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篇 自省自勵 修身立德2(2 / 3)

祁愛群常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常要把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時常要想一想普通百姓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他們需要什麼?他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他們的困難解決了嗎?”“她是我們藏北高原的好女兒,是天上飛來的仙女、活菩薩”這是班戈當地群眾對祁愛群的評價。班戈縣普保鎮的牧民白瑪拉姆老人告訴我們,“我們一家 5口原本都靠我丈夫的工資生活,但前幾年丈夫去世後,家裏沒有了生活來源,是祁部長給我家送酥油、糌粑,後來還給我送來 70多頭羊子,謝謝祁部長啊,她是好人啊。現在我們不愁吃穿了,但她卻去世了..”

不僅僅是牧民群眾,年輕幹部,新畢業的學生,如何能留得下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現實的、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一位從地區下來的年輕掛職幹部,遠離家人,剛開始情緒一直很不穩定,祁愛群幾次找他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基層條件是艱苦,但能鍛煉人,你要珍惜組織的信任與培養。家裏有什麼困難就直接找我,我想辦法給你解決。”後來,祁愛群經常托人給這個年輕幹部帶去蔬菜和牛羊肉。祁愛群的理解與關心,最終打動了他,漸漸地穩定了情緒,工作也積極主動起來。

“2001年,我患上急性肺炎,因為沒有及時治療,惡化為肺氣腫,醫生建議必須轉上級醫院治療,當時,我工資收入才幾百元,身邊也隻有2000多元的存款,轉院連住院押金也不夠,多虧了祁愛群想辦法從民政局借了 2000元給我,使我能盡快轉院。”祁愛群的同事許道玖說,“這個事,讓我終身難忘。”

無論在班戈還是那曲,或者是其他地方,一提到祁愛群,人們都會頻繁地提到“老西藏精神”,什麼是“老西藏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忍耐”就是“老西藏精神”。1980年,組織上為照顧她父親祁孔法的身體,決定調她回上海工作,祁愛群沒有走,她報考了西藏農牧學院;1984年,她從西藏農牧學院畢業,學校動員她留校工作,祁愛群沒有留,她選擇去了條件艱苦的那曲;1988年,西藏農牧學院再次動員她回校任教,祁愛群沒有回,她選擇了到那曲地區畜牧局工作;2000年,上級下派她到條件更為艱苦的班戈工作,祁愛群去了!麵臨一次次人生道路上的機遇,祁愛群選擇了吃苦、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忍耐,選擇了無悔!

1990年 7月,在那曲地區畜牧局,祁愛群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祁愛群更是把一個黨員吃苦在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原有的“老西藏精神”和對西藏的熱愛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

2003年 12月 13日下午,祁愛群主持的班戈縣國家公務員年度考核會連續召開了 4個多小時,祁愛群由於勞累過度,突發大麵積腦溢血,昏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最終因搶救無效不幸離開了她所熱愛的事業。在整理祁愛群的遺物時,人們發現,她的臥室桌子抽屜裏是滿滿的降壓藥和一個電子降壓儀,還有她未寫完的 2003年縣委組織部工作情況報告。

“她是 12月 8日從那曲家裏回班戈的,她當時說工作忙,要趕回去,元旦就不回來過了,春節爭取早點回來,床單被套留著她回來洗。”祁愛群的愛人袁勇回憶到此時落了淚,“當時她感冒了,我還勸她先在家休息兩天,感冒好了再走。”

一名黨的優秀組工幹部祁愛群同誌就這樣走了,再也沒能回來,帶著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帶著“老西藏精神”、帶著對西藏與群眾的愛、帶著沒有做完的工作走了。2004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作出決定,追授西藏那曲地區班戈縣原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祁愛群“全國優秀組工幹部”稱號。

一位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的人生追求——譚竹青

不要羨慕別人吃得好、穿得好,要羨慕別人工作幹得好,要力爭超過。——譚竹青

譚竹青同誌,1931年 5月出生,吉林省長春市人,漢族,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 1956年以來,一直擔任東站街道十委居民委員會主任,1979年起兼任黨組織書記。2005年 12月 3日,因病逝世,終年 74歲。她被群眾譽為“小巷總理”,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民政係統最高獎項“孺子牛”獎。

有所追求是人類的天性,人的一生中總是要有所追求的。而不同的追求,留下的將是迥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應該確立什麼樣的人生追求呢?入黨為了什麼?當官為了什麼?活著為了什麼,死後留下什麼?對此,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第十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譚竹青,以她的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從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媳婦,變成滿頭白發的老人,40多年來,她把青春和摯愛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她深愛著的這份事業,獻給了生她養她的這一方水土,獻給了她時刻牽掛的居民群眾,她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居民群眾的欽佩和愛戴。

在常人的眼裏,一個居委會的黨支部書記、主任是個小小的“芝麻官”,實在是個不起眼的差事。可譚竹青看重的卻不是這官的大小、權力多少,她心裏裝的是委裏的幾百戶人家,幾千口人。她常提起古人說過的一句話:當官不為民造福,不如回家種紅薯。在她的心裏,這一民族文化優秀遺產和共產黨人的時代責任感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並在她心裏深深地紮了根。

東站十委地處伊通河畔,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差,加之曆史遺留因素的影響,這裏曾經被作為貧困和落後的代名詞,是出了名的“二道窪子”。委內三條胡同一條街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居民住宅多是年久失修的棚戶房,生活服務設施基本沒有,從幼兒入托,到孤寡老人的贍養,處處都是難題。人們戲稱為“八大難”:子女入托難、買早點難、出門行路難、看病就醫難、維修房屋難、理發難、孤寡老人生活難、待業青年安置難。譚竹青下定決心要為居民群眾搬掉這多年來擋在腳前的頑石。那時候,居委會窮得叮當響,譚竹青有心為居民改善環境,卻怎一個“難”字能說得清楚明白。要解決這些困難,什麼不需要錢?而當時的居委會連辦公用品都買不起,兩手空空,又用什麼來為群眾解決困難呢?隻有小學文化的譚竹青悟出了一個硬道理:唯有發展十委的經濟,才能真正為居民辦實事。譚竹青想的是這樣的一個理兒:在十委這一畝三分地上,自己是最大的官了,如果自己怕困難,那群眾的困難啥時能解決?她橫下了一條心:為了能讓居民過上舒心幸福的日子,就是拚上一條命也是值得的!

譚竹青首先想到了開飯店。為了建飯店,她帶領委上的退休人員和部分待業青年拉著手推車起早貪黑,走街串巷撿磚頭,到伊通河挖沙子。幾位委主任,大多都已年過半百,天冷路滑,摔個跟鬥,半天才能爬起來,一天下來已是腰酸腿疼。但看到譚竹青幹得那麼有勁頭,大家沒有一個打退堂鼓的。終於,十委的第一個買賣“如意小吃部”開張了。從炸油條、賣豆腐腦兒幹起,她帶領一班人踏上了白手起家的創業之路。對此,一些人卻持懷疑的態度:“幾個家庭婦女,一沒錢,二沒物,三沒技術,四沒項目,還能辦成啥大事兒?”譚竹青心裏也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和老伴商量後,她把自家的 450元儲蓄全部拿出來,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居民群眾也都紛紛湊錢,你30元,他50元,有的是打算養老用的,有的是準備為兒子娶媳婦用的。就這樣開始了他們艱難的創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