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家和她家門不當戶不對,他沒有這個資格。他在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像她爸那樣,出人頭地,然後再堂堂正正地來娶她。於是,他南下深圳,經過六年的拚搏,終於成為一個富翁。
有一天,他風風光光地回到了家,他去找她時,卻見她懷裏抱著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當他明白這是她的孩子時,他的世界坍塌了。
“你為何不等我?”他追問道。
“你讓我等到什麼時候?”
“我發誓不混出人樣來決不見你。”
“那你是跟誰賭氣呀?你以為你有了錢就能從我爸那兒買來我,是吧?其實,你也就是一個俗人!告訴你,你當初要我跟你私奔,我也會毫不猶豫地跟你走!”
不知她走了多長時間,他還在原地呆立著。他始終沒弄明白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他找到了他的老師。
老師笑了笑,說:“她說得很對,你還是一個俗人。她並不在乎你多有錢,因為她是個獨女,家裏有的是錢,她是在乎你有沒有勇氣。愛情也需要拚!”
風動、幡動,都不過是外境的變遷
一個人若要修身養性,關鍵在於克製自己的心性。每個人的心中都難免有理性和情緒上的鬥爭。如果心中隨時都在打內戰,妄念不生,則無法安神止意;止水澄波,心兵永息,才能天下太平。
心中慌亂之時需要“快刀斬亂麻”,就像亞曆山大在麵對戈迪亞斯的神秘繩結時一樣,一劍落下,繩結自開。如果在紛擾之中心兵慌亂,亂作一團,最終隻能潰不成軍,然而,許多人在麵對紛繁複雜的問題時,通常會兵慌馬亂,自亂陣腳。
人生就是如此,從容淡定中,就是另一條生命,另一種活法,另一番境界。
一個人的胸懷、氣度、風範可以從細微之處表現出來。是以一顆平常心接受著現實的凝重、瑣碎、磨難甚至屈辱。任何風動、幡動,都是他眼裏虛無的過眼雲煙。
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神態悠然,在雨中踱步,旁邊大步流星跑過的人十分不解:“你怎麼不快跑?”此人緩緩答道:“急什麼,前麵不也在下雨嗎?”
當人們在麵臨風雨匆忙奔跑之時,那個淡然安定欣賞雨景的人,正是深諳從容的生活智慧。在現代都市競爭的人性叢林,從容淡定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大境界,別人都在杞人憂天、慌不擇路,隻有他鎮定從容。
隻要任何時候都保持豁達與淡定,一切終會豁然開朗。
事事認真,才能熱愛生活且懂得生活
一件事情,若是你做好了,內心的充實、驕傲自不必說,光是旁人那或讚許或豔羨的目光都會為你平添幾分自信。很多事情,隻要你認真做了,並把它們做好了,事情便不再是單純的事情了,它們會彙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對你的心、你的生活產生強烈的衝擊,這種感覺的力量會勝於世界上任何一種物質財富帶給你的短暫的快樂,你體會到了自身的價值及存在的意義,會感覺被需要,會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充盈了你的心,你發現自己愛上了生活,並在每一個晚上期盼明天的太陽,你會明白原來生活沒有想象的那樣艱難,你讀懂了它:原來認真對待,它會以同樣豐厚的熱情回報你。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為雕刻家,所以他特地去拜訪禪師,希望禪師能指點一些與佛像雕刻有關的常識,以便使自己的技藝更上一層樓。禪師見了他以後,沒有說什麼,隻是讓他替自己到井邊提桶水。過了一會兒,禪師突然衝著光藏開口大罵,並要趕他出門。這時已時近黃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請求師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讓他明天再走。
三更時分,光藏被叫醒去見禪師。禪師溫和地對光藏說:“你也許不知道白天時我為什麼罵你。我現在告訴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誠的心,才能雕刻出莊嚴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提水的時候,水溢出了桶外,雖然溢出的隻是幾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緣所賜予的,而你卻毫不在乎。像你這樣不知惜福、輕易浪費的人,又怎能雕出傳神的佛像呢?”光藏對禪師的訓示頗為感動,虔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後,光藏決定做一名佛門弟子。若幹年後,光藏終於成為雕刻技藝獨樹一幟的一代宗師。
做事情就是要從“滴水不漏”開始。禪師給光藏上了一節學前教育課,這課貫穿光藏的整個學藝生涯,終使他學有所成,這節課的內容就叫“事事認真”,我們在這裏且不說水是福德因緣的賜予之類的話,這“事事認真”卻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
一位哲人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此話不假,渴望被肯定,這是我們認真且熱情做事的原動力,也應該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一吧!
因著這動力,因著挑戰生活的那股倔勁,你事事認真,又被肯定,擁抱生活……如此,便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工作時旁若無人,生活中又安然豁達的原因。
事事認真,須先從小事情做起。東漢時候的薛勤說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世界汽車業巨子、美國“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大學畢業後去一家公司應聘,快輪到他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然而,他還是敲門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一進去,他發現進門的地上有一團廢紙,便彎腰撿起來,順手扔進了廢紙簍,然後來到董事長麵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當即宣布他已被錄用,福特就這樣進了公司,不久便名揚天下,使美國的汽車產業一度在世界上獨占鼇頭。
九層之台也是起於壘土,所以不要小看它。記得一位企業家說,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大事,隻有小事做好了,大事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座宏偉的建築也是由普通的一磚一瓦堆砌建成的。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看似按部就班,平淡無奇,實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你必須相信量變到一定程度會成質變的道理。
事事認真,也是享受當下生活的一種方式。你用什麼方式來消費你的生活?
誠然,對於多數人來說,工作占了每個人生活的近一半時間,而這工作,你必須好好完成,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感謝自己的工作,那是使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物質來源;而另一方麵的原因是,你也可以在這認真工作的過程中,獲得生命價值的體驗,從而熱愛生活並且懂得生活。
寵辱不驚,看閑雲卷舒
諸葛亮有一句名言:“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曆坦險而益固。”意在鞭策我們要看淡榮辱而保持道義,所謂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寵辱不驚,便是此意。
孫叔敖原來是位隱士,被人推薦給楚莊王,三個月後做了令尹(宰相)。他善於教化引導百姓,因而使楚國上下和睦,國家安寧。
有位孤丘老人,很關心孫叔敖,特意登門拜訪,問他:“高貴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嗎?”
孫叔敖回問:“您說的三怨是指什麼呢?”
孤丘老人說:“爵位高的人,別人嫉妒他;官職高的人,君王討厭他;俸祿優厚的人,會招來怨恨。”
孫叔敖笑著說:“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謙卑;我的官職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祿越優厚,我對別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這樣的辦法來避免三怨,可以嗎?”
孤丘老人很滿意,笑著離去。
孫叔敖嚴格按照自己所說的行事,避免了不少麻煩,但也並非是一帆風順,他曾幾次被免職,又幾次被複職。有個叫肩吾的隱士對此很不理解,就登門拜訪孫叔敖,問他:“你三次擔任令尹,也沒有感到榮耀;你三次離開令尹之位,也沒有露出憂色。我開始對此感到疑惑,現在看你的心態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裏到底是怎樣想的呢?”
孫叔敖回答說:“我哪裏有什麼過人的地方啊,我認為官職爵祿的到來是不可推卻的,離開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決於我自己,因此才沒有覺得榮耀或憂愁。況且我也不知道官職爵祿應該落在別人身上呢,還是應該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別人身上,那麼我就不應該有,與我無關;落在我身上,那麼別人就不應該有,與別人無關。我的追求是順其自然,悠然自得,哪裏有工夫顧得上什麼人間的貴賤呢?”
孫叔敖在險惡的仕途風浪中始終不驚不懼,隻因他心中淡定,之所以能做到寵辱不驚,其根本在於將安危放在自己身上來承擔,以行仁義為人生追求,不趨利避害,不自以為是,以坦蕩胸懷看人世浮沉。這樣的人往往閱世已深,知生之艱難,為人不易,是看透後的豁然開朗,即是“明理者”。明理者不在乎一事一物的糾纏,而在於包容寬厚,不以一己心胸衡量別人的喜惡,既然知道什麼是寵什麼是辱,自然處變不驚。一如佛家所言,需曆一番風雨,方才洞悉大千世界。
淡泊自然並非躲進小樓成一統,而是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與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62歲的蘇軾被朝廷貶到海南時,天空正下著綿綿細雨,斜風吹打在身上,透出一絲淒涼。雖然居陋室,食粗飯,但蘇軾並不以為苦,倒是經常和當地士紳百姓共敘桑麻樂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鄉隨俗,身披當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難得的快慰。
一次,蘇軾來到一座山頭,惹來一個黎山樵夫的善意笑聲。雖然語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個身居山林的貴人,出於對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讓他抵禦寒冷的海風。
他和周圍的鄰居關係也非常融洽,左鄰右舍常送飯食給他。當人們聽他說起往事的時候,蘇軾的臉上總是樂嗬嗬的,並沒有傷感悵然之色,笑稱“昔日富貴,一場春夢”。
而事實上,蘇軾在海南的謫居生活是十分困頓的。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這對於年老的蘇軾,無疑是難以適應的。但是蘇軾去世前自題
畫像卻將貶官黃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業。蘇軾對苦難並非無動於衷、麻木不仁,對政敵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姿態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從而蔑視醜惡,消解痛苦,蘊涵著堅定、樂觀的精神。坐看閑雲不是自我安慰的方式,更非嘲弄人世的對抗,更非求告,而是將際遇當成閱曆,明得失而知榮辱,在看開一切之間實際上是對人生百態最好的徹悟。
《菜根譚》裏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閑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雲卷雲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不要讓生命遞減
“那一年我18歲,在飯店打工,一天晚上,老板耍流氓,他給我1000塊錢。
我想,反正事情也發生了,就把錢要了。再後來,每次他都給我錢。”
“你沒想到要告他嗎?”
“告也沒用。再告我也不是黃花閨女了,況且要是告了,不僅名聲壞了,而且連一分錢也拿不到。”
“後來呢?”
“後來我離開那個飯店,就有別的男人找我,我想,跟一個人和跟兩個人沒什麼區別,也就做了。”
“再後來呢?”
“再後來,我主動去拉客了,反正我已經是這種人了,掙錢還會多一點。”
這是公安部門記載的一份三陪女的筆錄。
這幾句簡單的對話,透露出一條很奇怪的邏輯:不論到了多麼糟糕的情境裏,她都能很快地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妥協於現實,然後讓自己心安理得地習慣下去。
她的邏輯是在做減法,如果生命都是10分,別人使她丟掉了1分,她就趕快讓自己去等於9分,而不想著怎麼把這1分加回來。
在生活中,喜歡做這種減法的人似乎很多。婚姻不美滿就湊合著,反正已經結婚了,再換別人也不一定好;和戀人分了手,即使餘情未了也就那樣,反正已經吹了,再去糾纏也沒什麼意思;買了假貨懶得去理論,反正也買了,別慪了氣又白搭工夫……碰到了小事,說“大人不計小人過”;碰到了大事,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就這樣,一直退讓,自以為是一種美德,卻在放縱了他人的同時,也把自己逼到了一條越來越窄的路上。
生命的意義
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師正同家人一起旅行。這時聽說有一位叫明的父母雙亡的16歲男孩想投海,被警察救起。原來由於明小時候母親和另外一個男人發生了一段風花雪月的故事,所以很多人肆意辱罵他,罵他是個雜種。從那以後,他變得憤世嫉俗。於是,這位老師到警察局想見一下這個男孩。警察知道老師的來意後,同意她和男孩談談。
“孩子,”她說話時,明扭過頭去,不搭理她,老師用安詳而柔和的語調說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來是要為這個世界做些除了你以外沒人能辦到的事嗎?”
她反複了幾次,少年突然回過頭來,說道:“你說的是像我這樣一個出生於農村,連父母都沒有的孩子?”老師冷靜回答:“對!正因為你出生於農村,正因為你沒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事。”少年冷笑道:“哼,當然啦!
你覺得我會信嗎?一個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會的廢物能幹什麼呢?”
“跟我來,我讓你自己瞧。”她說。
老師把他帶回自己家,叫他在家後的菜園裏打雜。雖然生活清苦,她對少年卻很好。生活在這樣溫暖的家中,身處在草木蒼鬱的環境,明慢慢也好起來了。
老師給了他一些生長迅速的蘿卜種,15天後蘿卜發芽生葉,明得意地吹著口哨。
他又用竹子自製了一支笛子,老師聽了稱讚道:“從來沒有人為我吹過笛子,明,真好聽!”
少年漸漸有所變化,老師便把他送到高中念書。在求學那3年,他繼續在菜園內種菜,同時家裏那些粗重的活幾乎都被他包了。高中畢業,明白天在工地做工,晚上在夜大深造。畢業後,在一所中學任教,他對那些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關懷備至,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將麵臨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自己那顆赤誠的心去影響他的學生。
“現在,我已相信,真有別人不能,隻有我才能做到的事。”明對老師說。
“你瞧,對吧?”老師說,“你如果不是鄉下人,如果不是孤兒,也許就不能切身體驗。隻有真正了解別人痛苦的人,才能盡心為他人服務。你16歲時,最需要的就是有人愛惜你,沒有人愛惜,所以那時想死,是吧?你大聲呐喊,說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可是後來,你自己卻有了現在這份事業,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了一顆難得的愛心。”
明心悅誠服地點點頭。
老師意猶未盡,繼續侃侃而談:“學會讓自己快樂。等到你從他們臉上看到感激的光輝,那時候,甚至像我們這樣行將就木的人,也會感到活下去的意義。”
下一次就是成功
姐姐和弟弟一起去放風箏,那是一隻很大的雄鷹風箏,現在他們要讓它飛上高空。
弟弟在前麵拽著風箏跑,姐姐在後麵幫他舉著風箏,他們跑了很久,但風箏還是沒有飛起來。
姐弟倆互相埋怨著。這時候他們的媽媽過來對他們說:“沒關係,再試一次。”
姐姐再一次拿起了風箏,但弟弟這次跑得太快了,風箏又沒飛起。
“再試一次!你們已經花了那麼多工夫做了這個風箏,不能放棄。難道你們就不能承受這麼小的一點挫折嗎?”媽媽問。
這次他們格外小心,可是突如其來的風使得他們再一次失敗了。
姐弟倆再也不想放風箏了,他們說:“我們做的風箏根本就飛不起來,不要玩了。”
“我想可能是這裏的風向不對,換個地方吧,我想下一次你們肯定能成功!”媽媽依然在鼓勵他們。
他們找到了一個開闊的草地,那裏有好多放風箏的孩子。在這,風箏真的飛了起來,它飛得越來越高,轉眼間就成了一個小黑點,他們幾乎就要看不見它了。
弟弟高興極了,他喊道:“看呀,姐姐!我們的風箏飛得很高呀。”
姐姐也高興地說:“這都要感謝我們的媽媽,如果不是她,我們早就放棄了呢。”
遠處,媽媽正在看著他們笑。風箏在天空中飛翔,它越飛越高,不細看,誰也不知道它是風箏而不是雄鷹。姐弟倆的心也和風箏一樣飛上了藍天。
卡耐基曾經說過,很多人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們不怕失敗。他總會用全部的熱誠,全力以赴,從來不去想失敗的可能。即便失敗了,也會立刻站起來,保持更大的決心,向前奮鬥,直到最終迎來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