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小區東側新修了一條路叫健康路,這個名字與一個曆史文化名城的底蘊內涵似不相稱,但與毗鄰的濱河濕地公園和體育場館功能有些吻合,很真實。這條路的綠化檔次很高,名貴樹種居多,尤以銀杏為主,桂花樹、香樟、梧桐相輔佐。路還沒有完全開通,行人稀少,車輛無幾。秋日的下午,顯得那麼美,那麼靜!馬路兩邊的道牙上,三五人席地而坐,看天看地看人。年輕人玩著手機,年長者聚在一起閑聊著。路的一側是文聯,一個培育作家的地方。但時下的中國,這裏多是作家們工作的地方。就像一本刊物,為了生存要承包出去,讓一些廣告商或其他商人操縱著,不管藝術不藝術,隻要賺錢就行。還比如藝術考級什麼的,成了一些家長炫耀自己孩子的資本。我身旁的一棵樹下就坐著三個女學生或文藝青年,一個擺弄著吉他,一個試拉著小提琴,一個身邊放著一把二胡。我看看天,更多的是看一地的落葉。
的確是滿地落葉金子般鋪滿樹下。心形的落葉,厚重到觸目驚心,散落在草坪和花帶上,油畫一般。
路的最南端是知名的白河,兩岸秋色,一河風月。她是南陽人的母親河,一浪一浪地滋養著芸芸眾生和無數的名人;我的眼前,是前幾年修的體育館,天藍的玻璃幕牆反射著秋陽的光芒。整個建築四個柱子朝天,造型極像一個翻倒的板凳,既不時尚也不古樸。不知道當初的設計者和決策者是怎麼想的——像板凳一樣穩坐官位,還是四柱擎天,期望著有更好的晉升。一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應該是實用的,更應該是美的。讓子孫後代瞻望它,注目它,敬畏他祖先的智慧和眼光。像愛麗舍宮、白金漢宮、盧浮宮,甚至白宮。文聯的北邊不遠,便是南陽莘莘學子向往的地方,培養清華北大學子的搖籃之地——南陽一中。名校牌子熠熠生輝,高大的報時鍾高嵌雲端。繁茂的樹木,漂亮的宿舍樓,都映襯著這裏是一個適宜讀書的地方。
想到讀書,就想到了一篇文章裏介紹好老師是這樣上課的:
授課不在教室,而在望江樓竹叢中的茶鋪裏。學生按指定分組去品茗,由先生招待吃茶。不是先生出題考學生,而是學生出題問先生,往往學生的題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學生的學識程度。如學生的題目出得好,先生總是大笑不已,然後點燃葉子煙猛吸幾口,開始詳加評論。學生細細聆聽,溪水潺潺流過,竹葉微風含羞。望江樓邊,講解之聲,溫潤如水。先生有真性情,他給予學生的是不拘一格,隨心所欲。傳授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這位老師是經史雙絕、通佛誦道的蒙文通先生。還有陳寅恪先生,曠世絕代的一位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一生倡導為人治學當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雙目幾近失明仍堅守不已。不為權勢折腰,不為偽真理折腰,不為顛倒黑白的世界折腰。用一介知識分子的錚錚傲骨,大寫出師道尊嚴的最後挽歌。
時光荏苒,先生大師早已音容不在,但遙想那些能夠聆聽這樣的課的學生,是多麼令人神往。在那樣的課堂裏,充滿了鮮活的生命氣息,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心靈相互溝通、撞擊,會達到怎樣的一種生命融合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