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磨煉堅韌的意誌力(1 / 3)

很久以前,為了開辟新的街道,倫敦拆除了許多陳舊的樓房。然而新路卻久久沒能開工,舊樓房的廢墟晾在那裏,任憑日曬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學家來到這裏,他們發現,在這一片多年未見天日的舊地基上,竟長出了一片野花野草。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卻是在英國從來沒有見過的,它們通常隻生長在地中海沿岸國家。這些被拆除的樓房,大多都是在古羅馬人沿著泰晤士河進攻英國的時候建造的。

這些花草的種子多半就是那個時候被帶到了這裏,它們被壓在沉重的石頭磚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生存的機會。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們見到陽光,就立刻恢複了勃勃生機,綻開了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我們的生命就像這些花種一樣,具有無窮的潛能。麵對壓力和挫折,隻要我們能夠堅強麵對,就一定能夠克服這些人生中的障礙。

有一位作家曾經拜訪過一位芭蕾舞演員。她的10個腳趾,找不到一個完整的腳趾蓋,那是十幾個春秋磨成的。誰能想到,這樣一雙可怕的腳,竟是踩著足尖鞋,在舞台上旋轉如蝶的芭蕾舞演員的玉足?她一邊活動腳尖,一邊跟作家說:

“現在腳的樣子盡管醜陋,可是不痛,剛開始跳舞的時候,一場舞跳完,鞋的前端殷紅殷紅的。沒有親身經曆過的人,絕體驗不出鑽心疼痛的滋味。”“你後悔嗎?”作家問。“我已經全身心地獻給了芭蕾舞,當我後悔的時候,已經無處言悔了。”

意誌力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課。要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我們必須注意個人意誌力的培養。

挑戰生命中的“不可能”

亨利·福特是美國汽車行業曆史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於1863年7月生於美國密歇根州。他的父親是個農夫,覺得孩子上學根本就是一種浪費。老福特認為他的兒子應該留在農場幫忙,而不是去念書。

自幼在農場工作,使福特很早便對機器產生興趣,於是用機器去代替人力和牲畜的想法經常在他的腦中出現。

福特12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構想要製造一部“能夠在公路上行走的機器”。這個想法,深深地紮在他的腦海裏,日日夜夜縈繞著他。

旁邊的人都“勸導”福特放棄他那“奇怪的念頭”,認為他的構想是不切實際的。老福特希望兒子做農場助手,但少年福特卻希望成為一位機械師。他用1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人家需要3年的機械師訓練,從此,老福特的農場少了一位助手,但美國卻多了一位偉大的工業家。

福特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不可能”這回事。他花了2年多的時間用蒸汽去推動他構想的機器,但行不通。後來,他在雜誌上看到可以用汽油氧化之後形成燃料以代替照明煤氣燈,觸發了他的“創造性想象力”,此後,他全心全意投入汽油機的研究工作。

福特每一天都在夢想成功地製造一部“汽車”。他的創意被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賞識,愛迪生邀請他當底特律愛迪生公司的工程師,讓他有機會實現他的夢想。

終於,在1892年,福特29歲時,他成功地製造了第一部汽車引擎。

而在1896年,也就是福特33歲的時候,世界上第一部汽車問世了。

從1908年開始,福特致力於推廣汽車,用最低廉的價格去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而底特律則逐漸變成美國的大工業城,成為福特的財富之都。今日的美國,每個家庭都有1部以上的汽車。

有一位研究成功學的專家曾說過:“也許在每10萬人中有一個人懂得福特成功的真正原因,而這少數人通常又恥於談到這點,因為這個成功秘訣太簡單了。

這個秘訣就是想象力。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隻要能想到就一定能辦到。”

世界上沒有不可能,隻要你敢想敢做,“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史蒂芬·柯維說:“想象力是靈魂的工廠,每個人的成就都是在這裏鑄造的。”想象力通常被稱為靈魂的創造力,是每個人最可貴的財富。拿破侖曾經說過,“想象力統治全世界”。一個人的想象力越豐富,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不怕做不到,隻怕想不到,隻要你敢於想象,就能夠取得成功,把“不可能”變成“能”。

責任傳遞責任

責任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它可以在人們之間互相傳遞和接力下去。一個人承擔起責任,並時刻保持一種高度的責任感,能夠讓其他的人受到感染,樹立起自己的責任感。

李娟和李果是一對姐妹。在一個風雪交加的下午,李娟在家裏的郵箱中發現了一封信,這封信是寄往本市的另一戶人家的,可能是郵遞員一時疏忽給放錯了地方。

“姐姐,這可怎麼辦?”李果問。“等郵遞員下次來時再取走吧。”李娟說。

“可姐姐,郵遞員3天才來一次呢!要是有什麼急事,那不就耽誤了嗎?”

“那你說怎麼辦,爸爸媽媽又不在家。”

姐妹倆一時也不知該怎麼辦。送去,外麵風雪交加,兩個孩子有些膽怯,因為李果9歲,李娟也隻有11歲。不送,要是人家有急事耽誤了可怎麼辦呢?

“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送去,雖說和他們是陌生人,但我們收到了別人的信,理應給別人送去,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你說呢?”李娟說。

“姐姐,我也是這麼想的。我們一起去吧。”

就這樣,兩個小女孩穿好衣服,帶著這封信就走進了風雪中。這封信是寄往一個叫K街50號的地方,她們倆也不知道K街50號到底有多遠,她們倆一路走一路打聽。

“嘿,我說小孩,這麼大的雪還出來幹嗎?大河沿路,遠著呢,怎麼不讓你們的父母帶你們去?一直走,到第五個路口向右拐,然後再打聽。”一個陌生人這樣對姐妹倆說。

李娟和李果深一腳淺一腳相互攙扶著往前走,雪太大了,她們看不清前方。

“果兒,我們一定會把信送到的,對嗎?”李娟問。

“我也是這麼想的,姐姐,一定會的。”李果堅定地說。

她們走了很長時間,終於來到了K街50號。姐妹倆高興極了。

門開了。

出來了一位年輕的女人。“你好,孩子,你們幹嗎?”年輕的女人問。

“這是K街50號嗎?”

“對呀,有事嗎?”

“是這樣的,我們家住在M街30號,郵遞員把你家的信送到了我家,我們給您送來了,怕您著急。”李娟說。

年輕的女人向外看了看:“就你們倆,沒有大人嗎?”

年輕的女人感激地看著這兩個孩子,不停地說謝謝。

這件事情過了1個月之後,有一天,一個陌生的男子來到了李娟的家。陌生人說:“我是住在K街50號的,1個月前,我的信被誤送到你家,是你的兩個孩子冒著大雪給我送回家的。多虧了這兩個孩子,當時我的父親病重急需一筆錢,那封信是讓我給家裏送錢的,晚了我的父親就活不了了,太謝謝孩子們了。”

李娟的父母笑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件這麼偉大的事情。

“還有一封你們家的信,”男人掏出了一封信,“如果沒有這兩個孩子的這種責任感,我想我是不會給你們送過來的,而是要等到郵遞員來取走,你們的孩子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責任。”

這個故事中的情景可能是一種巧合,然而巧合之中卻折射出這樣一個永恒的真理: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如果你對周圍的人時刻保持一種高度的責任感,那麼其他的人也會受到你的感染,將這份責任傳遞下去。責任傳遞責任,整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個互相關愛、互相負責、團結友愛的和諧社會。

責任讓你更加勇敢

責任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和無法逃避的,責任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有意義和有價值,沒有責任的人生是蒼白且乏味的。盡管在我們承擔責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要承擔起壓力和麵對各種困難,但一個真正能夠承擔起責任的人,是會勇敢地麵對這些困難和壓力的。事實上,責任能夠賦予我們走出逆境的勇氣和決心。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感動心靈的故事:

森林裏,一隻母虎正給小虎仔喂奶,它沒發現獵人正悄悄地走近它。當它終於感覺到危險的時候,獵人已經舉起了長矛。母虎想逃跑,但它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為了救孩子,它放棄了逃跑,而是衝著獵人怒吼而去。發狂的母虎極其凶猛,嚇得獵人掉頭就跑。

就這樣,母虎憑著自己的勇敢,救了自己的孩子。

我們當然可以認為這是老虎的本能,但它也有逃生的本能,為什麼在一刹那,它沒有選擇逃跑而選擇了迎向危險?或許是責任讓它變得勇敢。

一些人常常在最艱難的時候,才變得異常的勇敢。當他們走出困境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對自己的勇敢表示難以置信。其實,就是責任讓他們變得勇敢起來的。唯有責任,才會讓一個人戰勝自身的懦弱,真正勇敢起來。

責任能夠產生勇氣和力量,它能夠讓人戰勝懦弱和恐懼,戰勝死亡的威脅,戰勝一切困難。

有一個由業餘登山愛好者組成的登山隊,他們要對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發起挑戰。雖然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已經不止一次了,但這是他們第一次攀登世界最高峰。隊員們既激動又信心十足,他們有決心征服珠穆朗瑪峰。

經過考察後,他們選擇自己狀態很好、天氣也很好的一天出發了。

攀登一直很順利,隊員們彼此互相照應,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高原低氧的情況也基本能夠適應,在預定時間,他們到達了1號營地。大家都很高興,因為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第二天,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風很大,還有雪。登山隊長征求大家的意見,要不要回去,因為要確保大家的生命安全。生命隻有一次,登山卻還有機會。但是大家都建議繼續攀登,登山本來就是對生命極限的一種挑戰。

於是,登山隊繼續向上攀登。盡管環境很惡劣,但是隊員征服自然、征服珠穆朗瑪峰的信心卻十足,大家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隊長,你看!”一個隊員大喊,大家循聲望去,在離他們很遠的地方發生了雪崩。雖然很遠,但雪崩的巨大衝擊力波及登山隊,一名隊員突然滑向另一邊的山崖。還好,在快落下山崖的那一刻,他的冰錐緊緊地插進了雪層裏,但他隨時有可能被雪崩的衝擊力推下去。

情況十分危險,因為雪崩的衝擊力很有可能將營救的隊員也一起衝下山崖。

隊長說:“還是我來吧,我有經驗,你們幫我。大家把冰錐都死死地插進雪層裏,然後用繩子綁住我。”“這很危險,隊長。”隊員們說。

“已經沒有猶豫的時間了,快!”隊長下了死命令。大家迅速動起手來,隊長係著繩子滑向懸崖邊,他死命地拉住了抱住冰錐的隊員,其他隊員使勁把他倆往上拉。就在下一輪雪崩衝擊到來之前,隊長救出了這名隊員。

全隊沸騰了,經過了生死的考驗,大家變得更堅強了。

最終,登山隊征服了珠穆朗瑪峰。他們把隊旗插在頂峰的那一刻,也把自己的榮譽和責任留在了世界上最純淨的地方。

後來,隊長說:“當時我也非常恐懼,隨時可能屍骨無還,但我知道,我有責任去救他,我必須這麼做。責任的力量太大了,它戰勝了死亡和恐懼。真的。”

責任可以讓戰人勝死亡和恐懼,可以讓一個人變得勇敢和堅強。麵對困難和危險,牢記心中的責任,你就能夠從中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對小事負責才能擔當大任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不願意做小事,不願意對小事負責,就不可能在大事麵前擔當責任。

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經講過這樣的故事。有個人來他公司應聘,經過交談,他覺得那個人其實並不適合他們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氣地和那個人道別。

那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來的釘子劃了一下。那人順手拿起他桌子上的鎮紙,把跳出來的釘子砸了進去,然後和他道別。就在這一刻,他突然改變了主意,留下了那個人。

事後,這位老板說:“我知道在業務上他也許未必適合本公司,但他的責任心的確令我欣賞。我相信把公司交給這樣的人我會很放心。”

對小事負責才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擔當大任。家庭和學校是我們培養責任感的最好地方。無論在家庭和學校,我們都要主動去做一些小事情,去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體會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戰勝自己弱點、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

在家庭中,我們應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與自己年齡相當的勞動任務。可以和父母談談建設家庭的計劃,在我們大一些後,甚至可以與父母商討家庭財政安排。

比如,可以從家庭理財開始。如今,青少年基本上是遠離理財的。許多家庭不僅沒有叫下一代參與理財,甚至壓根兒沒有想到這一層。許多父母由於受傳統思想的束縛,總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讀書,把書讀好了比什麼都好。理財啦、當家啦、買菜啦、做家務啦……那是以後的事,現在則用不著“操心”。其實,做父母的希望孩子讀好書也是人之常情,青少年當然應該以學習為主。但如果讓青少年適當地參與理財,使他們對當家有所體驗,也是大有裨益的。如:家庭每月有多少固定收入,每月計劃開支的金額和實際支出的數目;家庭有哪些方麵的投資,以及準備投資的方向(項目);家庭所需大件商品的購買與否……孩子都知曉,並征求父母的意見。與此同時,還可以參與家庭采購,如買菜等,以便與實際有所接觸,對當家理財有親身的體會。在參與理財之後,改變了自己原先對家庭經濟狀態漠不關心的態度,也對市場、物價、商品和家庭等方麵情況有所了解和認識,並豐富這方麵的知識。要知道,人需要多方麵的知識和實踐,而當家理財這方麵的知識又是我們今後所不可缺少的。那麼,提前接觸這方麵的知識又有什麼壞處呢?至於擔心因此而影響學習,顯然是多餘的。

對家庭經濟情況有必要的了解,有助於孩子在花錢上與父母保持一致,不至於在不遂心意時亂發脾氣。

總之,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點滴的小事都可以培養出我們的責任感。

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從中培養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心,就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承擔更大的責任。

培養堅強的自製力

一個人要想不斷進步,就必須培養自己超人的自製力。

那麼,青少年要怎樣才能培養過人的自製力呢?

正確地看待事物

對事物認識越正確、越深刻,自製能力就越強。比如,有的人遇到不稱心的事,動輒發脾氣,訓斥謾罵,而有的人卻能冷靜對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所以對自己的感情和言行失去控製,最根本的就是對這種粗暴作風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認識,從而造成了不良影響。

磨煉自己的意誌力

自製需要強大的意誌力。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堅強的意誌,這不但是想什麼就獲得什麼的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時候放棄什麼的本事……沒有製動器就不可能有汽車,而沒有克製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誌。”因此,反過來也可以說,沒有堅強的意誌就沒有自製能力,堅強的意誌是自製能力的支柱。

用毅力控製愛好

毅力,可以幫助你控製自己,果斷地決定取舍;毅力,是自製能力果斷性和堅持性的表現。滑冰、下棋看起來都是小事,是個人的一些愛好,但要控製這種愛好,沒有毅然決然的果斷性就辦不到。常常遇到這樣一些人,嘴上說要戒煙,但戒了沒幾天,就又開始抽了,什麼原因呢?主要就是缺乏毅力。

用和平的方式處理衝突和憤怒生活中,衝突和爭執在所難免,青少年要學會用和平的方式處理衝突與爭執。衝突隻能為雙方帶來傷害,而寬容、忍讓則能夠為我們帶來美好的結果。

古時候有個叫陳囂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做鄰居。有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後挪了挪。這事被陳囂發現後,心想,你不就是想擴大點地盤嗎,我滿足你。他等紀伯走後,又把籬笆往後挪了3米多。天亮後,紀伯發現自家的地盤又寬出了許多,知道是陳囂在讓他,他心中很慚愧,主動找上陳家,把多侵占的地統統還給了陳家。

《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的兩件小事。楊的鄰人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被姓楊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楊翥,楊說:“又不止我一家姓楊,隨他罵去。”又一鄰居,每遇下雨天,便將自家院中的積水排放進楊翥家中,使楊家深受髒汙潮濕之苦。家人告訴楊翥,他卻勸解家人:“總是晴天幹燥的時日多,下雨的日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