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磨煉堅韌的意誌力(2 / 3)

久而久之,鄰居們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家的財寶,鄰人們得知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禍。

衝突和爭執會破壞團結和友誼,如果以一種寬容的方式去化解衝突和矛盾,就會避免因衝突而為雙方帶來的傷害,進而重新贏得團結。

戰國時期,楚、梁兩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地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梁亭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心生嫉妒,於是,在一天晚上乘著夜色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發現自己瓜地裏的瓜秧全被人扯斷了,他們氣憤難平,報告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扭斷好了。

宋就說:“這樣做當然能解氣,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麼要反過去扯斷別人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能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

漸漸地,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過一天,仔細觀察後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和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

楚王聽說這件事後,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以示自責,也用來表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生活中有很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忍讓和寬容不是懦弱和怕事,而是關懷和體諒。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我們就能與別人和睦相處,甚至能夠化敵為友。

瓊斯是一名經營建築材料的商人,由於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陷入困境之中。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走訪建築師與承包商,並告訴他們:瓊斯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產品質量不好,生意麵臨即將歇業的境地。

瓊斯說他並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來敲碎那人肥胖的腦袋作為發泄”。

“有一個星期天早晨,”瓊斯說,“牧師講道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跟你為難的人。我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就在上個星期五,我的競爭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萬塊磚的訂單。但是,牧師卻教我們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而且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他的理論。當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一位我的顧客,因為蓋一間辦公大樓需要一批磚,而所指定的磚的型號不是我們公司製造供應的,卻與我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同時,我也確定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機會。”

這使瓊斯感到為難,是要遵從牧師的忠告,告訴給對手這項生意的機會,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讓對方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

到底該怎樣做呢?

瓊斯的內心掙紮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盤踞在他心間。最後,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是錯的,他拿起電話撥到競爭對手家裏。

接電話的正是那個競爭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瓊斯禮貌地直接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結果,那個對手很是感激瓊斯。

瓊斯說:“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關我的謊言,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我做。”

瓊斯感到心情比以前好多了,他與對手之間的陰霾都散去了。

以德報怨,化敵為友。用和平的方式去處理生活中的衝突與憤怒,這就是迎戰那些終日想要給你使絆兒的人所能采用的最上策。

尊重他人的人格

尊重別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

請記住德國著名詩人席勒說過的話:“不會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隻要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不論是小孩還是成年人,無論是殘疾人還是正常人,都有被別人尊重的需要。

米莉·海格德恩是英國韋恩堡市一所小學的學生,因為她曾經患過小兒麻痹症,因此,經常受到同學的歧視和嘲笑。

有一次,當米莉繞過教室對麵那個大廳拐角的時候,與迎麵走過來的一個五年級男生撞了個正著。

“小心點,小家夥。”那男孩一邊閃身躲避這個三年級的小學生,一邊衝著她大聲吼。當他看清眼前的女孩時,臉上露出了一絲譏笑的神色。然後,他用手抓住自己的右腿,模仿起米莉走路時的樣子。

米莉閉上了眼睛,她告訴自己,不要理睬他。

可是直到放學以後,米莉仍然想著那個高個子男孩嘲笑她時的樣子。他並不是唯一取笑她的人,自從米莉進入三年級,似乎每天都有人嘲笑她,孩子們取笑她說話時的結結巴巴和走路時一瘸一拐的樣子。米莉時常感到非常孤獨,盡管教室裏坐滿了同學。

那天晚上,米莉坐在餐桌邊吃飯的時候,仍然一言不發。母親知道米莉肯定又在學校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了,因此,她很高興自己能有一些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米莉。

“電台為迎接聖誕節舉行了一個希望競賽,”母親宣布道,“寫一封信給聖誕老人,也許會得獎。我想現在坐在這張餐桌旁邊的某個長著金色卷發的人應該去參加。”米莉咯咯地笑起來,這個競賽聽起來很有趣,她開始考慮自己最想要的聖誕禮物是什麼。當一個好主意在頭腦裏浮現的時候,米莉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她拿出鉛筆和紙,開始寫信:

親愛的聖誕老人:

我的名字叫米莉,今年9歲。我在學校裏遇到了一點兒麻煩,您能幫助我嗎,聖誕老人?孩子們都嘲笑我走路、跑步和說話的樣子,我患了小兒麻痹症。我隻想要一個不被嘲笑或者取笑的日子……

當米莉的信到達電台的時候,經理利·托賓把它仔細地閱讀了一遍。他認為,讓韋恩堡的市民們聽聽這個特殊的三年級小女孩及她的不同尋常的希望是非常有益的。托賓先生給地方報社打了一個電話。

第二天,米莉的一幅照片和她寫給聖誕老人的信登在了地方報紙的頭版上。這個故事很快傳播開來,全國各地的報紙、電台和電視台都對印第安納州韋恩堡市的這個故事進行了報道。在那個難忘的聖誕期間,全世界有2000多人向米莉寄來了表示友誼和支持的信。

米莉看見了一個真正充滿關愛的世界,她的希望也確實實現了。

那一年,韋恩堡市的市長正式向市民宣布12月21日為米莉·海格德恩日。市長解釋說,因為敢於提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希望,米莉給了全人類一個有益的教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需要他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身體上有殘疾或者缺陷的人,他們更需要身邊的人的尊敬和關懷。青少年要明白尊嚴對於一個人的重要,要自覺地維護他人的人格和尊嚴。

尊重他人不僅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和美德,它需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給他人麵子,維護他人的尊嚴。

學會欣賞對方

有一天,5根手指閑著沒事做,就為誰最優秀這個話題爭吵了起來。

大拇指說:“在咱們5個當中我是最棒的,你們看,首先,我是最粗最壯的一個,無論讚美誰,誇獎誰,都把我豎起來,所以我是最棒的……”

這時,食指站了出來說:“咱們5個我是最厲害的,誰要是出現錯誤,誰有不對的地方,我都會把他指出來……”

中指拍拍胸脯驕傲地說:“看你們一個個矮的矮,小的小,哪有一個像樣的,其實我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英雄……”

到無名指了,他更是不服氣:“你們都別說了,人們最信任的就屬我了,你們看,當一對情侶喜結良緣的時候,那個代表著真愛的鑽戒不都戴在我的身上嗎?”

到了小拇指,看他矮矮矬矬的,可最有精神,他說:“你們都別說了,看我長的小,當每個人虔心拜佛、祈禱的時候不都把我放在最前麵嗎?”

我們的社會是由各懷特長的人共同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是不可取代的,隻有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才能夠共同取得成功。

在一次NBA決賽中,新秀皮蓬獨得33分超過喬丹3分,而成為公牛隊比賽得分首次超過喬丹的球員。賽後,喬丹與皮蓬緊緊擁抱著,兩人淚光閃閃。

當年喬丹在公牛隊時,皮蓬是公牛隊最有希望超越喬丹的新秀,他時常流露出一種對喬丹不屑一顧的神情,還經常說喬丹某些方麵不如自

己,自己一定會超越喬丹一類的話。但喬丹沒有把皮蓬當做潛在的威脅而排擠,反而對皮蓬處處加以鼓勵。

有一次比賽結束後,喬丹問皮蓬:“我們的3分球誰投得好?”

皮蓬有點心不在焉地回答:“你明知故問什麼,當然是你。”因為那時喬丹的3分球成功率是28.6%,而皮蓬是26.4%。但喬丹微笑著糾正:

“不,是你!你投3分球的動作規範、自然,很有天賦,以後一定會投得更好,而我投3分球還有很多弱點。”並且還對皮蓬說:“我扣籃多用右手,習慣地要用左手幫一下,而你,左右都行。”這一細節連皮蓬自己都不知道,他深深地被喬丹的無私所感動。

從此以後,皮蓬和喬丹成了最好的朋友,皮蓬也成了公牛隊17場比賽得分首次超過喬丹的球員。而喬丹這種無私的品質則為公牛隊注入了難以擊破的凝聚力,從而使公牛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對於一個集體而言,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集體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因此,我們應當尊重並鼓勵身邊的人,團結好每一個人,這樣大家才能夠同心協力。

克雷洛夫說過,一燕不能成春。一個人無論多麼優秀,如果離開了別人的配合,也無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一個交響樂團的每一個人隻是彈自己最擅長的樂曲,那麼,整個交響樂團隻會產生雜音。任何一個企業,如果每個人都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一點配合他人的精神,那麼,這個企業就無法達成任何目標。無論自己多麼優秀,都不要輕視其他人,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與他人互相配合,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給別人幫助,為別人帶去快樂,一個快樂會變成更多的快樂,別人快樂了,你和他的友誼會更加牢固。這就是為什麼要分享快樂的原因以及分享快樂的好處。

有這麼一篇童話故事:有個吝嗇的財主,從來不肯分給別人一點東西。一天,他聽說某座山上有著快樂的泉水,他很欣喜地帶著一個用水晶做的瓶子去舀這種泉水。他到中途,迷了路,於是就問一位老大爺。老大爺見是吝嗇的財主,就不願意回答。可是財主再三要求,糾纏得他不耐煩。老大爺終於給財主指點了路,並說:“你要記住,你打回水之後,一定要同鄉親們分享泉水。”財主答應了。他果然找到了快樂的泉水。在回家的路上,他雖然記得老大爺的話,卻不想把水分給鄉親們喝。他回家了,認為自己找到了快樂泉水,但他的瓶子裏麵倒出來的不是水,而是一張紙條,上麵寫著:“隻顧自己快樂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

給予能夠為別人帶去快樂,也能夠為自己帶來快樂。一個貧困的地區發生了地震,某個青年得了需要花費很高醫藥費的疾病……發生這些事情後,有的人並不富裕,但是依然捐出一些錢來支援他們。這又沒有人逼他們,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把別人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與受難者共同承擔困難和痛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

一個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雙手,向每一個過路人乞討著什麼。

這時,一個神仙走了過來,男子向他伸出雙手。

“孩子,你已經擁有了這麼多的金子,難道你還要乞求什麼嗎?”

神仙問。

“唉!雖然我擁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滿足,我要乞求更多的金子,我還要乞求愛情、榮譽、成功。”男子說。

神仙從口袋裏掏出他需要的愛情、榮譽和成功,送給了他。

一個月之後,神仙又從這裏經過,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黃金上,向路人伸著雙手。

“孩子,你所求的都已經有了,難道你還不滿足嗎?”

“唉!雖然我得到了那麼多東西,但是我還是不滿足,我還需要更多的刺激。”男子說。神仙把他想要的刺激也給了他。

一個月後,神仙又見那男子坐在那堆金子上,向路人伸著雙手——盡管有愛情、榮譽、成功、快樂和刺激陪伴著他。

“孩子,你已經擁有了你想要的,難道你還乞求什麼嗎?”

“唉!盡管我已擁有了比別人多得多的東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滿足,老人家,請你把‘滿足’賜給我吧!”男子說。

神仙笑道:“你需要滿足嗎?那麼,請你從現在開始學著付出吧。”

神仙一個月後又從此地經過,隻見這男子站在路邊,他身邊的金子已經所剩不多了,他正把它們施舍給路人。他把金子給了衣食無著的窮人,把“愛情”給了真正需要愛的人,把榮譽和成功給失敗者,把快樂給了憂愁的人,把刺激送給了麻木冷漠的人。現在,他一無所有了。

看著人們接過他施舍的東西,滿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孩子,現在,你擁有‘滿足’了嗎?”神仙問。

“擁有了!擁有了!”男子笑著說,“原來,滿足藏在付出的懷抱裏啊。當我一味乞求時,得到了這個,又想得到那個,永遠不知什麼叫滿足。當我付出時,我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滿足;為我對別人有所幫助而感到由衷地高興;為人們向我投來的感激的目光而快樂。”

我們應該懷著無私奉獻的心來對待生活,對待身邊的人。多想想擁有什麼,付出哪些,少想想還要得到什麼,這樣才會覺得上帝是公平的,生活是幸福而快樂的。

迪克曾經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叫花子。

“我為什麼不快樂呢?我每天都能吃得飽飽的,有時甚至還能討到一截香腸;我每天還有這座破廟可以擋風遮雨;我不為其他的人做工,我是自己的上帝。我為什麼不快樂呢?”迪克這樣回答那些羨慕他的人。

然而有一天,迪克卻突然好像丟了什麼寶貝似的,一下子變得悶悶不樂了。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迪克在回破廟的路上撿到一袋金幣,準確地說是99塊金幣。

其實撿到金幣的那個晚上,迪克是最最快樂的。“我可以不做叫花子了,我有了99塊金幣!這夠我吃一輩子啊!99塊,哈!我得再數數。”迪克怕這是一個夢,他不敢睡覺。直到第二天太陽出來時,他才相信這是真的。

第二天,迪克很晚也沒有走出破廟,他要把這99塊金幣藏好,這真的需要費一番工夫。“這錢不能花,我得攢著。我要是擁有100塊金幣就好了。我要有100塊金幣。”從來沒有什麼理想的迪克現在開始有了理想。他還需要一塊金幣,這對一個叫花子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遠大的理想。

晌午迪克才出去討飯,不!他開始討錢,一分一分的。中午他很餓,他隻討了一點兒剩飯。下午,他很早就“收工”了,他得用更多的時間守著他的金幣。

“還差97分。”晚上他反複地數著他的金幣,他開始忘記了饑餓。

一連幾天,迪克都這樣地度過。這樣過日子的迪克就再也沒有吃飽過,同時也再沒有快樂過。

“迪克,你為什麼不快樂了?”

“咱是叫花子,快樂個啥!”

迪克越來越憂鬱,越來越苦悶,也越來越瘦弱。終於有一天,迪克病倒了。這一病迪克就幾天也沒有起來。病後的迪克整天想著的就是一件事:還差16分就100塊金幣了。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一個整天想著索取而不想著與人分享的人是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的。青少年要學會分享,在給予中體會分享的快樂。

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東西和一些痛苦的事情,都需要有人來分享。讓我們記住高爾基給兒子的信中的一句話:給,永遠比拿愉快!

拚搏是成功的前奏

拚搏是成功的前奏,一個人無論做什麼,要取得成功,都應當養成敢於拚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