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唐)李白《南都行》
白河湯湯大漢泱泱
巍峨八百裏的伏牛山逶迤前行,在河南、湖北、陝西交界處,忽然就頓住了腳步。她看到一塊盆地,那裏氣候溫暖,水源豐富,多像一個溫潤的女子。不知是走累了,還是別具深情,她蹲下身來開始成熟孕育自己。
這是一個光榮而艱難的過程,有許多優秀的子女從她的身下破殼而出,從謀略家範蠡到科聖張衡,從醫聖張仲景到政治家諸葛亮……到東漢,這裏更是群星璀璨,光武帝劉秀和一個王朝就誕生於此。
是曆史的機緣,讓南陽成為東漢的龍興之地,也是時代的契機,讓南陽關乎著東漢兩百年的命運。
南陽人,東漢開國之君光武帝劉秀,被毛澤東稱為“曆史上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皇帝”,他建立的東漢帝國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而劉秀也成了中國曆代帝王中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桂冠的帝王。
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劉秀大概是民間傳說最多的皇帝。在他的家鄉南陽,“王莽攆劉秀”的故事、地名和掌故婦孺皆知,好多南陽人甚至河南人幾乎是聽著他的故事長大的。“扳倒井”“麥仁店”“漲落河”“早鳴村”……每一個地名和故事都是一段傳奇,豐富而美好。幼年時,聽這些故事,仿佛童話一般,覺得這劉秀運氣真好,太幸運了。渴了,扳倒井可以喝水;餓了,麥仁湯可以充饑;追兵來了,漲落河水可自由漲落,連行軍起床也有早打鳴的雞給以提醒;他不當皇帝才怪。故事千年流傳,親切中少了些對皇帝的敬畏感,好像劉秀就在大家中間。讀史後,才知道劉秀這個中興皇帝確實不簡單。他文治武功,以柔克剛,重情重義,珍視生命,關注百姓,以“柔道”治理天下,把個已改朝的劉氏政權又重新奪回,不但匡扶漢室,為“明章之治”打下堅強的基礎,而且一統劉氏江山又近二百年。功莫大焉,無怪乎上世紀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讀史後點評,劉秀這個人,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
做事低調,以柔克剛。劉秀和他的高祖劉邦一樣,都算是平民出身。劉邦出道前是一小小亭長,充其量相當於一個生產隊的隊長,卻能借陳勝、吳廣起義之勢,知人善任,用智謀最後戰勝西楚霸王,不但滅了秦,而且稱了帝。劉秀雖是皇族血統,但到他的父輩,已是縣級官吏,後家道中落,父又早亡,跟了叔叔從南方北移,遷到南陽郡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一個叫春陵的小地方,地域範圍不過現在的兩個鄉鎮大小,雖名義上仍是侯國,但已沒有了食邑之顯,皇族之貴,靠種地收租或經商謀生。劉秀十幾歲到洛陽太學學習,因學費不足,隻得和同學合買一驢,讓仆人趕驢拉腳掙錢貼補。走在禦街上,看到維護皇城治安的執金吾(中尉)威儀雄壯,便許下心願“仕宦當作執金吾”;學業未成,天下大亂,各地起義紛呈,劉秀族人或賓朋多有投綠林者,感到時機不到的劉秀,為避嫌躲在新野,以販米為業。一天,他和馱米的毛驢在白河邊一石磯旁歇息時,看見浣衣洗發的少女陰麗華儀容美麗,那飄逸的長長秀發如白河碧波,蕩在年輕的劉秀心上,對著白河,劉秀從心裏發誓“娶妻當如陰麗華”。為這兩大宏願,劉秀在南陽的太學同學鼓攛下,和哥哥劉及同宗兄弟一起加入到了反莽的大軍,成了綠林之“賊”,血戰昆陽(今河南葉縣),再克宛城。劉秀和胞兄劉為更始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哥哥劉太張揚了,“臥榻之側”的教訓讓他死於族兄劉玄的刀下。在外地的劉秀聽到噩耗,把悲憤壓在胸中,不但沒敢興師問罪,還要不露聲色,忍辱負重,主動趕到京師南陽,向更始帝謝罪。劉玄被蒙住了,畢竟血濃於水,哪兒有這麼忠心的將領啊!不僅放了劉秀一馬,還給了他軍權,封了他破虜大將軍、武信侯等頭銜,叫他領兵到河北蕩匪去了。劉秀靠“柔道”之術得以求全,如鳥離籠,如虎歸山。在河北,他又用這一套高超的“以柔克剛”之術,讓河北的豪強地主們率宗族、賓客、子弟都歸到自己旗下。他以黃河水永不變起誓不計前嫌,勸曾是殺害哥哥的幫凶之一的大將朱鮪投降,兵不血刃,占領洛陽城,並定都洛陽。此後,他審時度勢,趁綠林、赤眉軍火拚互相殘殺後,坐收漁利。由赤眉軍殺了在長安的更始帝劉玄,再派鄧禹、馮異與赤眉軍大戰,逼迫殺了劉玄的赤眉軍皇帝劉盆子率百萬之眾請降;最後,打敗割據勢力較大的王郎、劉永而定河北,滅掉朝秦暮楚的隗囂,夷平得隴望蜀的公子述等,終於公元25年6月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位稱帝,年號建武,這一年,他年僅三十一歲。而後又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在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徹底削平割據,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東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