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

魯迅

文章之作,本乎性情,覃思則變化無方,形言則條流遂廣。

令狐德棻

【寫作指導】

情的不同作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抒發了對故都之秋的無比眷戀之情。

(一)對比

對比指把不同的人、事、物、理放在一起來寫,以展示各方麵差異,是種使事物涇渭分明、是非判然的表現寫法。無主次之分。例如《故都的秋》中,作者將北國與南國的秋色、秋味進行對比。

(二)村托

襯托有正襯與反襯兩種,都是以某些次要事物為陪襯來突出另一些主要事物的表現方法。有主次之分。例如《火刑》一文中,用描述春天將臨近時亞平寧半島的寧靜,來反襯宗教裁判所的黑暗與冷酷。

(三)渲染

渲染是一種對環境、景物或人物進行突出的多方麵的形容、描繪或烘托,以創造某種氣氛,來表現人物思想性格,增強藝術感染力的表現手法。原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例如在《背影》中,開頭對家庭變故和生活困頓的描寫,為下文寫父親的“背影”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四)懸念

懸念指作品,欣賞者所產生的一種關心事件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這種心理活動即平常說的懸念。作家為了表現作品中的矛盾衝突,在處理情節結構時,常用各種手法布下疑團,不即回答,造成懸念,在適當的時候再予點破,以增強藝術感染力。例如中國古典小說常在矛盾衝突、最緊張的時刻設下扣子,讓讀者急於知道故事的結果,具有引人人勝的藝術效果。

(五)伏筆

伏筆指在敘述、描寫過程中,對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的表現手法。例如《雨來沒有死》中,先寫雨來生長在河邊小村,遊泳本領很強,這就為後來雨來潛水逃脫日本侵略者的槍殺作了暗示。這種手法有助於結構的完整和情節的合乎情理。

(六)抑揚

抑揚是種欲褒揚而先貶斥,或欲貶斥先褒揚的表現手法。這種方法具有能更好地突出人物或事吻的藝術效果。例如有篇《愁舅爺》的習作,通過“憨老倌挑水一炸了鍋”因去幫別人挑水自家的鍋燒幹了)這條歇後語產生的過程,表現了舅爺關心別人的優秀品質。

(七)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些特定的具體形象的事物,來表現與之有某種聯係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從而使抽象的情理具體化、形象化,使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含蓄、深刻。例如《白楊禮讚》通過對白楊的描寫和讚美,歌頌了北方的農民,歌頌了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少的正直、質樸、堅強及團結向上的革命精神。

(八)照應

照應是使文章前後呼應,上下溝通,形成一體的技巧。包括交代和照應兩個相互依存的方麵。交代指後麵要出現的人或事,在前麵要先有個伏筆或暗示,照應則指前麵交代過的人或事,後邊則要有個著落呼應。二者配合,要做到巧妙隱蔽、和諧無跡、合理新奇,才能令人豁然頓悟、心領神會,才能使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渾然天成。常用的有伏筆、頭尾、論點和標題照應等幾種。根據實際情況,恰當運用,必能使文章生色。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前麵對藤野先生的麵貌特征、說話特點作了勾勒,就是為了與後麵提到的“黑瘦的麵貌”、“抑揚頓挫的話”作伏筆照應,以便突出表現藤野先生的精神對作者思想影響的深遠。

(九)先聲奪人

這也是一種常用的增強藝術效果表現技巧。指作者采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給讀者設下懸念,為人物的出場奠定基礎。例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用的就是這種先聲奪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