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最近天津電視台一定在放《上海之戀》,因為幾乎所有音像店放的都是它的主趙歌一《愛的初體驗》。大街小巷四處回蕩著張震嶽叛逆、自嘲,甚至帶點玩世不恭的聲音。“什麼天長地久,隻是隨便說說,你愛我哪一點,你也說不出口。”聽著這大實話,我想笑卻沒有笑出來,不知走了多遠的路,也不知是什麼時候,我遠遠地看見一塊招牌“食品街”,而更明顯的則是旁邊貓不聞餃子店的招牌。不知天津人為什麼總愛給美食起怪名字,什麼“狗不理包子”、“貓不聞餃子”;雖然大麻花沒有什麼讓人匪夷所思的名字,但“桂發祥”和“十街”也足以讓你頭暈半天。食品街其實是封了頂的室內街,裏麵小吃的種類很多,價格也還算公道。可我不是來采購的,於是轉了一團就繼續向著最後一個目的地古文化街前進。
春節期間的古文化街,就相當於北京的廟會。隻有這裏的人群熙熙攘攘,隻有這裏讓我感覺到,大年初一街道冷清的天津,還有其熱鬧的一麵。裏麵的東西例也沒太大稀奇,無非是些古玩、字畫、刀劍、首飾之類。惟一讓我駐足的就是“泥人張”了。十米見方的小店擠滿了人,不光是真人,更多的還是泥人。雖說它們是泥做的,但各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簡直和真人沒什麼兩樣。而整條街最使我動心的,是每個門臉上那塊黑底白字的匾。它們之中,很多沒有落款或印章,很多看上去風塵仆仆、年代久遠。從匾下走過的人,誰也不曾抬頭,也不知是否有人記得,它們是何時被掛在了上麵。我想,從那天起,這些匾就俯視著下麵的世界,那麼在它們眼裏,今天的人們與昨天的人們該有很多不同吧。
熱咖啡和隨身聽裏的音樂,帶給我源源不斷的溫暖。沉睡的海河不久就會醒來。我突然想起,曾有一個朋友對我說,天津市順海河而建,所以街道大多是斜的。今天我走了很多路,發現果然如此。天津原先隻是個關卡,所以先有房子後有街。
天津的高樓並不多,或者說天津的樓房大多不高。這其中有一些是非常古老的房子,從它們身上,還依稀可以尋到二十世紀初的痕跡。而更多的老百姓則是住在平房裏。剛過完年三十,家家戶戶門前都是爆竹皮兒,一地的紅色,一地的喜慶。我仿佛看見昨天午夜時分,人們高興地和家人、街坊一起放鞭炮的熱鬧景象。這種令人懷念且最能烘托氣氛的古老的賀歲方式,在北京城內已經看不到了。走過這裏布滿紅色碎紙的胡同,我競難得地感到了一絲溫暖與溫馨。有一樣東西讓我覺得很新鮮。在天津,家家戶戶都在窗戶上貼方形紅色剪紙。這種紙大小不一,中間有陽刻或陰刻的四個字,像“年年有餘”、“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等;下麵有刻畫兒,最底下是穗。我向一個小女孩兒打聽,她笑眯眯地告訴我這叫“窗簾”。那紅色的碎紙片,這紅色的“窗簾”,耳邊稀稀落落的鞭炮聲,讓我麻木的心終於意識到:過節了。
出了古文化街,一切又回複寧靜。冷清的東馬路,很有點兒夜深人靜時西單的味道。我突然想給媽媽打個電話,讓她別擔心。可拿起電話才意識到:從這兒往北京打算長途。放下電話走進一家小店,買了一點兒散裝麻花,準備帶回去給家裏人嚐嚐。喝完最後一點咖啡,我起身往不遠的天津站走去。天津,秦為漁陽、廣陽郡地,漢屬幽州刺史部,唐屬幽州。明永樂二年,在此築城設衛,正式命名天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被改為直隸州。
對於天津的曆史,我的認知僅限於《辭海》上的這幾句話了。我想我會再來的。
一一選自《文心》
【點評】
這是篇議論色彩很濃的遊記。
作者遊覽的是一個自己並不十分向往的地方,隻是為了把自己放在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中進行一次能力方麵的自我檢驗。
作者凡駐足一地都有所感觸,有所引發,有的詳盡,有的簡略。麵對海河,作者不禁聯想起世界各地的河、海,並闡釋著水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係和重複作用;當汽車直奔天寶舊貨市場,才看到原先的“種種熱鬧”、“種種幻想”已被一片廢墟衝擊得無影無蹤,於是驚詫於這個社會淘汰事物之快,繼而議論隻有充滿競爭的社會,才有每時每刻的變化這個當今全社會的重要命題;當走今古文化街,馳名中外的“泥人張”同樣吸引著作者,黑底白字的匾在散發著文化氣息的同時,見證了這裏的曆史的變遷;就是那斜的街,非常古老的房子,紅色的“窗簾”都能讓我們重溫過去和感受現實。
因為是遊記,因此遊蹤的順序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寫得很隨意但很自然又十分合理而得體。
二、《三峽試筆》片斷
我們的小艇駛過了宜昌的長街真長!駛過了角形的西壩像一條青魚。駛過了南岸的那些山。那些山別致得很,像一座座金字塔。
於是,兩岸皆山。兩岸的山開始闔攏來,像一群獵人前來圍獵。小艇似乎是一隻小動物,已經進入圍子,驚惶地閃躲。然而圍獵的巨人們,連綿的山峰,騰躍在鄂西和川東,如波浪一樣湧來,從此我們要和這無窮無盡的山峰打交道了。
這時,長江的表麵上,好像繃有一張透明的表皮,繃得十分緊張。有彈性,可以把小艇彈起來,彈到空中。在這張表皮底下,可以看見像腹馬的皮下那活躍的肌肉和非常的精力。在這張表皮之上,可以看見繚亂的水花,巨大的回瀾和一串串珍珠項圏似的泡漩。
小艇費力地向南岸駛去,直到南岸邊上,才沿岸行駛,繞過一個岬角,大江在這裏轉了一個90度的彎。過了岬角,小艇轉了個身,拋出回流之外。我們已在南津關前麵。
(摘自徐遲《三峽試筆》)
【點評】
這個遊記片斷,寫的是作者從宜昌上行至南津關一段所見的長江景物。狀寫兩岸的山色,描摹長江的水勢。
第三節中,作者把江麵比喻、比擬成駿馬的表皮,既狀寫了表皮下也寫了表皮上(江水麵上與江水麵下)的水情水勢、形象、生動、活潑,可見作者觀察力的深刻,想象力的奇特和巧妙。
三、《難忘寄園情》片斷
少年的讀書生活富有童話的色彩。每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我們這些學生便絡繹不絕地圍坐在先生的周圍。在那星月交輝的夜晚,先生跟我們天南地北地聊起來,彼此不分長幼,促膝長談到深夜。從先生那兒,我們聽到了許許多多前所未聞的傳說、神話、故亊,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裏,他那娓媒動聽的講述,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又一個新奇的地方,我時常在夢中去那兒漫遊……。有時候,錢先生還讓我們做些猜謎一類的遊戲,在這些遊戲中往往蘊寓著不少知識和哲理。這種愉快的讀書生活給了我許多智慧和樂趣,使我忘卻不了,留戀不已!
(摘自謝稚柳《難忘寄因情》)
【點評】
這是節選的一段文字,是作者對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追憶。文章重在敘事,但敘事中帶有些抒情意味,表達了作者對當年讀書生活的眷戀之情。質樸無華,明白曉暢是這段陳述性文字的特色。質樸不等於詞語貧乏。請看,“絡繹不絕”、“星月交輝”、“天南地北”、“促膝長談”、“前所未聞”、“上下、縱橫”、“娓娓動聽”、“蘊寓”、“知識”、“哲理”、“不了、不已”……這些陳述性詞語的運用,不是顯得豐富又自然麼。寫平凡的生活,敘平凡的小事,用平實的語言,述樸實的感受,本文是值得重視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