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雨中登泰山》中“雨”的妙用
(一)借雨組材
“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引到虎山的大壩前麵……雨大起來時,我們拐進王母廟後的七真祠……我們來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連穿過三座石坊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麼時候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脫下來,涼快涼快。說巧也巧,我們正好走進一座柏樹林……”
【點評】
從上麵對原文的節錄中可以發現:作者是用“雨”串起了全文的內容。作者由冒雨寫起,接下來每換一地、每寫一景都與“雨”有關係。作者把“雨”當作一條線索,這正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有了“雨”才有了作者登泰山的全過程,才有了一幅幅生動逼真的泰山圖景。
(二)借“雨”寫景
“①是煙是霧,我們辨識不清,隻見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袠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
“②有時候風過雲開,在底下望見南天門,影影綽綽,聳立山頭,好像並不很遠;緊十盤仿佛一條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峽當中;更多的時候,烏雲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點評】
第①段中,作者借雨寫出了雨中泰山的巍峨雄姿。作者先寫由雨而形成的雲煙霧海,再寫被煙霧緊鎖的大山,從而寫出古老的泰山蒼茫雄渾的英姿。
第②段中,作者借雨寫出南天門和緊十盤的景象。聳立山頭的南天門,隻有在風過雲開時才能影影綽綽地看見。而這“風”、“雲”的變化又與“雨”密切聯係。“灰白大莽”般的緊十盤,則更是雨霧中所特有的景象。而還是因為有了“雨”,才使得烏雲四合,才使“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三)借“雨”抒情
“山沒有水,如同人沒有眼晴,似乎少了靈性。我們敢於在酌中登泰山,看到有聲有勢的飛泉流布,傾盆大雨的時候,恰好又在七真祠躲過,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
【點評】
這是作者表達此次雨中登泰山內心感受的一段話。從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格外感到“意興盎然”,正是因為有了“雨趣”,欣賞到了雨中泰山的景色。作者的感情由“雨”而生,借“雨”而發。“雨趣”二字最集中精要地表達出作者由“雨”而生發出的全部情感。
五、風景各異的長江三峽
“隻見前邊兩麵懸岸絕壁,中間一條狹狹的江麵,船已進入瞿塘峽了。……瞿樓峽依然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江麵形成無數液滴。
“如果說賽塘峽像一道閘門,那麼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兩庠山峰連綿不斷,山勢奇絕,巫山十二冷各有各的姿態,人們給它們以很高的評價和美的命名,使我們的江山增加了詩意。而詩意又是變化無窮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從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個巨大的驚歎號;突然是綠茸茸的草阪,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特別好看的是懸崖上那一堆堆給秋霜染得紅豔豔的野草,簡直像是滿山杜鵑了。”
“西陵峽比較寬闊,但是江流至此變得特別凶惡,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最著名的三個險灘是:泄灘、青灘和崆嶺灘。初下泄灘,看著那萬馬奔路的江水,到這裏突然變成千萬個漩渦,你會感到江水簡直是在旋轉不前。……到了青灘,江麵陡然下降,波濤洶湧,浪花四濺,你還沒來得及仔細現看,船已像箭一樣迅速飛下,巨浪被船頭劈開,旋卷著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蕩開去。……泄灘青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眼看一片灰色礁石布滿水麵……
【點評】
《長江三峽》一文為讀者展示出一幅絢麗多姿的三峽風光。作者能夠形象地再現三峽風光,是因為抓住了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各自的特征。
從上麵的引文可以看出長江三峽風景各異。瞿塘峽是那樣的雄奇,巫峽是那樣的秀美,西陵峽是那樣的險惡。作者所以能夠描繪出風景各異的三峽,就是因為作者準確地抓住了三個峽各自的特征。寫瞿塘峽,作者借“懸崖絕壁”、“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描繪出它雄壯奇偉的特征。寫巫峽,作者則用“畫廊”、“詩意”、“樂曲”來形容它的秀美。各具姿態的巫山十二峰和綠茸茸的草阪則直接描繪出巫峽的秀美。寫西陵峽,作者則重點描寫“急流”和“險灘”。寫急流是“萬馬奔騰”轉而變成千萬個漩渦;寫險灘則把三處險灘一一道來。由於抓住了“急流”和“險灘”,西哮峽險惡的特征也就十分突出了。
六、《難老泉》裏的說古道今
“當鋪,錢號,窄軌道,已經隨著土皇帝的覆滅最後湮沒了;煤炭,汾酒,老醋,卻在人民的生活裏廣泛散發著熱力和芳香。……山西的省會太原,是一座古老的美麗的城市。……過迎澤橋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裏,是晉祠。……晉祠三絕,一絕是宋塑侍女……二絕是古柏齊年,……三絕就是難老泉。”
【點評】
《難老泉》一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取材廣泛。文章在說古道今中寫出新時代的勞動人民煥發出來的嶄新的精神風貌,寫出作者心中的“難老”之意。
從上麵引文可以看出,作者在寫難老泉之前先寫山西、太原、晉祠。這些描寫看似閑筆,卻是對難老泉“難老”之意的最好鋪墊。山西的“當鋪”、“錢號”、“窄軌道”、“土皇帝”等陳舊腐朽之物已經“最後浬滅了”,而山西的“煤炭”、“汾酒”、“老醋”卻“在人民的生活裏廣泛散發著熱力和芳香”。太原也是這樣。“密密匝匝”的“黑瓦房”雖然還在,但“隻能算一個小小的角落”。而“高樓”、“大橋”、“廠礦的煙囪”這些“新建設”,正帶給太原“繁榮的景象”和“歡樂的氣氛”。再看普祠。它有著古老美好的傳說,但更有吸引遊人的景物和古跡。這裏的景物和古跡是那樣的“引人入勝”,那樣的“通真”,使人感到這裏青春永駐,景致常新。而那“古柏齊年”,更是“難老”。在寫山西、太原、晉祠的“閑筆”中,在上下千年的說古論今中,景“難老”,人“難老”,悠久的民族正煥發出旺盛的青春活力,這樣一種思想感情已經被十分強烈地表現出來。這種感情正是統領全文之“神”,對古今幾千年人文景物的描述都緊緊地扣住了它。
文章的後半部分才寫到“難老泉”。在寫“難老泉”時,同樣是采用說古論今的方法,先寫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點明“難老泉”的來曆;然後再寫“難老泉”的景致,寫“不係舟”。在這些描述中同樣緊扣住“難老”之意。“難老泉”是善良勤勞的柳氏的生命化成,因而才如此“源源不斷”,這正是生命不老,清泉永流。難老泉的美景和它帶給人間的恩澤更是千年不變,萬代享用。難老泉為什麼“難老”,這答案就在作者對古今人和事的描述之中。所以在“難老泉”裏談古論今隻是一種現象,表現充滿生機的新時代、煥發活力的勞動人民,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
七、《我的空中樓閣》中的情景交融
“山如眉黛,小展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麵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隻飛雁……山上有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花是美麗的,樹的美麗也不遜於花。……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淩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製。論“領土”,隻有有限的一點。……和領土相對的是“領空”,論“領空”卻又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裏,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