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七分政治三分軍事(1 / 2)

這回,是李斯首先發言,他坦然地迎著秦王的目光,說:“這場戰爭,關乎秦國命運,我們不僅要強化在軍事對敵人的打擊、有一個很好的戰略計劃,也不僅要特別重視利用外交手段,來分化敵國,達到從敵國內部來瓦解敵國的目的。同時,我們還要有自己的政治手段,要改善內政,順從民心,調整政策,安撫降地,讓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聽從大王的驅使,為一統天下而竭盡全力。”

秦王聽了,點了點頭,把征詢的目光投向尉繚。

“李客卿的話很有道理。”尉繚說:“治國之道,曆來就有‘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說法,戰爭勝利的關鍵就是要內政修明。所以,還有件要做的大事是:大造輿論,譴責諸侯或‘倍盟’、或‘叛約’、或‘昏亂’、或‘欲為亂’,聲稱自己是‘興義兵,誅殘賊’。我們要大張旗鼓地宣傳戰爭目的,就是要‘興兵誅暴亂’,‘庶幾息兵革’,結束‘天下共苦戰鬥不休’的混亂局麵。我們隻有在戰前這樣地大力宣揚秦國發動戰爭的正義性和意義,才有利於鼓舞士氣,爭取民心,贏得廣大秦國民眾的同情和支持。”

秦王聽尉繚的話,不斷點頭。

為了一統天下,這些年來,秦王憑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在內政方麵,已經做了很多事情。他親政之初,就虛心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大膽而果斷地收回了逐客令,真誠地請回了包括李斯在內來秦尋求發展的眾多外國人;接著又聽從茅焦的諍諫,把太後接回鹹陽宮;當他感到嫪毐與呂不韋對自己再無威協時,還下令放歸被流放的原屬嫪毐與呂不韋的仆從們。這既緩和了秦王朝內部的矛盾,又改善了秦王的政治形象。

秦王為統一天下所作的準備,遠遠不止這些,他還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以富國強兵、安定民生;對於連年來秦國不斷擴張的占領地,也還不斷地調整政策,以緩和當地人與秦人的敵對氣氛,安撫被征服地的民眾。

除此之外,秦王還徹底地貫徹既定的各項法製及功勳爵製度,做到令行禁止,賞罰分明。對於李斯、尉繚、王翦等這些個重臣大將,更是不惜高官厚祿,田宅園池,重賞厚待。從而至使謀臣竭智,將士歸心,三軍樂於效命。

等等這些,都大大地改善了秦國國內政治,緩和了君臣、君民矛盾,為統一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就這樣吧,明天應該討論如何對外作戰了!”天快黑時,秦王感覺自已心裏己經有底,高興地說。

寒冬去了,攜帶著強大生命力的春天到來。燦爛的陽光,催生著萬物,在漫長冬日裏蟄伏的新綠、鮮嫩,轉瞬間都刷刷地冒出頭來。往日的新春,是秦王喜歡外出的日子。馬踏綠草、劍劈新芽,他會做得非常瀟灑,顯得非常快樂。隻是這個新春,他隻能舍棄諸多的享受,來與幾個肱股大臣,進一步明確怎樣來實現一統天下的大業。

這樣的議事就放在秦王的小殿裏進行,一共也就十幾個文武大臣,都是一等一的智者,也都是他秦王最可親近、最可信任的人。文有昌平君、王綰、馮劫、李斯等,武有王翦、尉繚、蒙武、李信等。這議事會已開了兩天,今天還在繼續進行。通過前兩天的討論,對眼前的戰略態勢,大家已經有了非常清醒的認識。一致認為,眼下的秦國,己經到了下定決心,不失時機地完成統一大業的關鍵時刻。

“過去秦穆公稱霸,最後還是消滅不了東方的六國,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那時候諸侯各國勢力都還很大,周天子的影響力還沒有完全消失,所以各國力量此起彼伏,都喜歡打周天子的旗號。實際上,是當時還不具備實現天下一統的條件。”尉繚精辟地分析著早先一些時候的情況,然後話語一轉接著說:

“從秦孝公以來,周天子日漸衰弱,諸侯之間兼並激烈,六國在關東強大起來,秦國也成為諸侯強國;現如今秦國一國獨大,其他的諸侯六國,根本沒有力量與秦國抗衡。在這種形勢下,秦國要吞並六國一統天下,就像是婦女掃除灶台上的雜塵,輕而易舉。”

尉繚說到這裏,停了下來,驚雷般的雙眼看看眾臣,最後停在秦王身上。秦王微笑著對他點點頭,然後把目光投向李斯。

“以微臣之見,現在是秦國最強盛的時期,也是各諸侯國最衰弱的時期,秦國憑借這種優勢,足可以滅掉諸侯各國,成就帝業。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現在,正是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好時機,秦國若不立即發動統一戰爭,滅亡各國,一旦諸侯國恢複強盛,相聚在一起,秦國就是有黃帝之賢的,也不能夠兼並六國。”