華工的暴行。清政府不但不能保護華工的正當權益,反而在1894年同美國簽訂了《中美會訂限製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款》,實際上承認了美國政府對華工的迫害。1904年底,這個不平等條約期滿。中國人民特別是旅美華僑強烈要求廢除條約。在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向美國政府提出改約要求。但美國政府悍然拒絕,蠻橫無理地要求續約,抵製美貨運動,由此激發起來。
反美愛國運動的發軔地是上海。1905年5月,當地紳商聚於商務總會,要求清政府拒約,製訂了抵製美貨的具體步驟,並向全國務埠呼籲采取一致行動。廣州、天津、北京、南京、杭州和福建等地聞風興起,聲勢浩大。半年內,各地舉行集會達兩百餘次。上海、廣州成為運動的中心,群眾鬥爭浪潮更為洶湧澎湃。上海先後建立了24個團體,參與的行業達76個。婦女組織了“中國婦女會”,少年兒童成立了“中國童子抵製美約會”。美辦學校的師生紛紛離校,隻得停課或解散。上海耶穌會也發出傳單,對運動表示“同情”。廣州地區在6月成立了“拒約會”,旋又改稱“抵製條約不用美貨公所”。商、學各界等百餘單位參與,展開了廣泛的活動。反美愛國的宣傳深入人心,報刊、演說會、演唱會造成了強烈的社會輿論。家家戶戶的門前,幾乎都貼上了“不買美貨”的紙揭。海外僑胞也采取彙款、聲援、抵製美貨等各種鬥爭形式,積極配合了國內的反美愛國運動,“義聲所播,震動全球”。
抵製美貨運動的蓬勃發展,震驚了美國統治階級。企業主們強烈要求美國政府采取措施,以改變困境。美國總統、駐華公使和駐滬總領事對清政府施加壓力。一些在華美商、傳教士也大肆攻擊抵製美貨運動。英、法、日、俄等國竟然向清政府提出“勸告”。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清政府開始對愛國運動加以鎮壓。8月下旬,連續向各省督撫下令,要求“從嚴查究”,以嚴阻抵貨運動的繼續發展。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為保住在華利益,最終放棄了續約要求。10月以後,鬥爭逐漸平息。
這次運動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