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的健康要從轉變觀念開始,有了健康的思考、健康的理念,才會有健康的體魄。改變舊有思維模式,改變意識中的一切錯誤習慣,改變一切導致人類自身疾病痛苦、偏見的言行、心理和習氣,應從多方麵入手。

(一)迷信藥物——扼殺了自己的本能,必須轉變

當前,我國濫用藥物現象嚴重,合理用藥意識淡薄,既影響著大眾和患者的健康,也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表現為:

1.生病就用抗生素

許多人認為抗生素是退熱藥,隨便使用,一有感冒發熱,就服抗生素。其實常見的感冒多由病毒所致,應用抗生素是沒有作用的,應用中藥及解熱鎮痛藥大多有效。不少人出於“謹慎”,隨意使用抗生素預防軟組織損傷、腦梗死等。據報道,我國每年有8萬人死於抗生素濫用,聽力致殘人數約2000萬,兒童受害最大。每年由於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耐藥菌感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百億元以上。

2.中藥安全無毒

中醫中藥為保健事業所作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在歲月的沉澱中人們還逐漸形成了“中藥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的概念,這是片麵的認識。首先,中藥也是藥,“是藥三分毒”,古訓不可忘,中藥和西藥一樣具有兩麵性,既可治病,同時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些中藥廠商,在利益驅動下,往往吹噓其產品為“純中藥製劑,絕無副作用”,誤導了消費者。其次,要辨證用藥。隻有生病時才吃藥,亂用藥物,必然後患無窮。西方某國個別醫生用龍膽瀉肝丸減肥,結果出了毛病,導致一些人急性腎衰,於是就有個別學者跟著起哄,不負責任地傳播中藥有毒,會引起中藥腎衰等說法,一時間輿論嘩然,批評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古方龍膽瀉肝丸(湯),功能清瀉肝經濕熱,適用於心煩內熱、脅痛口苦、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症狀,如果沒有上述肝經濕熱症狀就不可服用,更不可長期持續應用,違規用藥,當然要出亂子。其三,要掌握好用法劑量和療程。千萬不要認為中藥無毒就擅自加大劑量,任意延長用藥療程,雖然中藥的毒副作用相對較小,但長期應用也會因藥量蓄積過多而導致不良反應或慢性中毒。即使藥物無毒,由於長期服用,“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藥性的持續作用,導致內環境的平衡失調,同樣會使人生病。此外,還有體質過敏因素、農藥的殘留影響、西藥成分的摻入等,都會增添中藥副作用的產生,故服用中藥必須遵照醫囑,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體虛”好用補藥

不少人總認為自己“體虛”該用補藥,補藥有益無害,多多益善,於是自行購服人參、蜂王漿、蜂膠、鹿茸精、冬蟲夏草等不一而足,結果事與願違,身體越補越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對補藥認識不足,缺乏辨證觀點,是濫用補藥造成的。《清宮秘史》裏有一個故事,話說光緒皇帝患了脘腹脹痛、食納減少、痰涎壅盛之證,要太醫開補藥,太醫遵旨開給補藥,皇帝服了病勢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後來太醫院的下級醫生在煎藥時加入一把萊菔子,光緒服下湯藥後,症狀居然明顯減輕,連進三劑,症狀就緩解了。究其原因,光緒當時得的是飲食傷中、脾胃失調、痰濁阻滯的病症,而萊菔子能夠行氣開胃、消食化痰,所以皇帝服後,藥到病除,這告誡人們補藥不可亂服濫用。以此類推,諸如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粉、氨基酸等,補得太過,同樣會損害內髒,引起中毒。可見,不論中、西補藥都要對症,並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補。

4.用藥崇尚多、貴、新、洋

有些人患了感冒,心裏害怕,急於退熱,一天多次就醫,服藥、打針、輸液,多管齊下,認為這樣比較保險,感冒好得就快。其實如此治療病程不會因此縮短。也有個別醫療單位,小病大治,撒網檢查,開大處方,一個普通感冒,得花上好幾百元,讓病人叫苦不迭。治病用藥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則,不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因為過多用藥,不僅費用增大,浪費藥材,而且會引起藥物之間藥性的相互幹擾、降低療效,甚至引起不良反應,多藥其實有害。

“便宜無好貨”是人們生活中的觀念之一,經濟寬裕的及有醫保的部分患者就認為便宜的藥治不好病,價格高的藥自然就好,以價格的高低來區分藥物的優劣,這是一種認識誤區,因為任何一種藥都有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而藥品的療效和價格並不呈正比關係,建議在用藥時把握兩點,一是治什麼疾病(處方藥由醫生決定);二是注意看藥品使用說明書。不對症而盲目使用貴藥,仿佛“高射炮打蚊子”,既浪費又無好結果。

新藥的不斷誕生,表示醫藥事業的進步。於是不少醫療單位,崇尚更新換代,或出於利益驅動,置價廉、有效的傳統藥於不顧。有些患者也就認為新藥一定比老藥強,喜新厭舊,跟著藥品廣告走。其實新藥在臨床應用時間尚少,觀察時間還短,其不良反應和耐藥性需要繼續發現、積累、認識。

崇洋觀念正悄悄地占領人們的思想領域,不分青紅皂白地認為“洋藥”療效比“國藥”好,是不可取的。如有位慢性胃炎患者,受寒、吃冷飲時即發,因迷信“洋藥”花高價服用進口藥半個多月,病痛不減;我們給他改服胃蘇衝劑後,3天就緩解了症狀。一味“貪洋”不僅浪費錢財,而且不一定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