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人格讓生命獲得尊嚴(3 / 3)

隻有那些不畏懼失敗和挫折,化不利為動力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成就事業。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在成功的道路上,人們隨時會碰到事業上的失敗、挫折以及不幸。

人生之路,有許多坎坷,成功是由無數次失敗構成的。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還須正確麵對失敗。樂觀和自我超越是能否戰勝自卑的關鍵。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所說:“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可失敗是“負麵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

要戰勝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就要善於使用自身“資源”。應該說當今社會已大大增加了這方麵的發展機遇,隻要敢於嚐試,勇於拚搏,就會有所成就。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境”的“安排”,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

的權利。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有堅忍不拔的意誌。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迎來光明的前景。

若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都當做成功的前奏,就能將自卑化為自信。作為一個現代人,應具有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世界充滿了成

功的機遇,也有風險,所以要樹立持久心,以不斷提高應付挫折與幹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

成功之路難免坎坷和曲折,有些人把痛苦當做後退理由,也有人在痛苦和不幸麵前尋得複活和再生。隻有勇敢地麵對挫折,永葆青春的朝氣和活力,用理智去戰勝不幸,才可以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成為掌握自身命運的強者。不論何時,當你認為自己做的事是正確的,你一定要記住,再試一次,或許成功就在下一次。

堅定你崇高的信念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是一個具有持久心的人。每次有新的發明時,他都要忍受別人的譏笑和指責,因為他的觀念太新了,別人無法接受。但是,愛迪生能夠忍受任何譏笑,他努力地為自己的發現尋找依據。相傳他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為尋找適合做燈絲的材料,曾先後試驗過1000種材料。麵對譏笑,他卻回答:

“在失敗999次的同時,我找到了999種不能用電來發光的材料。”

“繼續吧!繼續吧!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忍耐和毅力。聰明之人,不一定會成功,因為聰明而不能成功的人實在太多了。”發展了麥當勞連鎖快餐的韋郭先生說,“隻憑天分是不能夠成功的,懷才不遇的人在這個世界上著實不少。教育也並不能夠取代毅力和忍耐力,在今日的社會中,不是有很多自暴自棄的讀書人嗎?隻有忍耐、毅力和決心,才是成功的要素。”

不需要在乎太多

曾經,有個人總埋怨生活的壓力太大,他試圖放下擔子。可是,他依然覺得很累,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他聽人說山腳下有位哲人,於是,向他請教。

哲人聽完了他的故事,給了他一個空簍子,說:“背起這個簍子,朝山頂去。每行一步,必須撿起一樣東西放進簍子裏。等你到了山頂的時候,就會找到方法。去吧!去找尋你的答案吧!……”

於是,年輕人開始了旅程,背著一個空簍子,每走一步都從這世界上拾一樣東西放進去。

剛上道時,年輕人活力充沛,自己認為最好的、最美的,都一個一個扔進簍子裏。每扔進一個,便覺得自己擁有了一件世上最美麗的東西,十分開心。於是,在歡笑嬉戲中他走完了旅程的三分之一。

可是,空簍子裏的東西多了起來,也漸漸重了起來。他開始感到,簍子在他的肩上壓得越來越重。但他依然很執著,並鼓勵著自己:不遠了,已經不遠了!

這第二個三分之一的旅程確實是讓他吃盡了苦頭,他已經無暇顧及身邊的風景。

為了不讓沉重的簍子變得更重,他毅然放棄了一些,隻是挑選了些必需的,或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放進簍子。他深知,這樣的放棄,是必要的。想達到目的地,總是眷戀身邊迷人的事物,不顧輕重而隻想得到,那麼,人生就蹉跎了。於是,他拖著沉重的步伐繼續前行。

然而,無論你挑多輕的東西放人簍子,簍子隻會加重,再加重,直到你無力承受,它還是會加重。

但終於,他還是背起簍子,踏上了這最後三分之一的路程。

他明白,此時,路真的已經不遠了。他挪著腳步,不在乎撿什麼,放進簍子的又是什麼。他早已麻木於眼前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美麗的、喜歡的、需要的,或是輕巧的。他已無心挑選了,隻要是在腳下的,在眼前的,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那麼,他便撿起它,以作為最後一段旅程的驗證品。

目標越近了,他雙手向後托起簍子,來了個最後衝刺。終於,他碰到了哲人的手,他走完了全程,結束了這一場奮鬥史!

哲人問:“現在,你知道答案了嗎?”他莞爾一笑,搖了搖頭:“我不知道答案,可也不需要知道了。”

“噢?”

“是啊!我將旅程劃成三段。這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三個階段:青年時期、中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在青年,我挑選了我認為是最美好、最純真的事物,撿起它來;在中年,我挑選了我認為是最實在、最需要的事物,正如成年人一樣,有自己的責任,有自己的負擔;在老年,我挑選了我認為是可以輕易得到,卻又往往被人忽視的事物,或許老人們曆經滄桑之後,已經懂得,最重要的東西是眼前不被人重視的事物。回顧一生,我才發現,我的生活充滿了酸甜苦辣,我的生活跌宕起伏,而我的生活,也不再是一片空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必須要肩負起生活的責任。也許,我會感到生活的壓力漸重,但在每一份重量增加的同時,我會得到驚喜,得到安慰,抑或是悲傷,抑或是痛苦。可人生,誰不是忽喜忽悲,苦樂參半呢?沒有起起伏伏的人生,生活就無意義了。我的生活,不是平坦的,但在到達終點的那一刻,在回顧這三段旅程的那一刻,我比誰都自信。因為,我有充實的生活,我活得精彩!所以現在,我又何必為怎樣減輕這沉重的包袱而煩惱呢?”

哲人會心一笑。

欣賞的力量是無窮的

19世紀末,在美國西部的密蘇裏,一個叫卡耐基的孩子出生了。他頑皮極了,經常石頭砸鄰居家的窗戶玻璃,當對方伸出腦袋指責他時,他就伸伸舌頭,做個鬼臉,然後哈哈大笑著跑掉。父親責打了他多次,可他屢教不改,父親為此頭疼極了,期盼上學之後兒子會變好。

終於到了上學的年紀,但是父親失望了,他不僅沒有改掉毛病,反而想出了更多惡作劇的方法。沒多久,他就被稱為“全郡最壞的孩子”。

9歲那年,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她就是卡耐基的繼母。父親向她介紹自己的兒子時說:“親愛的,這個全郡最壞的孩子讓我頭疼死了,我怎麼也管不了他。說不定明天早上,你就會被他扔過來的石頭或其他做的壞事困擾。他的壞點子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

“是嗎?”繼母好奇地問,她走到卡耐基麵前仔細端詳著他,“可是我覺得,他是全郡最聰明的孩子呢!”

卡耐基長這麼大從未聽見過有人說自己聰明。

沒過幾天他抓到一隻野兔子,但兔子很快就死了,於是卡耐基想把它烤了吃。他把死兔子放在桶裏後,扔進學校的火爐裏,結果差點引起火災,學校裏也被搞得烏煙瘴氣。

學校老師找到家裏,對父親說了此事。父親生氣地大罵道:“你從小就不聽話,天天闖禍,以後可怎麼辦?難道蹲監獄嗎?今天我要是不好好教訓教訓你,我就不是你爸爸!”

他邊罵,邊拿出一根粗木棍,揮著棍子就向卡耐基衝過來。這時,繼母趕緊攔住了父親,並回頭對卡耐基說:“快跑!”

嚇得渾身哆嗦的卡耐基跑得比兔子還快,一轉眼就沒了蹤影。

父親生氣地埋怨繼母:“你這麼護著他,以後可怎麼得了?”

繼母輕言細語地說:“教育孩子可不能靠棍子,你看我的吧,我保證還給你一個好孩子。”

晚上,繼母把卡耐基叫到身邊,好奇地問他:“給我講講,野兔子跑那麼快,你怎麼抓住它的?”

卡耐基一看繼母不責備自己,就放下心來,他眉飛色舞地講述了經過。

繼母一邊聽一邊點頭:“我就說,你是全郡最聰明的孩子,我沒有說錯。隻不過,你該換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地方。”

自此,在繼母的引導下,卡耐基終於“改邪歸正”,最終成為美國著名的企業家。

什麼是生命的支柱

加得納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當過醫生的他竭力反對把實情告訴癌症患者。他覺得,在美國死於癌症的病人中,75%的病人是被嚇死的,剩下的才是真正病死的。

加得納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一死囚躺在一張床上,並告訴他將被執行死刑,然後用手術刀的刀背在他的手腕上劃了一下,接著把事先準備好的一個水龍頭打開,讓它向床下的一個容器裏滴水。伴隨著由快到慢的滴水節奏,結果那個死囚昏了過去。1985年,加得納把實驗結果公布出來後,遭到了司法當局的起訴。可他用事實告訴世人:生命的支柱是精神。

現在,加得納是美國橫渡大西洋3V俱樂部的心理教練,在他的指導下,一位叫勃萊奧的年輕人不久便成名。這名男子駕著獨木舟從法國的布勒斯特出發,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曆時七個多月到達澳大利亞的布裏斯班,創造了單人獨舟橫渡大西洋的吉尼斯紀錄。

許多人懷疑,這次加得納是否又在拿運動員做實驗。他反駁說:“我從未做過什麼實驗,我隻是在證實精神的作用。”

人不是活在物質裏,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裏,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有寬廣的心胸、百折不撓的意誌和化解痛苦的才智。

記住人生的最終目標

一個人要到遠方去旅行,在車上,他翻開隨身所帶的交通圖冊,仔細數著列車要經過的小站。那些小站的名字密密麻麻,竟有600多個。600多個小站,何時才能走完?旅人再也不能平平靜靜地坐下去了,車行一會兒,他便焦急地扒著車窗向外探視,看某個小站到了沒有。或者焦急地問列車員:“這麼長時間了,某某小站過去了沒有?”列車上的寧靜就這樣被他不斷打破,那些剛剛閉上眼睛想歇息一下的同廂旅客,那些正靜靜相偎而坐的情侶,都被這個焦急的旅客搞得很不滿。大家紛紛對列車員說:“能不能給那個人另找一節車廂呢?瞧他老是那麼焦急,那麼大聲嚷嚷,煩死了。”

列車員是個慈祥的老人,聽到滿車廂人對那位旅客的抱怨後,笑眯眯地走到那位焦躁的旅客麵前,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可不可以到我的工作廂裏聊一聊?”

到了列車員那隻能容下兩個人的狹小工作廂裏,那位年輕旅客禁不住叫了起來:“怎麼地方這麼小?”列車員平靜地笑笑說:“就這麼一點點地方,我已經坐了30年了。”

“30年了?”年輕旅客更驚訝了。

列車員不置可否地笑笑又說:“我守在這裏30年,而且30年都在這條鐵路線上。”“天哪,30年,一條線!”年輕旅客更吃驚了。他問:“這麼多的小站,你每天就這麼經過,不心急嗎?”

“著急?”列車員笑了笑說,“有什麼急的?我從來不在乎這些數不清的中途小站,我隻記住始發站和終點站,然後忙碌我的工作就行,有什麼可急的呢?”列車員頓了頓又說,“就像一個人,一旦他出生長大成人,他隻需記住自己生命的目標,隻需知道自己在不停地忙碌著就行,不必擔憂自己的每一天要如何過、每一件事要如何做,就像一棵大樹不必擔心一片微小的樹葉,一條大河不必擔心一滴微小的水珠,這樣生命和人生才會變得坦然而從容。”

是的,人生的路途雖然漫長而遙遠,雖然有著許多或苦或甜的人生小站,可我們不必都要留意,隻要記住我們人生的最終目標,並且時刻都在為這個人生目標奮鬥著就行了。

財富跟著愛心來

1929年,美國人伊勒·C·哈斯隻是位非常普通的醫生。

好幾次,他無意中聽到太太說那幾天很不方便,深愛妻子的哈斯醫生覺得自己該為妻子做些什麼。於是,哈斯夫婦進行了一次親密無間的談話。

哈斯醫生終於明白了妻子的苦惱,他從生理醫學的角度分析了妻子在特殊日子的特別感受,意識到她的不快樂,多來自婦女用品的不靈活。他想起醫生和護士經常用消毒棉和紗布來吸收創口出血。“決定讓她一試?”哈斯醫生一連幾天躲在實驗室裏,他將壓縮的醫用藥棉製造出長短適中的棉條,再用一根棉線貫穿地縫在棉條當中,並用紙管當導管……世界上第一支衛生棉條,就這樣誕生了。

這項發明於1933年獲得了專利,取名丹碧絲,如今全球流行。其實這項專利無論帶給哈斯醫生怎樣的財富,哈斯太太一生所感念的,仍是丈夫那顆愛心。

一顆愛心便是永恒的財富。

學會欣賞

華裔作家劉墉早年在台灣當記者,曾報道了一個慣偷落網的經過。就在這則消息的結尾是:行竊百餘次,其作案手段是何等高超。若他能改邪歸正,何愁沒有美好的前程。

多年以後,昔日的慣偷站在劉墉麵前時,已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了。他此行不遠萬裏飛渡重洋就是為了專程向劉墉表示敬意。

正是從劉墉那段惋惜而不無欣賞的話語裏,他找到了重新做人的勇氣和信心,並由此改寫了自己的一生。

學會欣賞吧。在欣賞的目光裏,邪惡也會轉化為善良。

愛與信任並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生性多疑,多方醫治毫無成效。有一天,父子倆在貯藏室收拾東西,父親讓孩子爬上一個高架子。孩子說:“我爬上去後你可別抽走梯子。”父親說:“放心吧,相信我。”孩子爬上去了,洛克菲勒卻把梯子抽走了。

孩子說:“你騙我。”父親說:“我要讓你知道,永遠別相信其他人。”

洛克菲勒的兒子傷心地站在高架子上,躊躇再三,終於鼓足勇氣,閉住雙眼縱身一跳,洛克菲勒則展開雙臂,穩穩地接住了孩子。孩子驚奇地睜開眼,看到父親輕輕撫著他的頭發。洛克菲勒說:“孩子,如果連父親都不相信你還能信任誰呢?”

信任其實源於愛的碰撞,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相互默契。當一個人能感到別人的愛的時候,那麼,離猜疑就越來越遠了。

感恩惜福

一個年輕人畢業後,進入一家機關工作,他才華橫溢而鋒芒畢露,受到眾人的豔羨後更是不可一世,因此,上司對他的態度從器重到猜忌,再到冷眼相待。大學生於是被高高掛起,失去了許多施展才華的機會。他忍無可忍同上司大鬧一番,回家告訴父親自己準備一走了之。老爸弄清原委後付之一笑,委婉而鄭重地向兒子建議:“親愛的兒子呀,像對待我一樣,去對待你的上司;像感激我的養育之恩一樣,去真誠地感激他的每次賞識和讚美,並且,因為這份感恩之心,像愛我一樣去愛他。”兒子驚呆了,一番思索後,他不動聲色地接受了父親的建議。

一周之後,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明顯改善了;一個月之後,他們開始微笑著相互問候;一年之後上司給了年輕人晉升的機會。

幾年後,早已成家立業的大學生毅然下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始忙得不亦樂乎。無獨有偶,就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有一天,他從談判桌上滿麵憔悴地回家,向妻子訴苦,那些吹毛求疵的客戶是多麼不近人情、難以應對。妻子一言不發,靜靜地聽他敘述完,微笑著說:“親愛的丈夫呀,像對待我一樣,去對待你的每一位客戶,像珍惜我們的愛情一樣,去小心地珍惜和對方的每次合作,並且,耐心解答他們的每個疑問。其實,那不過是生命裏的道道難關。”

他愣住了,這似曾相識的話語中,隱藏著的玄機,竟和數年之前父親的叮嚀如出一轍。原來坦誠待人,感恩惜福,是一刻都不能夠忘懷的。

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擁有一顆感恩之心,一念珍惜之情。

寬恕是福

1987年1月,一名精神病患者持槍衝進山迪家,殺死了他的三個女兒。這場悲劇使山迪從此一蹶不振。

他慢慢意識到,要使自己的生活步上常軌,唯一的辦法是拋開憤怒,原諒那名凶手。

山迪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遭逢巨變所引起的怨恨,仍可以並且必須釋懷。那麼我們在生活中遭逢的嫉恨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正像一則名言所說:“玫瑰將香氣留在踩它的腳上,這就是寬恕。”

有的人天真地以為,隻要我們不原諒對方,就可以讓對方生活得不順,也就是說:“隻要我不原諒你,你就沒好日子過。”其實不原諒對方的同時,你隻是在折磨自己。拋下憤怒是為了自己,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