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突如其來的厄運像晴天霹靂,一下子打在了劉明祥夫妻和兒子劉睿的身上。劉明祥一家明白,按現有的醫療條件和技術水平,癌症無疑是死亡的同義詞,但劉明祥並沒有被厄運和死神嚇倒。劉明祥在長沙的一家腫瘤醫院住院治療期間,體重由原來的 80公斤驟降至 40公斤,瘦得皮包骨頭,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誰見了都流淚。但劉明祥卻十分樂觀,總對看望他的人開玩笑地說:“死神也是個欺軟怕硬的主兒。既然它找上了我,我就讓它試試我劉明祥的硬骨頭!”
為了積極配合治療,劉明祥強迫自己進食。由於吞咽困難,他一頓飯往往要吃個把鍾頭。盡管如此,劉明祥從未流露過絲毫痛苦和悲觀的情緒,心中始終掛念著工作。他白天晚上都把手機開著,隨時跟單位保持“熱線聯係”,一如既往地對局紀委、監察室和督察室的工作進行指導,並囑咐他們不要因為自己住院而使工作受到任何影響。
通常,像劉明祥這樣重的病,從初診、複查、化療到觀察四個階段,至少也需要三四個月時間,可劉明祥僅僅治療了 1個月。病情剛一好轉,他就堅決要求出院。醫生拗不過他,就一再叮囑他:“出院後,一定要全休3個月。”然而,劉明祥回家不到 1個月,就坐不住了,執意要到單位上班。在劉明祥帶病堅持上班期間,吉首市公安局紀委、監察室和督察室的工作,不僅沒有滑坡,反而在很多方麵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94年以來,吉首市公安局紀委、監察室連年被吉首市紀委、監察局評為“基層紀檢監察工作先進單位”,劉明祥本人也先後30多次受到國家公安部、湖南省和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的記功等獎勵。特別是2002年2月,劉明祥還被中紀委、人事部、監察部授予“全國紀檢監察係統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可惜當時他已病重,不能趕赴北京領獎了。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廳長周本順委托省公安廳紀委副書記馮偉儉給病中的劉明祥送來了榮譽證書和獎金,並讓他帶來了自己的親筆慰問信。周本順在信中深情地寫道:“您擔任紀委書記多年,對黨、對人民、對公安事業無限忠誠。在您的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硬漢禁不住熱淚盈眶。
2003年2月2日,癌症無情地奪去了劉明祥寶貴的生命。劉明祥用自己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剛正不阿的黨性原則、頑強不屈的拚搏精神實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畢生追求,樹立起了一個黨的忠誠衛士的光輝形象,譜寫出了一曲壯麗的人生凱歌。
服務,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葉如陵
做一輩子的誌願者,把我的愛心和知識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直到永遠。——葉如陵
葉如陵,男,1940年 7月 3日出生,江蘇人,漢族,中共黨員。原西藏自治區第一人民醫院醫生。曾獲“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2008年北京十大誌願者、2009年首都十大道德模範候選人等榮譽。
葉如陵,30年黨齡,北京市朝陽區香河園街道西壩河西裏社區黨委委員。他清瘦的臉上,有一雙溫和的眼睛,嘴角總帶著安詳的笑意。他今年71歲,身體硬朗,走起路來,如小夥一般敏捷。是什麼使這位 30年前西藏人民心中的自家人,30年後的今天又被譽為北京市“群眾心目中的好黨員”?葉如陵的案頭,有他書寫的座右銘:“做一輩子的誌願者,把我的愛心和知識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直到永遠。”
如果從 1969年元月,葉如陵響應國家號召,參加中央醫療隊支援西藏算起,葉如陵已經做了四十多年的誌願者了。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裏,每一次做誌願者的經曆,都讓人難忘。
“像我們這樣的人,北京有很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們。”當年,葉如陵這樣對妻子說。1970年 1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年輕的醫生葉如陵,響應國家“支邊”的號召,帶著新婚護士妻子,參加醫療隊,趕赴西藏。初入海拔 5200米的煤礦,因為缺氧,血色素驟高,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心髒擴大..這裏,放眼望去,到處是荒漠戈壁,千裏赤地,渺無人煙,嚴酷的自然條件,考驗著葉如陵。但是,這裏有藏族第一代煤礦工人,400多位藏族工友對首都來的醫生充滿無限信賴與祈盼,這樣純潔的思想深深打動了葉如陵,也給了他無窮的動力。三年後,一同來藏的同伴陸續返京工作。回去嗎?葉如陵內心也猶豫過。最後他留在了西藏,在自治區人民醫院繼續工作,為西藏人民當起了誌願者。“那個時候,西藏醫生少啊。不回來,就是為了西藏的人民。”葉如陵說。他為了給藏民看病,自學藏語,還努力研究並不擅長的高原醫學。
20世紀 70年代的西藏和外界還沒有鐵路相連,日常交通基本還得靠公路,但由於山高路險,導致事故頻發。葉如陵在行醫過程中發現很多受傷司機因腦部傷勢嚴重,又得不到專業的治療而逝去,“西藏當時幾乎沒有一個腦外科醫生”,他決心轉向腦外科方向研究。開始時他完全自學,之後被領導派到上海瑞金醫院進修一年。學成後的葉如陵回到西藏後,馬上著手成立了腦外科小組,開創了西藏腦外科事業。“在高原,很多病症和海拔低的地區情況不同。”為了讓西藏的人民享受更好的醫療,他帶領著其他醫生開始了對高原醫學的研究。
30多年過去了,他已經由當初一個普通的年輕醫師逐漸成長為能獨當一麵的主任醫師,西藏民族學院醫療係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並被評為衛生係統全國先進工作者,還為當年在西藏工作的胡錦濤同誌看過病。他與同事一起在拉薩建起了西藏自治區唯一的一所三級甲等醫院,並出任業務副院長;他巡回醫療的足跡遍布西藏幾十個縣的每個村莊;他任西藏民族學院醫療係教授,為西藏培養本地的醫療隊。
他 29歲時來到西藏,當他離開這片世界上最高的土地時已經 60歲了。30年的青春無悔,他成長為一位信仰堅定的共產黨員,一位深受藏胞信賴的主任醫師。他把最好的年輕歲月,給了世紀屋脊的居民,給了西藏的醫療衛生事業和高原醫學,西藏已是他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
退休了,回家。2000年 10月,葉如陵回到了闊別 30年的北京。從西藏回京後,60歲的他一度“感到不知所措”。那時,一些大醫院多次登門,高薪聘請他出山,葉老一時猶豫不決。一天在社區鍛煉時,一位老人過來打招呼:“我等你兩天了,想請你幫我看看病。”那一刻,葉如陵眼前一亮,“我這樣的人,醫院裏很多,社區裏太少。”2000年 10月,退休回京的葉如陵,這樣對家人說。
西壩河西裏社區位於三環內的黃金地段,建於 20世紀 80年代,老人比例逐年提高,他們渴盼有水平高、態度好的社區醫生,緩解“就醫難”。帶著主任醫師的職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的榮譽,老葉一進社區,就熱鬧起來了,一邊是一些醫院的高薪聘請,一邊是社區群眾的上門谘詢。金錢與義務,葉如陵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用醫學知識為社區百姓服務,他心甘情願。
社區裏,總能看到他,揣著聽診器為居民看病。不光是本社區的人找他,還有河北等地的人慕名打來電話谘詢。漸漸地,葉老成了大家離不開的人,他幹脆把自己家裏電話公開,開設起醫療谘詢熱線。後來,朝陽區紅十字會給他在社區裏建了“愛心小屋診室”,購置簡單的醫療設125備,葉老一有時間就在這裏坐堂問診。上醫院之前,先找葉老問一問;看病之後,帶上化驗單、病曆,找上葉老講一講;隨時過來,血壓高低測一測..對大夥的要求,葉如陵總是帶著微笑,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他非常耐心地傾聽老人們的“嘮叨”,細心地傾聽他們的症狀,從不輕易打斷,然後在“嘮家常”中給他們提出治療建議。為了當好“全科顧問”,他利用首都的便利條件,開始了新一輪的學習。
一天夜裏,家住 11號樓的馮玉梅老人突發病狀,兒女不在家,情急之下她撥通了葉老的“熱線”。接到電話,葉如陵馬上趕來急救,病情穩定後及時將老人送到醫院。“他救了我一命。”馮老太太感激涕零。
如今,在葉如陵的帶動下,更多醫療誌願者的身影忙碌在“愛心小屋”裏,他們組成了“葉如陵團隊工作室”,義務為居民量血壓、看病谘詢、心理撫慰。說起葉老,社區群眾不約而同用兩個字:“特好。”當年放棄整形專業,研究高原醫學,而今放棄“教授”精專,當起“全科大夫”。身邊的群眾渴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就學習什麼、服務什麼,全心全意,無怨無悔,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人生定位。10年服務,愛心、耐心、誠心如一,葉如陵為社區鄰裏送出了一個共產黨人最溫馨的“名片”。
在葉老的書房裏,他自豪地陳列著一係列誌願者的胸牌和服裝。誌願者不僅是年輕人的專利。被他人需要,被社會需要,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自己所收獲的,是更大的快樂!在北京奧運會上,誌願者的笑臉成為世界最美的印象。在他們中間,一位謙謙長者,服務經驗豐富,專業技能獨到,風度翩翩,不知疲倦,一如生機勃發的古都,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北京年齡最大的誌願者葉如陵。
葉老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的誌願者生涯源於紅十字會的培訓。2006年,為迎接奧運,他受聘為朝陽區紅十字會衛生救護培訓中心首席講師,成為一名社會誌願者。僅僅在第一年,他就走進 28個單位,義務講課 282節,有 4000多名受訓救護員聽過他的課。他的課件生動有趣,還把急救知識與防病治病有機地結合起來講,既有講解又有交流,受到大家熱烈的歡迎。葉如陵經常這樣結束講課:“我是一個黨員誌願者,是一個退休醫生,我願意為大家服務,提供谘詢,下課後或是其他時間都可以找我。”然後,把自己的電話留給學員。服務群眾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幾十年間,他不抽煙、不喝酒、不喝飲料,日行超過 7000步,清水加醋代酒飲,“規律的生活,簡單的飲食”,使他身體輕健,精力充沛。2010年,70歲的葉老出現在上海世博會上,從早上6點半,一直工作到晚上 10點,葉老活躍在青年誌願者中間。他在北京館負責為遊客世博護照蓋戳,參觀者紛紛把他“一秒一下”的敏捷動作和璀璨的笑容收進鏡頭。
謙謙葉老,還有一個和諧的家庭。同是共產黨員的妻子,一起獻身西藏31年,暮年攜手回京。兩口子和和美美,相伴到老。
服務,是無聲的語言,是共產黨員最靚的“名片”。它溫暖別人,也豐富了葉如陵自己:在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為他頒發榮譽證書,表彰他長期援藏的獻身精神和對西藏建設作出的貢獻;在北京,他榮獲“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誌願者先進個人”、“中國紅十字誌願者之星”、“北京社區誌願者之星”等 9枚獎章、“2008年北京十大誌願者”等榮譽,2010年入選北京市百位“群眾心目中的好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