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治病用藥,醫患雙方都應該從實際出發,堅持合理用藥,要以安全、有效、經濟為綜合目標。因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產自體內,自己的本能,時刻保衛著自身。過多的藥物攝取會傷害本能,幹擾自己的健康。
(二)重治輕防——違背治未病精神,亟待換位
醫藥最崇高的目的是防病,其次才是治病。我們的先賢在《內經》中特別強調疾病預防的重要性,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不亦晚乎!”
生了病吃藥打針,花了錢財,身體遭殃。曾有專家研究得出結論,花1元錢預防,能省下8.59元醫療費,同時測算出可以省下100元的病危搶救費。所以有人說:“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治療。”由於我們的輕視和無知,很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人財兩空。
現實生活表明,重治輕防思潮還在泛濫,醫院越建越大,患者越治越多。廣大民眾對疾病的預防及健康知識的了解還非常膚淺。而我們擁有的許多現成的、良好養生防病方法,卻擱置著不去宣傳、推廣、運用,實在令人可惜。
美國有一份報告認為:如果運用美國的醫療高科技,使美國人的壽命延長1歲,將花費數千億元;而運用中國古人的預防養生則不用花什麼錢,可以使人的壽命延長10年。
預防並不難,難的是堅持,持之以恒!我國“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通過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當前,大多數人對健康的關注還隻停留在化驗檢查階段。需要更多的重視及更加有效的投入,如健康講座的長年定期舉辦,保健知識的普及宣傳不斷,積極提高和加強人們對自身健康的認識和家人的健康管理。
(三)害怕吃藥——等於盲人騎瞎馬,必須糾正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老百姓口袋裏的錢多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們的疾病卻並未減少,為什麼?這是因為物質文明雖有改善,而精神文明不足,保健知識沒有跟上的緣故。
如有人自恃身體很棒,平時不注意體格檢查,生了病不去就醫,不相信吃藥治療,認為忍一忍就過去了,往往小病熬成了大病,輕病忍成重病。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結果是身體受累,多花錢財。
還有一小部分人,信巫術、迷信於某某功法,說什麼人的生病是由於前世造了孽,害病痛苦就是消除業障、該受的折磨,吃藥打針是對抗消除業障,疾病是好不了的。蠱惑人心,一派胡言。筆者有個親戚,從事農業技術,因迷信“某功法”,患了肝硬化,不上醫院治療,早晚練功不輟,相當辛苦,既過多消耗體能又耽誤了治療時間,慢慢地出現了腹水,接著食管靜脈破裂出血……過早地失去了生命,教訓慘重!臨終時才認識到不去治療的錯誤,但為時已晚,信巫危險,有害無益!
傳統正規的宗教是不排斥醫藥的。我國的道教裏就有許多著名醫藥大家,如葛洪、孫思邈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曾多次告誡說:“藥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此外還有藥師佛,專門主張以藥治病。可見不吃藥觀念是非常錯誤的,千萬要不得。
(四)提高養生保健意識
養生保健靠自己。自己的身體自己關心,平時就要維護保養好,別等不健康了才引起重視,那就比較被動。生了病後及時醫治並注意今後保養也是可取的,亡羊補牢不算晚,亡了羊又不補牢那就慘了!
不要諱疾忌醫。生長衰老是自然規律,誰也阻擋不了。工作壓力大,身心負擔重,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幾個人不生病?有人覺得生病不光彩,或者對自己的病不理不睬,拖拖拉拉治療,這是錯誤的。要尊重客觀,麵對現實,有病就認真對待、及時治療。懂得關愛自己,對家庭負責,別讓家人操心!
(五)樹立長壽信心
要更新觀念,樹立信心。相信人體有很大的可塑性,生命也有很大的延展性。不要囿於“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舊觀念,它誤導人們局限於滿足這個壽數,使很多人一到這個年齡就意誌消沉,不求進取,抱著活一天算一天的念頭,消極度日;而年輕人看到父母年近古稀,也認為不錯了,於是放鬆了對長輩的愛護,這種觀念必須更新。
爭取活得更長壽。人活七十隻能說是上了年紀,不是生命的年限,因為最強大的自然康複能力和生命延續能力來自我們的信念,它就是自信。關愛健康,關愛生命,必須變狹隘的個體保健為全民投入,要求群策群力,集體參與,這樣,我們的健康狀況、生命年限才會活出更高的水平——人活百歲不是夢,爭取活到1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